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讓早產寶寶的發育趕上正常兒?

如何讓早產寶寶的發育趕上正常兒?

有些寶寶「急於」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提前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

早產兒會帶有先天的不足,如何能夠讓他們儘快趕上正常兒的生長發育,「不輸在人生的起跑線」是寶爸寶媽們最關心的問題。

今天大徐請來了徐州市中心醫院兒童康復中心劉鵬醫師,為大家做解答。

徐州市中心醫院兒童康復中心劉鵬醫師表示,對於早產兒童,康復重在「精準早期干預」。

給早產的寶寶做個早期評估,排除潛在風險

早產的寶寶屬於高危兒範疇,高危兒是指在胎兒期、分娩時、新生兒期具有各種可能導致腦損傷高危因素的嬰兒,早產是高危因素之一,所以早產的寶寶屬於高危兒。

他們存在運動發育障礙、精神發育遲緩、協調注意能力差、學業困難等潛在危險,而且高危兒罹患腦癱的風險較沒有高危因素的嬰兒高。但是腦性癱瘓需要在孩子1歲後才可以診斷,在1歲前合理的隨訪觀察、早期干預、家庭療育非常重要。一旦確診為腦癱,對孩子本身、家庭、參與社會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早期干預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豐富環境的教育活動,根據嬰幼兒智力發育規律促進可能發展為腦損傷後遺症(如智力低下、腦癱、視聽障礙和行為問題等)的高危新生兒的潛能發揮,預防或減輕其傷殘的發生使其智力趕上正常兒童。

對於部分具有高危因素的嬰兒,早期出現發育落後或反射異常等,經過干預或者精心照料的自然發育,大部分均可逐漸追趕上正常同齡兒。

早期干預重在「早期」,難在「精準」

干預的時間越早越好,但也一定要找對方法。科學的大腦研究證實,5歲之前的兒童大腦是智力的發育關鍵期,比如2-3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3-5歲是辭彙能力和數概念的關鍵期等等。

掌握了不同月齡、年齡的關鍵期,有目的的進行干預訓練,對於一些可能存在認知類腦損傷的孩子(如皮層損傷等)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只重視早期,而不重視「精準」,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劉鵬醫師表示,嬰幼兒時期大腦具有易損性和強大的可塑性,所以「損傷」和「可塑」幾乎是嬰幼兒早期大腦當中同時存在的一對「小冤家」。

如果把大腦比作一座城市,那麼每個「神經元」都可以是一條條的街道,每個「突觸」相當於這些道路的交叉路口,如果有一片區域突然道路損壞了,是否可以繞開這片地方,通過道路選擇的機制,去其他地方重建呢?答案是可以的!

編輯:鮑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寶寶冬天吃水果用加熱嗎?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