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最火爆的職業,沒有之一,一村千人百人自斷命根子

明朝最火爆的職業,沒有之一,一村千人百人自斷命根子

朕觀《周禮》,閽寺不及百人,後世多至數千,卒為大患。今雖未能復古,亦當為防微之計。此輩所事,不過供洒掃,給使令而已。若求善良,百無一二。用為耳目,即耳目蔽;用為心腹,即心腹病。馭之道,但當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則驕恣畏法則檢束,自不為非也。  此外,還明確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穿戴外臣衣服、帽子,官階不得超過四品,政府各部門不得與宦官公文往來,等等。朱元璋仍不放心,又特地在一塊鐵牌上刻「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以示震懾。洪武六年(1373)十一月,特命廷臣考究前代糾劾內官的辦法。禮部議置內正司,設司正、司副各一人,專門糾察內官失儀及不法的行為。據史載:洪武十年(1377)五月,有一個內官因在內廷時間較久,偶而言及政事,當即被太祖斥遣歸還鄉里,並令終身不得敘用。同時,還禁止內官識字。洪武末,太祖重新整頓宦官機構,定十二監及各司局,並制定宦官的品秩和待遇:  這樣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宦官的權力。

建文帝嗣位,一遵祖訓,對內臣的限制更加嚴格。成祖初臨朝,也警惕宦官擅權,他曾說:「朕一遵太祖訓,無御寶文書,即一軍一民,中官不得擅調發。」當時有個宦官私自調用應天府工匠為其服役,事發後,成祖立即詔命錦衣衛逮捕治罪。  但不久,這些禁令全部破壞了。如:永樂元年(1403),鎮遠侯顧成、都督韓觀、劉真、何福等出鎮貴州、廣西、遼東、寧夏諸邊,「乃命宦官中有謀者,與之同行,賞公侯服,位諸將上。未幾,雲南、大同、甘肅、宣府、永平、寧波亦各相續譴使。八年,設京營提督,使內臣監軍。是為宦官典兵之始。元年,遣中官侯顯使烏斯藏。馬兵使爪哇、蘇門答刺諸國。是為宦官奉使之始。三年,遣中官山壽率騎兵出雲州,鄭和、王景弘等率舟師下西洋。是為宦官專征之始。十八年,置東廠,以內監掌之,使刺外事。是為宦官預政之始」。  由此,明成祖時宦官的權力增強。這就為後來的宦官之禍埋下伏筆。  至洪熙元年(1425),仁宗派遣鄭和(宦官)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從此以後,宦官領兵之例便相沿不革。同時又派王安(宦官)鎮守甘肅,於是,各省皆相繼派宦官為鎮守。宣德四年(1429)宣宗特於宮中設內書堂,命大學士陳山專授小內使書,從此,太祖不許內臣讀書識字之制也被廢除了,甚至特賜金英、范弘等宦官免死詔。

但是,總體來說,宣宗對於宦官的管理還是很嚴格的。  到了英宗,其登基時年幼,對於從小在自己身邊的照顧自己的宦官有著一絲的依賴和信任。宦官王振就利用英宗的這種心理和年少人愛玩的天性,極力慫恿英宗不理朝政。前期的時候有「三楊」的制約和太皇太后的約束,王振倒也不敢過於放肆。等到楊士奇、楊榮和張太后過世以後。沒有人能制約王振了。此時他對上蒙蔽皇上,對下欺壓群臣,架空了皇上的權力。以圖來控制和威懾百官,大權獨攬。宦官專政的時代也就從此開始。  「土木堡之變」後。後來英宗通過「南宮復辟」又當上了皇帝,轉而更加信任奸臣石亨、徐有貞和宦官曹吉祥等人。而石亨和曹吉祥利用英宗昏庸無能,內外勾結,把持朝政。朱元璋規定的宦官不得與外臣勾結的規定遭到了破壞。  憲宗時,汪直等宦官專權弄權是積重難返。  武宗即位時才十五歲,對於政事不熟悉也不感興趣。天不亮就得去視朝,並且覺得各部府大臣都有奏不完的事情,特別是御史、給事中等言官愛挑剔這,挑剔那的。明朝規定言官有言論自由的規定,並且說對了有賞錯了也不罰,本意是為了讓朝廷能廣開言路。對於這一切,武宗都感到厭煩。宦官劉瑾趁機獨擅朝政。後來劉瑾雖然被殺,但是此後皇帝對於宦官的約束也就軟弱無力了。

神宗時之礦稅使(宦官充任),簡直無處不受其害……  宦官不僅有權有勢,還可以蔭弟、蔭侄、封伯、封公,由此甚至出現人們皆爭相「自宮」以備其選。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記載,正德二年(1507)九月,武宗曾嚴申自宮之禁,但有潛留京師者論死。  但由於當時宦官格外寵,愚民不受其禁,不少人閹其子孫以圖富貴,有的一村中千人自宮者數百人。嘉靖、隆慶以後,自宮的人更多。  這就從另外一個方面證明了宦官權力之大,以及其影響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