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長江學者」回應「千人」專家舉報,事實真相有待觀望

「長江學者」回應「千人」專家舉報,事實真相有待觀望

武漢大學校園一角

撰文 魏瀟

武漢大學「千人計劃」專家舉報同校「長江學者」論文造假,武漢大學官方隨即做出回應,事實真相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媒體發布的指控

1 月 18 日,一篇在微信平台發表的文章在國內學術圈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武漢大學一位化名為H的「千人計劃」專家舉報同校「長江學者」李紅良的 2篇論文涉嫌造假

李紅良現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武漢大學動物實驗中心/ ABSL-III 主任,兼任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中南醫院醫學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官網中李紅良的個人簡介頁面

李紅良被舉報的 2 篇論文均發表在影響影子將近30的頂級期刊Nature Medicine上,為同期研究,實驗設計和實施流程也很類似。2 篇論文分別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進程中發揮調控作用的2 個重要基因,進行了在嚙齒類動物(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中的研究。實驗通過靜脈注射 AAV8 病毒工具、調控目的基因表達,從而驗證特定基因對動物疾病進程存在影響。這兩篇論文分別於 2016 年 9 月 9 日和 10 月 2 日投稿,於 2017 年 1 月和 4 月被Nature Medicine接收。

根據該微信公眾號的報道,舉報人認為這兩篇論文存在的主要疑點有以下 2 處:

1、兩篇論文的實驗方法部分稱,食蟹猴接受注射後的正式實驗周期分別為30周與 32;然而根據舉報人掌握的李紅良課題組實驗記錄,這批猴子從開始正式實驗(2016 年 5 月 6 日)到論文投稿之間僅隔了18周和 22,顯然短於論文中的正式實驗時間。

兩篇論文中的實驗流程示意圖。

2、舉報人認為論文中描述的對食蟹猴進行肝門靜脈注射的操作實際上也並未完成——舉報人提供的李紅良課題組實驗記錄顯示,實驗人員在 2016 年 5 月對食蟹猴進行了周圍靜脈注射。而重要的肝門靜脈注射僅在2016年 8月上旬在 4只猴子身上進行了實施——這與 2篇論文中共有 26只食蟹猴接受了肝門靜脈注射的描述不符。肝門靜脈注射需要對動物進行全身麻醉和開腹腔手術,操作難度較大;而周圍靜脈注射是一項熟練者只需要數分鐘便能完成的給藥方式,二者不論在操作難度還是給藥效果上均存在較大差異。

武漢大學的回應

在這份匿名舉報的消息藉由新媒體公之於眾的十幾個小時後,武漢大學官方微博對此次舉報事件作出了回應,李紅良本人也接受了《中國科學報》的獨家專訪。

李紅良表示,該實驗中首次對食蟹猴首次實施注射的時間並不是舉報人所述的 5 月 6 日。實驗室負責此項操作的實驗員方靜也證實了操作時間實際為 3 月 17 日至 26 日。

《中國科學報》的報道稱,為了加強基因的穩定表達,實驗人員於5 月 6 日對 50 只食蟹猴通過外周靜脈第二次注射 AAV8。李紅良表示,舉報人正是從 5 月 6 日參與實驗的一名實驗員處獲知了第二次注射的時間,因而假定這一時間是實驗開始的時間

對於舉報人的指控,李紅良實驗室在由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出的聲明以及《中國科學報》的專訪中給出了正面回答:

「從 3 月 17 日至 26 日實驗正式開始至 8 月 10 日,實驗進行 20 周,李紅良課題組在 9 月 9 日和 10 月 2 日投出兩篇文章時,使用了這一時間段的實驗數據,並在稿件中明確表述為『20 weeks』,即第一次投稿文中明確說明使用的是 AAV8 第一次肝門靜脈注射 20 周的實驗數據。文章投出後,實驗並沒有立即停止,研究人員繼續對實驗猴予以高脂飲食,以期研究更遠期的治療效果。

據李紅良課題組陳述,課題組於 10 月 18 日至 20 日實驗進行到 30 周時進行 CFLAR(S1) 治療效果評價;10 月 29 日實驗進行到 32 周時進行 TMBIM1 治療效果評價。期間,審稿人返回的意見建議更新更遠期治療效果的數據,李紅良課題組應要求將論文中相應實驗猴治療數據更新後提交,即文章最終發表數據。在李紅良看來,舉報人不清楚論文投稿和回修過程數據更新情況。」

由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的,李紅良團隊提供的完整研究時間線

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也發表聲明,稱校方早在半年前即收到過匿名舉報並啟動了內部調查; 1 月 18 日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被舉報論文的通訊作者李紅良的第一署名單位)組織的、包含 3 位院士在內的 5 名專家,也進行了一輪調查,認為偽造數據的行為不存在。並且,武漢大學將再次組織專家組對此事進行調查,並承諾公布評估結果。

尚未明了的真相

至此,舉報方和被舉報方均通過不同的媒體渠道向公眾表明了自己掌握的證據。然而事件的真相併未因此而徹底浮出水面。

接受過正規科研訓練的人都應該清楚,實驗原始數據是學者和課題組所擁有的最為寶貴和重要的「財產」和「武器」,能夠在糾紛發生時一錘定音,發揮極大的作用。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的張鋒正是憑藉一本原始實驗記錄,證明了自己先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Jennifer Doudna 及其同事、在真核生物系統中成功建立了 CRISPR 基因編輯系統,從而獲得了專利糾紛的勝利。但目前國內科研界對原始數據的管理仍稱不上嚴密,加之此次舉報事件中,不論是舉報方還是被舉報方都沒有將最原始的實驗記錄公之於眾,事件真相自然難以判斷

目前參與此事調查的官方機構僅有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而根據武大官方頁面提供的名單,該委員會 1 位主任、4 位副主任、18 位委員均為武大內部專家,並無一位是與武漢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完全無關的、來自第三方機構的學者。而李紅良身兼武大基礎醫學院院長、附屬醫院研究中心主任、實驗動物研究中心主任數職,再由武大內部進行此事的調查似乎已經不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

此外,根據《中國科學報》的報道,武大新聞發言人李霄鵾接受採訪時證實,舉報人 H 系武漢大學「千人計劃」學者霍文哲。根據前文所述,涉及此事的舉報人均不願透露自身個人信息。武漢大學此舉是否得到舉報者本人同意,我們不得而知。

對於學者而言,如果對已發表的研究論文存有異議,學界普遍認可的流程是聯繫發表該論文的學術期刊,向編輯部指出問題並提供佐證,便於期刊做出判斷,防止有問題的論文在學術圈進一步傳播。STAP 細胞、NgAgo 等近年來著名的論文撤稿事件中,發表問題論文的期刊編輯部均對舉報做出了積極響應,並在事件全程發揮了主導作用。然而縱觀此次事件,舉報方未曾提及與發表了「問題」論文的Nature Medicine取得過任何聯繫,Nature Medicine也尚未就此事表態,期刊編輯部是否對此次事件知情,成為了目前的未解之謎。

此外,我們調查得知,李紅良在多倫多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期間的成果在 2008 年發表於J Clin Invest期刊,次年因數據錯用和原始數據丟失被撤稿

武漢大學的這一舉報事件將如何發展,我們會持續關注。只不過,在信息傳播速度呈指數級增長的今天,學界和公眾都需要平靜、客觀的看待爭議。

涉事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429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4334

參考資料: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400527.sht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1篇未經審稿的論文撼動學界和產業?看看剛過去的「CRISPR危機」吧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