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安石流傳的千古佳話,如此有名的一句你一定聽過!

王安石流傳的千古佳話,如此有名的一句你一定聽過!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登飛來峰》這首詩最為後人熟知的,還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一句詩,因其蘊含了豐富的哲理意味,故而被後世千百年來廣為流傳,奉為經典!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雖然受到了以宣仁太后為首的司馬光等保守勢力極力抵制,卻得到了神宗、哲宗父子兩代皇帝的支持,神宗也由此背上將北宋送上了滅亡之路的罪名。王安石本人在熙寧七年首次罷相後出知江寧府,熙寧八年以後就不再過問政事,過起了退休生活,留下了許多詩篇和假話。

有次王安石無意中看到睡眠中的兒媳,被兒媳美妙睡姿所驚倒,不由自主的在牆上寫下了一句詩:緞羅賬里一琵琶,我欲彈來理的差。兒媳見王安石在外面走來走去,就起床出來想看個究竟,當她看到牆上的詩句時,馬上就明白了,於是就在王安石的詩下面續了兩句:願借公公彈一曲,尤留風水在吾家。正在這時,王安石的兒子進來了,王安石一見大窘,立刻用衣袖檫掉了牆上的字,兒子有點奇怪,就問他父親在幹啥?王安石說在「扒灰」。民間用「扒灰」一詞來形容公媳之間的偷情行為。

王安石設立「市易司」控制商業貿易,抑制物價。「市易司」不單單是市場管理機構,還以公平方式參與市場貿易,平衡物價,並賺取錢財充盈國庫。王安石想的很好,奸商都是一文錢買進,三文錢賣出,而「市易司」一文錢買入,二文錢賣出,這樣既抑制物價方便百姓,也不損害合法商人利益,還能充盈國庫。王安石變法持續了十多年,最後鬧得是烏煙瘴氣,他自己因兒子的死辭去宰相,閉世不出。北宋朝廷內,支持變法的「元豐黨人」,反對變法的「元祐黨人」互相傾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越發激烈,從此黨政的漩渦在宋之一朝揮之不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諾水河畔 的精彩文章:

亡國之君無好命,那麼亡國太后呢?

TAG:諾水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