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士人政治家的典型 ——說諸葛亮(二)|【說三國】

士人政治家的典型 ——說諸葛亮(二)|【說三國】

原標題:士人政治家的典型 ——說諸葛亮(二)|【說三國】


士人的政治道德


「知天命,盡人事」


知其不可而為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說中,諸葛亮不僅主動選擇「明主」,而且主動選擇了失敗。

小說寫道,徐庶要去許昌之前,專程拜訪諸葛亮,告訴他:「庶臨行時,將公薦與玄德。望勿推阻,可往見之,當展平生之大才,不負夙昔之所學也。」


諸葛亮「聞之,作色而言」,說:「汝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你這不是把我當作祭祀時用的牛羊嗎?說罷,「拂袖而入」。(卷八《徐庶走薦諸葛亮》)


可見諸葛亮心裡非常明白,徐庶把自己推薦給劉備,這是把他往火坑裡推,成為劉備的殉葬品。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劉備,選擇了明知會失敗的事業。


諸葛亮選擇的是失敗的事業,小說還通過側面加以描寫。比如,諸葛亮的朋友司馬徽在他未出山時,就深深地感嘆:「雖卧龍得其主,不得其時!」也是他朋友的博陵崔州平,對劉備說:「將軍欲見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為也。」 (卷八《劉玄德三顧茅廬》)司馬徽、崔州平能預見到的結果,當然諸葛亮也能預見到。


「得其主,不得其時」,這構成了諸葛亮政治選擇內在的一種不可解脫的矛盾。他的確找到了一個能夠盡他之才的君主,卻沒有趕上一個好時機。



劉備集團的最終失敗,這是天意註定的,當然也是歷史註定的。除了重新進入時光隧道去改寫歷史,否則這是不可改變的歷史事實。歷史敘事總是由果溯因的,所以這種歷史事實被後人視為「歷史宿命」。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語》)諸葛亮無疑是個君子,而且聰明過人,料事如神,他的智商應該還高出一般的君子,不可能「不知命」,包括知天命。


在小說中,對諸葛亮是不是「知命」,是不是知天命,是不是能夠真正地把握住「天時」,具體描寫是有矛盾的。


一方面,小說寫諸葛亮是知命、知天時的。

比如華容道故事。火燒赤壁後,諸葛亮調兵遣將,他算計出,曹操肯定要敗走華容道。這時他選擇關羽前往華容道堵截曹操。



敗走華容道


這個選擇連劉備都覺得不合適,很荒唐。他說:「吾弟雲長,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因為誰都知道,關羽和曹操的關係過於密切,還欠曹操一份人情,你選擇誰不行,為什麼偏要選擇關羽呢?


但是諸葛亮解釋說:「亮夜觀乾象」——「乾象」就是帝王之象,曹操雖然沒當皇帝,但還是上應乾象——「曹操未合身亡」,天意註定曹操還不該死。所以「留這恩念,故意等雲長做個人情,亦是美事」,反正曹操不會死,就讓關雲長去做個人情。劉備聽後竟然誇他說:「先生神算,世罕及也!」(卷十《周公瑾赤壁鏖兵》)


這叫什麼「神算」?不過是「世所罕及」的傻算罷了。如果諸葛亮不相信天命的話,華容道堵截曹操,可以派張飛去,也可以派趙雲去,那麼曹操可能死,也可能不死。如果曹操真的命不該死,派張飛、派趙雲去堵,他也可能不死;否則,派張飛、派趙雲去堵,不就可以殺死曹操了嗎?這不就解決一個大問題了嗎?但是諸葛亮不這麼做,他不去和命運抗爭,在命運面前寧願聽之任之。從這一點來看,好像諸葛亮是知命的,而且不願意跟命運抗爭。諸葛亮偏偏要讓關羽「做個人情」,這不是有意為之嗎?


另一方面,小說寫諸葛亮雖然知命,卻不惜違抗天命。


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出山跟隨劉備,面對的可能是失敗,如果要取得統一天下的大業,他不如跟隨曹操,或者跟隨孫權,取得勝算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他偏偏選擇了取得勝算最小的劉備。



隆中對

在「隆中對策」時,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經對天下大事了如指掌,所以他不可能不預知自己選擇了劉備,也就選擇了失敗。實際上,他對當時的政治形勢,對扶漢興劉的結局,對自身的悲劇命運,都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否則他就不會對徐庶說出「汝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這樣的話了。


既然失敗是天命註定的,那麼,假使諸葛亮信從天命,他可以放棄這種選擇,也可以不去「六出祁山」,反正最終是失敗的,還折騰什麼呢? 但是諸葛亮努力地跟命運抗爭,自願承擔起演繹悲劇的重任。


所以這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諸葛亮主動選擇了失敗;第二,諸葛亮主動選擇了他早已預知是徒勞無功的事業。


那麼,他為什麼要進行這種徒勞無功的事業呢?我認為,他是要通過這種事業,去考驗自己的能力、意志、道德和信念。


一個人能夠在別人都不看好的事情上,甚至自己都不看好的事情上,去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這需要很大的能耐。用古人的話說,是「把死蛇給弄活了」。這明明是一條死蛇,我卻能把它給弄活了,這才是真本事,是最高超的一種本事。誰也不看好,甚至連自己都不看好的一番事業,你卻能搞得轟轟烈烈,能在連續十幾年的時間裡譜寫出一番驚天動地的英雄讚歌來,那才是真正的英雄本事。


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赤壁大戰,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諸葛亮一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表現出經天緯地的政治才能、軍事才能和外交才能,淋漓盡致地施展出「補完天地之手」,展示出過人的才華,建立了蓋世的功勛。


諸葛亮看透了天意、天時,但是他還要盡自己的個人努力去做,而且在儘力做的過程中考驗自己的能力、意志、道德和信念,看自己能不能堅持去做,能不能努力做好。正如毛宗崗所說:「在草廬之中,而識三分天下,則達乎天時;承顧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則盡乎人事。」(《讀三國志法》)三分天下,是「達乎天時」的,所以水到渠成;六出祁山,是逆乎天意的,但也要「盡乎人事」。



《讀三國志法》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出祁山前,太史譙周對後主劉禪說:「臣夜觀天象,北方旺氣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圖也。」並對諸葛亮說:「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強為也?」諸葛亮回答說:「天道之理,變易不常,豈可拘執也?」(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師表》)這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

如果你認準了「成事在天」,而放棄了自己的努力,那麼這是消極的,是悲觀的。如果你認準了「成事在天」,仍然不放棄自己的努力,繼續去「謀事」,那才是積極的,是樂觀的。成就一番人生的事業,不是在最後的目的,最後的結果,而是在實現事業的過程。當你能把整個的人生過程,譜寫成一個嶄新的篇章,那麼你就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鞠躬盡瘁


在「盡乎人事」的過程中,諸葛亮不僅要考驗自己的能力,也要考驗自己的道德,考驗自己能不能忠於一個註定要失敗的王朝,能不能忠心耿耿地輔佐一個根本輔佐不起來的阿斗。


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卷十七《白帝城先主託孤》),劉備臨終時把諸葛亮叫到面前來,語重心長地說:「君才勝曹丕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如果阿斗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可輔佐,你自己可以當皇帝。



白帝城託孤


這句話實在說得太重了,諸葛亮聽了以後,震驚得「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馬上對劉備表示自己的忠心耿耿。他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願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說罷,跪倒在地下,「以頭叩地」,磕到兩隻眼睛都冒出血來,真是誠惶誠恐。


當然諸葛亮說到做到,此後一直沒日沒夜地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件事使我們不免產生疑問:劉備這麼說究竟是為什麼?他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劉備可能早就估計到了,也可能真的沒有估計到,像諸葛亮這樣的士人,是不會也永遠也不會去篡位奪權的。他們能夠有志於為「帝王師」、登宰相位,卻從來不曾想到、更從來不會去做「帝王夢」。「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為知己者死」原本就是「士」的本色。


我覺得劉備有可能沒有估計到這一點。正是因為他沒有估計到這一點,所以才會拿這麼重的話來激諸葛亮。他知道諸葛亮的道德人品,逼著他在自己臨死的時候,許下「願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諾言。諸葛亮既然說了這話,那麼他就一定會身體力行,一定會實踐自己的諾言,而不會有二心。

但是劉備實際上沒有想到,像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家,和一般的政治家有極大的不同,即他是一位士人政治家,說白了,他們在骨子裡,在本質上,不是政治家,而是士人。士人雖然有著「經天緯地之才」,有著「補完天地之手」,但是要讓他們篡權,要讓他們當皇帝,他們連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說去做了。


後代很多文人墨客歌頌諸葛亮,就是看中他的這種品格,把他塑造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其實,如果從現實功利角度來看,諸葛亮忠於劉氏王朝,忠於劉備,甚至忠於劉禪,這只是表面的現象。更深刻地看,諸葛亮真正看重的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追求,看重的是他自己一生的輝煌事業——因為這才是士人立身之本。


毛宗崗說:「能料其事之必敗必鈍而終必踏之,此智而愚者之心也。先生未出草廬,已知三分天下。然則伐魏之不成,出師之不利,先生料之熟矣。明明逆睹而乃非逆睹者,何哉?蓋以智而愚者,自盡老臣之責;而仍以愚而智者,上杜幼主之疑。」(毛本《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評語)為報劉備知遇之恩,不惜「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人們通常對諸葛亮與悲劇命運抗爭的心理動機的評價。


但是我覺得,以此為根據,說「六出祁山」,只是為「盡老臣之責」、「杜幼主之疑」,這種看法太過於膚淺。依我之見,「六出祁山」,這是諸葛亮在挑戰自我的極限,「知其不可而為之」,以求「置之死地而後生」。


為什麼諸葛亮要「六出祁山」?他明明知道「六出祁山」是很難打贏的。魏延曾經給他獻過計,說可以出奇兵。別這樣穩紮穩打,別總是通過漢中這一帶穩紮穩打地打過去,這麼打是打不贏的。你在正面把曹魏的大軍吸引住,同時出奇兵從西邊包抄過去,給我五千兵馬,我立刻能夠直搗許昌老巢。這樣前後夾攻,就可以取得勝利。司馬懿也明白這是很好的一招,但是他知道諸葛亮絕對不會這麼做。所以「六出祁山」時,諸葛亮一直穩紮穩打,非常辛苦。他也知道這個戰是很難打贏的,但是他堅持一直打下去。


「六出祁山」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什麼?諸葛亮提出的政治目標是「恢復中原」,這只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諸葛亮雖然以「相父」身份輔佐阿斗,但他在蜀漢的地位並不是特別穩固的。大家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幾次出師,幾次後方都有人獻讒言,在他打得最熱鬧的時候,還被逼不得不回師,因為朝中有人掣肘。


咱們知道,在一般的情況下,為了消解內部的矛盾,有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矛盾引向外面,一致對敵,這樣大家的注意力全在外面戰場上,那麼內部的矛盾就可以相對緩和些。這大概也是諸葛亮治蜀的一種特殊的方法,很別緻的一種方法。


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出祁山,雖然展示出他巧妙的計策,但在整個打法上是比較笨拙的,並沒有更多招數。在這種情況下,碰上司馬懿的軟磨硬抗,他更沒辦法了。他想打勝仗,但是沒有更多的招數可打勝仗。


對諸葛亮來說,在出祁山的整個過程當中,最困難的是糧草問題,糧草跟不上。因為他的戰術是進攻型的,糧草要一直跟上,不像防守型的,守在那兒不動,糧草可以源源不斷地運來。你是進攻型的,一直往前打,糧草的保證就非常重要。而對糧草的保證,諸葛亮一直拿不出很好的辦法。


有人說諸葛亮有個很大的失誤,就是用李嚴。李嚴是個貪賄之人,作為管糧草的後勤部長,最容易貪賄。因為他的貪賄,致使糧草不能及時,有好幾次使諸葛亮有後顧之憂,無法繼續進攻。甚至有一次,李嚴明明知道自己貽誤糧草了,為了瞞住諸葛亮,他向後主獻讒言,愣是把諸葛亮的軍隊從前線招回來。


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打是不行的,打仗至少可以確立他在蜀國的政治地位,這是很重要的。當然他知道魏國是很難打贏,即使不說肯定打不贏,至少是不易打贏的。很難打贏,但是又不得不打,這是諸葛亮的一種行為方式,一種特殊的人生選擇。


即使面對宿命般的失敗,諸葛亮依然在內心存有一份信念,與命運甚至與歷史進行不屈的抗爭。雖然面對的是註定的失敗,但他仍然以一種履險如夷、視死如歸的眼光看待這一切,並不因此而對生命和前途產生畏懼和絕望,充分表現出從孔子以來儒家士人秉持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風範。


最後一次出祁山,在五丈原,諸葛亮死在戰場上。他臨死的那一幕非常悲壯,他深深地感嘆:「吾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攸攸蒼天,曷我其極!」(卷二十一《孔明秋風五丈原》)



《孔明秋風五丈原》


諸葛亮為了自己的事業,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追求的人生道路,最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一年他五十四歲。諸葛一生叱吒風雲,罕逢敵手,臨終卻有如此凄涼悲苦之嘆,這不正是對挑戰自我卻難違天意的悲嘆嗎?


在讀《三國志演義》的時候,我們都會深深地感受到,諸葛亮的一生的確是悲劇的一生;同時也感受到,諸葛亮自己也在品味這種人生悲劇,在咀嚼人生悲劇,在體會當中,他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升華,實現了生命的升華。我覺得這是諸葛亮作為一位獨特的士人政治家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最感人的地方。


當然,諸葛亮的一生雖是悲劇,但是輝煌的;他的功業雖然失敗,但是不朽的。諸葛亮正是在悲劇的一生、失敗的功業中,證明了自身的能力,錘鍊了自身的意志,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發揚了自身的道德。


後人歌頌諸葛亮,把他這一生的輝煌事業和他所表現的道德品質結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種極完美的道德人格,這就是毛宗崗所謂「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而這種「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恰恰不是一種官僚似的政治家,而是一種士人政治家。所以,成為士人政治家的精神典範,是諸葛亮形象的一個顯著特點。

歷代以來,人們不以成敗論英雄。在《三國志演義》問世之前,已經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借諸葛亮形象寄託自己救國救民的懷抱。陳壽著《三國志》,稱諸葛亮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杜甫熱情地歌頌:「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詠懷古迹五首》)「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陸遊感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杜甫《蜀相》


無論是杜甫還是陸遊,他們都把自己比作諸葛亮,或者以諸葛亮作為自己的精神典範。很顯然,這種精神典範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中國古代的士人,能夠像諸葛亮這樣轟轟烈烈地做一番事業,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們敬仰諸葛亮,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諸葛亮有所建樹,但也感慨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最後歸於失敗。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三國志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凝聚了中國古代無數仁人志士的深切寄望。


- 全文完 -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


著有


《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說三國】系列


本文章由京師文會出品,轉載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


顧問


郭英德


主編

圖文編輯


馮浩然 王 涵


林丹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文會 的精彩文章:

《妖貓傳》中丹龍的賣瓜幻術從哪裡來? | 【文化一瞥】

TAG:京師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