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有話說】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制度魅力

【歷史有話說】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制度魅力

原標題:【歷史有話說】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制度魅力


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制度魅力


+

演變



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隋煬帝即位後,創立進士科,這才標誌著科舉制的誕生。


唐代科舉制度發展完備,分為常舉和制舉。常舉是常設的取士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舉是皇帝特別下詔舉行的考試,時間、科目都臨時決定,現任官也可應試,登科即可受官。武則天時,又增設武舉。

宋代擴大了進士錄取名額,提高了登第士人的待遇。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對考官實行鎖宿制度,對試卷推行糊名、謄錄法、並嚴禁舉人夾帶、代筆、舉燭等行為。從開寶六年(973年)起,舉人經禮部考試(省試)之後,又增加了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雍熙二年(985年),又創殿前唱名賜及第之制。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廷試)三個不同層次的考試。與前代題目相比,明代的科舉考試,一是考試內容變化。即從四書五經中選取考試題目;二是將八股文確定為考試文體。


到了清代,基本是沿襲明制,至清末,政府開始變革科舉制度。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下令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增加考查外國政治制度和技藝的新內容。至1905年,清政府廢止科舉制度,興辦學堂,推廣新式教育。


現今的高考制度也是科舉考試與時俱進的一種較為公平的教育、選官制度。


制度魅力


科舉制度的推行,從本上推翻了兩晉南北朝時豪門世族壟斷政治權力的局面,科舉制度極大限度地網羅了全國優秀的人才,擴大了統治權的基礎。


科舉制度使儒學保持了作為主流文化一統天下的地位,又對


政治產生了巨大的維護作用。


通過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從而使整個社會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內在運行機制。

科舉制度造就的士紳階層保持了中國傳統社會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平衡,科舉制度造成的社會流動機制,使中國農村有著自主性的文化系統。


除了這些方面的魅力之外,鬼臉史叔覺得科舉制度使一種權力的流動,使得中國古代社會保持一種權力的上下流動和上下平衡,這種流動和平衡往往是社會承載力的體現,可以展現一個社會的活力和張力。


科舉制度也是中國社會精英階層(權力頂端)對中國社會統治的一種制度選擇,從最早的舉薦、任人為親、九品中正、徵辟等選官制度到最終選擇科舉制度,延續了近1300多年,歷史不會無緣無故選擇一項制度,它的悠久歷史同樣說明這項制度無與倫比的生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鬼臉高中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論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中國歷史的魔力

TAG:鬼臉高中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