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染色內鏡用於長期IBD患者的癌變監測與特徵描述

染色內鏡用於長期IBD患者的癌變監測與特徵描述

GIF

終身學習的路上,有你有我

GIF

———————————————————

———————————————————

1

17

GIF

Dr. X陪您讀的第108篇文章

染色內鏡用於長期IBD患者的癌變監測與特徵描述

文獻來源:Gut2017; 67: 70–78.

研究背景:在臨床試驗之外,染色內鏡(CE)對於長期IBD患者癌變和不典型增生監測的有效性還存在爭議。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在臨床實踐中染色內鏡對於不典型增生的檢測與特徵描述。

研究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隊列研究,納入2012年6月至2014年就診的IBD患者。患者每個結腸段先用白光內鏡評估,再用0.4%靛藍胭脂紅染色內鏡評估。記錄特定病變的特徵,對白光內鏡診斷結果進行評估。確定專業和非專業內鏡醫師對異型增生的檢出率和學習曲線。

研究結果:共納入350例患者(47%為女性;中位疾病持續時間17年),檢測到了94處(15.7%)異型增生性病變(1例癌症、5例高度異型增生、88例低度異型增生)和503處(84.3%)非異型增生性病變。

在所有的結腸鏡檢查中,41.5%使用標準清晰度內鏡,58.5%使用高清內鏡檢查。通過白光內鏡檢查,異型增生的漏檢率為40/94,染色內鏡使檢出率增加了57.4%。

標準清晰度和高清晰度結腸鏡,染色內鏡增加的異型增生檢出率相當(51.5% vs 52.3%, p=0.30)。

專業醫師和非專業內鏡醫師的異型增生檢出率相當(18.5% vs 13.1%,p=0.20)。未觀察到顯著的學習曲線(8.2% vs 14.2%,p=0.46)。

染色內鏡診斷異型增生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70%、90%、58%和94%。

位於結腸近端、形態凸起、無名線消失以及Kudo pit分型III-V,預測不典型增生相關。

結論:染色內鏡可以提高IBD患者異型增生的檢出率,且不受各中心的現有人員技術和經驗的影響。染色內鏡對於排除異型增生高度準確,特別是對於在專業內鏡醫生。病變特徵能有助於內鏡醫師判斷病變性質,指導治療決策。

1

關於這項研究,哪些是已知的?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病史較長的IBD患者發生異型增生和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強烈建議進行內鏡監測

大多數癌變是內鏡下可見的,IBD癌變監測時,靶向活檢策略已經取代了經典的隨機活檢策略

研究表明色素內鏡(CE)在檢測異型增生時優於白光內鏡

內鏡光學診斷已經在結直腸小腫瘤預測中展現其有效性

2

有什麼新的發現?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在臨床實踐中,色素內鏡結合靶向活檢對異型增生的檢測優於白光內鏡

色素內鏡對於排除異型增生高度準確,特別是由專業內鏡醫生評估時

位於結腸近端位置、具有突出的形態、無名線消失以及Kudo pit分型,應被視為潛在的異型增生性病變

3

它在可預見的未來會如何影響臨床實踐?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研究結果支持在臨床實踐中應用色素內鏡來對UC和CD患者進行癌變監測

缺乏色素內鏡的經驗,不影響臨床實踐中應用色素內鏡進行癌變篩查

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活檢數量可以優化監測的有效性,色素內鏡光學診斷的高精確度可以提高IBD癌變監測的成本效益。

學習心得

什麼是長期IBD患者結直腸癌(CRC)篩查的最佳方法?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在過去幾十年中,IBD相關癌變的「炎-癌」假說和癌變的區域性特點,提示隨機活檢的篩查策略是合理的。

隨著內鏡技術發展和新型內鏡技術的出現(如染色內鏡和高清內鏡),現在人們認識到,大多數IBD相關的異性增生都是可見的。多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染色內鏡與白光內鏡相比,在識別IBD相關異型增生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很多臨床共識和指南推薦,使用全結腸染色內鏡結合靶向活檢,來進行IBD結腸癌監測。

儘管已存在有力的證據,但在臨床試驗之外,染色內鏡結核靶向活檢的結腸癌篩查策略在臨床實踐中使用並不多,更多的數據來自臨床研究的結果。

研究顯示,對於普通結腸癌風險人群,內鏡檢查可有效區分結腸腺瘤和增生性息肉,但對於IBD患者這個特殊人群的研究很少。染色內鏡有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活檢數量,優化IBD相關異型增生的內鏡治療,來提高IBD癌變監測的有效性。

這項多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表明,即使是非專業內鏡醫生,色素內鏡結合靶向活檢也是IBD相關異型增生檢測的有效策略。色素內鏡對於排除異型增生高度準確,特別是專業內鏡醫生評估。位於脾曲近端、形態凸起、無名線消失或腫瘤性Kudo pit分型(IIIs、IIIL、IV和V型)的病變,應被視為潛在的異型增生性病變,並進行整體切除。

與白光靶向活檢相比,使用染色內鏡靶向活檢異型增生的檢出率明顯增加,57.4%的異型增生性病變的只有在噴洒染料之後才被發現。

關於使用染色內鏡的一個實際問題是,是否所有醫院都能開展這一技術,由非色素內鏡專業醫師來完成。儘管染色方法簡單易學且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技術,但識別細微病變確實需要一定經驗。

基於一般性的共識,臨床指南和共識建議,染色內鏡靶向活檢策略應該由專業醫師使用。這項研究分析了內鏡醫師經驗對於異型增生檢測的影響,發現專業性和非專業性內鏡醫師的異型增生檢出率相當(12.7% vs 16.2%,p=0.46)。這表明即使不是經驗豐富的染色內鏡醫師進行操作,患者照樣可以通過色素內鏡的篩查獲益。

此外,這項研究通過記錄大量的IBD患者內鏡下結腸異型增生特徵,來確定可以幫助內鏡醫師區分異型增生的客觀的內鏡特徵。位於結腸近端、無名線消失、息肉樣形態以及腫瘤性Kudo pit pattern分型,是異型增生的獨立預測因子。出現這四種特徵中的任意一個,都提示著病變高度疑似異型增生,需要引起注意。

總之,這項研究表明,染色內鏡是監測IBD相關異型增生的一種有效技術,有助於優化IBD結腸癌變的篩查和管理。染色內鏡結合靶向活檢的監測策略,未來值得進一步研究其臨床價值和患者獲益。

(本文僅供學習交流)

Doctor X

哇,這麼好的文章,我想細讀一遍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BD學術情報官 的精彩文章:

如何使用生物製劑誘導和維持緩解

TAG:IBD學術情報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