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滅曹爽三族,為何曹魏忠臣無人阻止?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滅曹爽三族,為何曹魏忠臣無人阻止?

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圖)電視劇《軍師聯盟》劇照

伴隨著《軍師聯盟》續集《虎嘯龍吟》的強勢回歸,熒屏上掀起了一股狂熱的魏晉之風,而電視劇《虎嘯龍吟》中毫無尺度地給司馬懿「洗白」也讓廣大電視觀眾在茶餘飯後大跌眼鏡。

作為觀眾,客觀地來講,電視劇《虎嘯龍吟》故事環環入扣、動人心弦,司馬懿主演者吳秀波老師出神入化精湛的演技也讓人嘆為折服。

而劇中驚心動魄的高平陵之變實則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博得萬眾喝彩。

在本劇中,導演似乎將司馬懿演繹為發動高平陵之變,實在是因為曹爽咄咄逼人的態勢,無奈之下司馬懿單純地為求自保而奮起一搏的藍本故事。

顯然這與歷史有著諸多出入。

表面上看來司馬懿起事與曹爽張揚跋扈、擅專朝政排擠其在朝中地位有著莫大關係,然而探究歷史,不難發現,司馬懿與曹爽、曹魏政權其實代表著兩股不同的政治勢力,而正是因為兩股勢力的鬥爭從幕後轉入台前並逐漸傾向於「白熱化」,進而引發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平陵之變」。

士族的起源

自西漢伊始,漢朝奉行土地私有制,土地作為商品可自由流通買賣,國家不作出過多干涉,而西漢長達210年的國祚為土地集中在少數新秀權貴手中創造了土壤溫床,加之鐵器農具的大範圍推廣和使用,農業耕作技術的提升,也加速了土地開荒墾殖的力度,因此大面積黃山園地被作為農業用地而開墾了出來。

及至西漢晚期元帝時期,官宦世家和經濟勢力雄厚的社會上級階層的出現,大量農民田地被新興特權階層所兼并,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無地流民,而流民被特權階層安置在其田地上耕種,因此大量農民成為依附於特權階層的佃農,地主豪強勢力隨之應運而生,並一路走向強盛。

而不久之後,王莽代漢實行土地「國有化政策」並下令統一分配全國耕地給無地之民。

王莽的這一土地改革出發點是美好的,但過於「前衛」的改革措施顯然與當時全國大範圍的土地兼并,地主豪強勢力的興起局面格格不入,因此王莽土地改革造成了天下大亂,地主豪強趁勢而起滅亡了王莽所創立的「新朝」。

在天下混戰之際,劉秀作為人中豪傑他清楚的認識到了王莽失敗的根本原因,並充分依託地主豪強勢力不費一兵一卒輕易平定了河北而逐鹿群雄,最後問鼎天下,建立東漢。

可以說東漢實質上是建立在地主豪強的基礎之上的,地主豪強與東漢政府是一種矛與盾的關係,二者相互依存並彼此抵牾。

在東漢創製的初期,皇帝憑藉個人出色的駕馭能力尚能掌控上至朝廷下到郡縣的地主豪強勢力為其政權服務,然而,東漢中後期皇帝年齡普遍弱小無力掌控彈壓各地主豪強勢力。

肆無忌憚的地主豪強便禍亂朝堂,導致東漢國體幾近崩潰,在此情勢下黃巾之亂由此引燃,無力鎮壓黃巾之亂的東漢政府只得依靠地主豪強勢力剿滅黃巾亂軍。

至此東漢的地主豪強勢力到了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地步。

而在長達195年穩定的漢帝國政治框架下,地主豪強勢力在不斷鞏固、興盛的過程中薪火相傳,逐漸形成以地域為界的各種門閥體系,士族——作為這些門閥體系的統稱便應運而生。

庶族的角力

在士族力量不斷飆升茁壯的同時,庶族力量也逐漸如星星之火零零散散落於江湖,然而庶族力量此時如螢火之腐光,彷彿士族只要願意吐口唾沫足以讓其灰飛煙滅。

力量雖小,但庶族從來就沒有放棄過他們的努力。

所謂庶族通俗來講就是沒有任何官宦背景、沒有絲毫經濟實力和廣泛人脈的白丁賤民,換作今天來說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

他們有的,只能是在夾縫中靠著韌勁和聰明才智不斷積蓄能量,待到天賜良時方可一展宏圖,就如同埋在土地的春筍,等待春雷的一聲炸響便破土而出,日蹭百米。

在這其中以孫堅、曹操等人為代表的庶族便是汪洋大海中的佼佼者。

孫堅的父親孫鍾在富春以種瓜為生,根據傳說孫鍾乃春秋孫武之後,然後到孫鍾一代,家門早已落敗不堪,已成為事實上地地道道的農民。

(圖)電視劇《軍師聯盟》劇照

而曹操據傳是西漢名相曹參之後(古人都喜歡往臉上貼金子),雖然曹操的父親曹嵩乃宦官曹騰之養子,憑藉著養子身份襲得爵位,閹人養孫的曹操出身自然比不得「四世三公」的袁紹,僅僅只是背靠了曹騰這個宦官大叔而得以顯耀,這對於聰明伶俐的曹操而言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因此曹操身上從小就表現出一股舞刀弄劍、好習兵書的江湖習氣。

對於那些整天作威作福、魚肉鄉里的地主豪強壓根兒看不順眼,因此在洛陽北部尉任上,曹操棒殺蹇碩叔父蹇圖。

曹操的這種舉動即便在今天看來也很難做到的,畢竟在皇親國戚、宦官當政的東漢末期,棒殺權貴親屬是要招致殺頭之禍的。

在曹操身上不僅僅透露著行俠仗義的江湖習氣,更多的則是他沒有將自己列入豪強士族勢力。

這在多年以後,曹操一統北方大肆殺戮士族門閥高幹子弟身上可見一斑。

官渡之戰後,曹操一統北方,天下九州曹操據其十之有六,蕩平寰宇一統八荒似乎大勢所趨,為此曹操挾萬乘之士劍指孫劉聯軍。

就在赤壁之戰前夜,孔融上表《宜准古王畿之制》指出「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意即尊崇天子,擴大漢室實權,明確與曹操實行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背向而馳,曹操頓起殺機。

孔融作為孔子二十世孫,在兩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封建統治者眼中,孔老夫子的地位不可謂不高,作為封建統治階級樹立的標杆性「大旗」,孔融獨特的身世背景自然擔負起了「扛旗手」的角色。

(圖)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因此到孔融一代,孔子世家儼然已形成一顆枝繁葉茂的士族大樹。而孔融奏疏明目張胆提出限制「相權」拱衛「皇權」的建議無疑觸動了曹操內心最敏感的神經。

表面上看是曹操強烈的權力慾望撕裂孔融人生結局,而實質上孔融作為龐大士族力量的「排頭先鋒」,其肆意張揚、目中無人的行徑卻是對庶族曹操莫大的打擊,最終也導致了孔融的悲劇性的命運。

不久,又一世家大族對曹操庶族權威再次發起了挑戰,而挑戰曹操的這位世家大族便是清河士族崔琰。

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

以此等規模陣勢來看,曹操名雖漢臣實則已徹底架空漢朝江山,套用《三國演義》周瑜的話來說「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對於曹操來說已然權勢熏天,心情自然舒暢無比。偏在此時,崔琰的心腹楊訓奏表曹操盛讚其德,不曾想崔琰公然書信一封給楊訓:「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表面上看這簡短的話沒什麼問題,斟酌語境翻譯如下:你的表章我崔琰已經看到了,事情辦得不錯罷了。時代啊時代啊,總是會改變的啊。

據史料記載當他知悉這句話後怒曰:「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在他看來世人如果生個孩子是女兒,當朋友詢問生了什麼,都會說「生女耳」,生了個女兒罷了。可見這個「耳」字絕不是表示什麼贊成的意思。

盛怒之下曹操將清河士族崔琰下獄治罪,不久賜死崔琰。

當然,對待士族,曹操並非一味殺戮,而是採取打壓招撫的策略穩控士族力量,從而達到為自己服務的目的。因為他深諳士族已然成為社會盤根錯節的參天大樹,以庶族螻蟻般的力量根本毫無撼動的可能。故此在曹操主政期間,對待士族始終採取打壓與招撫的策略來為其所用。畢竟王莽的前車之鑒已赫然陳列於眼前。

庶族與士族的妥協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立魏,曹魏的建立一開始基於跟隨曹操打天下的曹氏、夏侯氏宗親的根基之上的,後期逐漸融合了各大北方士族名流。

因此曹丕主政時期,始終重用曹氏、夏侯氏旁系宗親,士族始終排位於旁系宗親之後,即便是對待為奪嫡立下不世之功的司馬懿亦是如此。

曹魏立國不久,士族陳群、司馬懿等人向朝廷提出「九品官人法」。

所謂「九品官人法」以當今的話來講就是各州郡「遴選」出一位在編在崗、公務員每年都被評為「優秀」檔次的官員出來充當「中正」這個官職,「中正」將掌握的人才逐一登記備案,並通過對人才的考核在檔案上註明考核對象品評的「分值」,然後推薦給朝廷。

「九品官人法」也被稱為「九品中正制」,是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過渡性人才選拔機制。

以當時日漸隆盛的士族歷史發展趨勢,採取隋唐科舉一考定終身的人才選拔機制明顯有損士族集團既得利益,因此「九品中正制」是一種既集合了兩漢「察舉制」和隋唐「科舉制」的一種臨時過渡性選官制度,可以說這種選官制度的產生其實就是士族與庶族相互妥協的產物。

「九品中正制」雖然在曹魏初期對於國家人才選拔的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對處於急速上升階段的士族勢力而言無疑是設置了一道「絆腳」的障礙。

士族與庶族的交鋒

「九品中正制」在曹魏初期雖然也不失為一種優秀的人才選拔機制,但這種制度能夠行之有效繼續推行的前提是代表庶族皇權的曹魏政權能與代表士族利益的司馬懿達成政治上的平衡。

而這種平衡直到曹魏第三代年幼的君主曹芳即位被司馬懿所代表的士族集團所打破。

曹魏第三代「掌門人」曹芳即位後,年僅七歲的曹芳無力掌控朝政,朝堂逐漸落入外戚輔政大臣曹爽之手,曹爽掌控朝局伊始,「九品中正制」已然出現質的腐敗,士族階層通過牢牢把控用人關,源源不斷地將世家大族子弟輸送至曹魏「中樞神經」,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處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頭地越來越難,皇家的權威也被士族們逐步消解。

而曹爽通過任用夏侯玄等人銳意改良「九品中正制」,希望返璞歸真、溯本及源以達到恢復唯才是舉的人事制度。但既得利益者永遠不會放棄既得利益,改革意味著阻力巨大。而曹爽職位雖高威望卻不足,到此為止,曹爽打破士族豪強的夢想化為泡影。

然,曹爽並不甘心失敗,面對潰敗的政改,他想到了以戰功樹立起自己在朝堂上的絕對權威。公元244年,在曹爽心腹鄧颺和李勝等人的支持下,曹爽統帥七萬餘人浩浩蕩蕩開啟了伐蜀的征程,自幼在蜜罐子里長大的紈絝子弟曹爽哪裡是蜀國久經沙場武將的對手,很快,曹爽的這次「走馬觀花式」的出征被蜀國文臣武將噼啪打臉,魏軍死傷慘重,曹爽丟盔棄甲,朝廷聲望急速衰落。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

經過多年折騰,曹爽想明白了一個問題,與其立軍功跟士族死磕,倒不如握緊權柄來的實在。

於是在之後的幾年裡,曹爽在重要人事部門安插黨羽、結黨營私、遷郭太后、僭越淫樂、架空司馬懿、禍亂朝堂.....

他做了很多得罪人的事情,上至皇帝、郭太后,下達文武群臣,在他肆意妄為的同時,本可連接同盟的皇室和部分保持中立的群臣都被他趕到了自己的敵對面。

在他看來曹魏江山儼然已成為他曹爽一人肆意玩樂的人生好舞台,他很喜歡這種隨意指點江山,妄為圈殺的感覺。

然而,他並不知道,在自己胡亂揮霍政治資本的同時,老賊司馬懿正暗中收買人心、積蓄能量、組織密謀反撲,只待時機一到,曹爽全族便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終於這一天到來了。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初六,這一天按照慣例,曹爽出城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

就在曹爽等人出城不久,司馬懿立即聯絡事先預謀起事的太尉蔣濟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等人取得了罷黜曹爽的懿旨並佔領洛水浮橋發動了政變,史稱「高平陵之變」。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

六神無主的曹爽得知被郭太后廢黜,一時茫然無措,大司農桓范等人勸說曹爽兄弟挾天子移駕許都號令天下兵馬勤王,但優柔寡斷毫無城府的曹爽舉棋不定。

恰在此時,司馬懿遣尚書陳泰和曹爽親信尹大目出城勸降曹爽,並許諾以洛水為誓,取其兵權而保其富貴。

駑馬戀棧的曹爽思慮再三決心進城投降,不久曹爽被司馬懿以謀反之罪夷滅三族,至此高平陵事件落於帷幕。

司馬懿能有驚無險順利取得高平陵之變的成功,表面上看是其有著過人的韜光養晦、精明決斷的智謀使然,實則是曹爽在排擠司馬懿、禍亂朝堂的過程中嚴重觸犯了士族階層的利益,導致士族階層對曹爽失望透頂全部轉入了司馬懿的陣營,從而使得司馬懿能一鼓作氣,以一場代價甚微的宮廷政變夷滅曹爽三族、攫取曹魏政權,為西晉的建立掃清障礙。

然而,歷史轉入東晉,士族大家王導、桓溫、謝安等諸多士族豪強輪番主政,東晉歷代皇帝已基本淪為傀儡,倘若司馬懿泉下有知該作何感想?

*作者:明月秋風照當年,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刺殺秦始皇,第一個是張良,為何沒有荊軻刺秦王有名氣?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