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憶往昔 | 林向:田野考古三十年

憶往昔 | 林向:田野考古三十年

原標題:憶往昔 | 林向:田野考古三十年



林向


浙江寧波人,1932年9月生於上海。四川大學考古學教授(離休)。歷任四川大學考古專業教研室主任、四川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華文化論壇》雜誌副主編等職,現為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作者始終銘記老師馮漢驥教授的教誨:「不要做沙發椅上的考古學家。」從二十七歲到五十七歲的三十年間,除「文革」動亂較少下田野外,毎年都有數次田野考古工作,並把田野考古與教學、科研緊密地結合起來,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作者對這三十年的考古足跡作了逐年歸納,這也是一個考古工作者和學者的堅實的足跡。

我的老師馮漢驥教授十分重視田野考古工作,當年不止一次對我們這些學生說:「不要做沙發椅上的考古學家。」我一生常以此為座右銘,也以此來要求我的學生們:「沒有田野就沒有考古,這是基礎,舍此一切免談。」當然亦不盡於此。


我曾在悼念同門師弟童恩正教授時這樣說過:「一個考古學家既要具有在田野摸爬滾打,處理冗務的機敏;又要有寒窗苦讀,筆耕不已,忍耐寂寞的恆心。沒有田野就沒有考古;沒有苦讀又怎能在對考古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時,可以廣泛地『採用歷史學、民族學,語言學、民俗學、地理學、生態學以及其他有關的科學知識』,做到『信手拈來,皆成佳證』瀟洒飄逸而嚴肅認真,持之有據,言之成理的學術風格呢?」以此來檢查自己,是做得很差的。


但引以自慰的是,自認為在田野工作上還是盡了力的,在我二十七至三十七歲(1959-1988年)這三十年的青壯年時期,除了在那動亂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較少下田野外,「文革」以後幾乎每年都有數次田野考古工作,我主要是進行考古學的教學與研究,在學校缺乏田野教學基地的情況下,努力尋找一切考古田野調查與發掘的機會,把田野考古與教學、科研緊密地結合起來,直到1990年調離川大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另任川大歷史系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為止。


我在1996年離休後,基本上轉入室內研究,還曾為研究課題,率隊進行過多學科合作的綜合調查,如2002年6-7月「金沙江文化研究與開發」課題組組織歷史、民族、考古、文化界學者多人對雲南大理、楚雄、昆明、昭通和四川宜賓進行綜合考察和學術交流。又如2004年5月「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課題組組織有關學科學者多人對甘肅的隴南、天水、蘭州、青海東部和西寧進行綜合考察和學術交流。2003年3-4月,還應美國《Hanging Coffins》製片組邀請赴雲南鹽津、威信等地拍片,相繼考察了鹽津豆沙關、威信龍馬和瓦石等崖洞式的崖葬,除豆沙關外均保存不好。所撰《雲南鹽津"僰人懸棺"考察記——兼辨川滇間「僰人懸棺」的族屬》在2005年「豆沙關五尺道文化研討會」上作主題發言,並收入拙著《清江深居集》交巴蜀書社出版。這些都已是後話了。


在此,謹記錄下我前三十年的主要田野考古工作,作為一個考古教學工作者的經歷的個案,也許對讀者會有參考價值的。


1958年9-12月


我作為川大歷史系學生參加由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川大歷史系等組成的長江三峽水庫文物調查隊。在省博考古老隊員陸德良的指導下,對奉節、巫山地區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了巫山大溪遺址和大昌西壩遺址(即雙堰塘遺址)等,並在省博考古老專家楊有潤指導下參與資料整理,撰寫《四川省長江三峽水庫考古調查簡報》部分的初稿,後刊於《考古》1959年第8期。後來我為記述其事撰《三峽考古瑣記》,刊《四川文物》2003年第3期,並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枓中心《歷史學》2003年第9期。


1961年9-11月


我作為川大考古學研究生,參加陝西省考古所陝西邠縣下孟村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陝西所指派業務秘書唐金裕任指導,一起發掘的記得有李詩桂、魏京武、禚振西、杜葆仁等。


1962年5月

我作為川大考古學研究生,在馮漢驥教授的指導下參加四川省博物館整理大溪遺址田野發掘資料,在此基礎上完成研究生畢業論文:《巫山大溪發掘報告》,並獲通過,油印本存川大歷史系。該報告第一次提出命名的「大溪文化」,已為國內外學界所採納,惜該報告的出版稿件在「文革」中遺失。我據此撰寫的《大溪文化與巫山大溪遺址》,刊《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988年率隊在涼山州


西昌東坪遺址發掘布方


1964年3-5月


我受川大考古教研組主任馮漢驥教授的指派,與童恩正合作,赴川西北的理縣、汶川進行考古調查,試掘了理縣建山寨、汶川姜維城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並調查發掘了理縣子達寨、龍袍寨、汶川蘿蔔寨的石棺葬。所撰《四川理縣汶川縣考古調查簡報》(與童恩正合署執筆),刊《考古》1965年第12期。後於1985年12月與省史學會合作在攀枝花市召開「中國石棺葬學術討論會」,有十七個省市的百餘名學者參會,會前指導學生戈良勝編輯印發《中國西南石棺葬、大石墓論著目錄索引》,會後我所撰的《中國石棺葬的討論與研究》,刊《民族研究動態》1987年第1期。


1964年4月


我作為川大考古專業60級實習隊指導教師,參加成都附近四縣的考古調查。指導教師楊建芳負責雙流的調查,宋治民負責溫江的調查,馬繼賢負責彭縣的調查,我負責郫縣的調查。這次調查共發現了雙流牧馬山窯址及郫縣橫山子窯群,郫縣古城及溫江魚鳧城六處古城址,古墓群十九處等。由我所撰的《成都附近古窯址調查紀略》,刊《文物》1966年第2期;《1964年成都附近四縣考古調查追記》,刊《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三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975年3-5月


我作為川大考古專業73級實習隊的領隊,和指導教師童恩正,宋治民一起參加四川省博物館、川大歷史系、西昌地區博物館、渡口市文管會及各縣文保所等單位組成的「四川省金沙江渡口西昌段,安寧河流域聯合考古調查隊」,並負責西昌組的調查。此次調查為當地首次大規模的文物普查,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十四處、標本採集點十八處、漢代遺址二處、古城址五處、古墓葬十九處、漢闕一處、窯址二處、碑碣八通。並對所發現的大石構築的墓葬,第一次命名為「大石墓」為學界採納。我所撰的《四川省金沙江安寧河流域考古調查簡報》油印本存涼山州博物館,其紀略將收入《童心求真集》。

1976年上半年


我作為川大考古專業74級實習隊領隊和指導教師童恩正一起,與雲南省博物館合作,指導師生整理雲南楚雄萬家壩古墓群發掘資料,由單位聯名的《雲南省楚雄萬家壩古墓群發掘簡報》發表在《文物》1978年第10期。同時由我主持實習隊發掘了昆明近郊呈貢縣的古墓群。


1977年6-10月


我受川大歷史系指派,主持川大地震考古小組,進行成都地區的地震考古調查,所撰《成都地區歷史地震的考古調查報告》作為1977年四川省地震局《關於成都地區地震基木烈度鑒定工作的報告》的附件刊印。獲1978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獎,並獲1983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後刊於《成都文物》2008年第3期。我擴展利用了地震考古調查資料撰寫的《四川唐宋塔初探》,刊《四川大學學報叢刊五輯·地方史專刊》1980年。


1977-1983年


我應邀參加《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工作,承擔成都、西昌、甘孜地區地震考古調查,獲中國地震歷史資料編輯委員會榮譽證書。同時參加《四川省歷史地震資料彙編》工作,獲1984年四川省社科二等獎。


運用調查資料所撰的有:


(1)《昔日的地震,人民的災難—記1850年西昌大地震》刊《四川地震戰線》1977年第4期(此文與前撰的《邛海地陷辨》,刊《四川大學學報》1977年第4期,兩文被國家文物局與國家地震局:《關於進一步開展地震考古工作的意見》列為參考資料目錄);


(2)《一次被遺漏的大地震——爐霍1816年地震調查記》,刊《四川地震戰線》1979年第2期;


(3)《1850年寧南西昌地震考》(與甘遐榮合署),刊《四川大學學報(社)》1980年第1期;

(4)《四川西昌附近地震危險性初探》(與甘遐榮、何國濤合署),刊《地震研究》第5卷第2期,1982年;


(5)《四川涼山地區的地震考古研究》,刊《四川文物》1986年1期;


(6)《地震考古的碩果》,刊《西昌地震碑林》,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1980年5月


我隻身再次赴汶川進行民族考古調查,採集到姜維城出土的彩陶片、布瓦寨出土的石器、陶片等標本,記錄了羌族的口頭傳說《羌戈大戰》與《木姐珠與冉必娃》。分別寫出《「羌戈大戰」的歷史分析——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屬》,刊《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20輯,1984年;《羌族的"創世紀」神話一木姐珠與冉必娃》,刊《人類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1980年7-8月


我代表川大歷史係為與四川省歷史學會、四川省民族研究會、四川省博物館等合作籌辦1981年召開的「中國懸棺葬學術討論會」做會前準備。率領川大考古專業78級學生梁太鶴、張建世、王和平等三人編輯印發《我國懸棺葬(崖葬)歷史資料輯要》與《懸棺葬(崖葬〉論文目錄索引》,並赴三峽地區(奉節、巫山、巫溪)進行崖葬調查,共發現岸葬地點二十四個,尚存四十八棺,已知被損的在八十七棺以上,並在巫溪荊竹壩清理一個崖棺。所撰《川東峽江地區的崖葬》,刊《民族學研究》第4輯,民族出版社1982年。指導學生撰寫的《四川巫溪荊竹壩崖葬調查清理簡報》,刊《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6期。會後所撰的《中國懸棺葬學術討論會紀要》,刊《文物》1981年第8期,並收入《新華文摘》1981年第8期及《歷史學年鑒1982年》《百科年鑒1982年》;另撰《崖葬的發現與研究》,刊《淮陰師專學報·活頁文史叢刊》1985年。


1981年9-11月


我作為川大考古專業78級實習隊領隊和指導教師王子崗一起,與宜賓地區及各縣文物部門合作,赴川南宜賓、高縣、珙縣、長寧、筠連等地考古調查,發現新的崖葬點一百二十處、崖棺二十七具、岩畫七處,如長寧七個洞和宜賓黃傘崖墓群、宜賓橫江宋代崖墓、宜賓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並在筠連清理懸棺一個。指導學生所撰的:


(1)《四川筠連縣夾人灣一號懸棺清理簡報》、刊《考古與文物》1983年笫6期;

(2)《宜賓雙龍、橫江兩區岩穴墓調查記》,刊《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2期;


(3)《四川宜賓黃傘崖墓群調查及清理簡報》,刊《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6期;


(4)《四川敘南崖葬調查紀略》,刊《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1期;


(5)《四川長寧「七個洞」東漢畫像崖墓》,刊《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5期。


1982年10月


我為川大考古82級講授《考古學概淪》,作為課程實習率隊赴彭山江口考察漢代崖墓群。《考古學概論》這是我設計新開的為考古專業講授考古學的通論性的課程,得到同行們的肯定。


1984年11月


我為川大考古專業84級講授《考古學概論》課程,作為課程實習率隊考察邛崍邛窯窯址群。


1986年3-6月


我作為川大考古專業84級實習隊領隊和指導教師霍巍、李永憲,與四川省考古所、廣漢文保所合作,在廣漢三星堆遺址進行田野發掘,共發掘一千三百二十五平方米,獲取從新石器時代、夏商周、至漢唐宋明間的地層表尺,以及二十餘處房址、一百零四個灰坑,以及大量三星堆文化的典型標本,並為兩個祭祀坑的發現作好準備,被評「四川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所撰《三星伴月話蜀都—三星堆考古發掘瑣記》,刊《文物天地》1987年第5期。為此,同年10月由川大歷史系與四川歷史學會、四川省民族研究學會、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文管會、西南師大、重慶市博物館等十一個單位合作,在廣漢召開了「巴蜀歷史及文化學術討論會」,會前指導學生楊德謙、蔣成、弋良勝編輯印發了《巴蜀的歷史與文化論著目錄提要索引》,我在會上作了《近五十年來巴蜀文化與歷史的發現與研究》的主題發言,會後編輯出版論文集《巴蜀歷史民族考片文化》,巴蜀書社1991年版。


1988年9-12月


作為川大考古專業86級實習隊領導和指導教師高大倫、李映福,與西昌市文管所合作,發掘西東坪漢代冶鑄遺址,發掘面積七百七十八平方米,發掘漢代冶鑄用土石爐十一座,作坊基址三處,漢代磚室墓兩座,並調查了附近的白雲岩古銅礦礦洞。所撰《四川西昌東坪漢代冶鑄遺址的發掘》(與張正寧合署執筆),刊《文物》1994年第9期。


本文轉載自《青史留真·第一輯》,特此致謝!


責任編輯:Doroth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健文史社 的精彩文章:

吳天墀 | 劉咸炘先生學術述略——為誕辰百周年紀念及《推十書》影印版而作

TAG:天健文史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