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醫大師的「三杯茶」

國醫大師的「三杯茶」

國醫大師路志正老先生行醫70多年,一直崇尚脾胃學說,因此在辨證用藥、日常調護保養中都強調要固護脾胃。喝茶是一門非常實用的養生方法,路老每天必喝的三杯茶,其中蘊含了調理脾胃的養生理念。

上午喝綠茶:

使人陽氣上升心神俱旺

「一天之計在於晨」,陰陽晝夜變化節律表現為白天陽強陰弱,陽氣趨於表,氣機上升,是人體機能最旺盛的時期。綠茶,又稱不發酵茶,屬於茶中之陽,因此具有幫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輸佈於周身的作用,使神的物質基礎心(腦)得到滋養,進而從五髒的功能活動中具體體現出來,人才能保持上午的精力旺盛。正如《黃帝內經》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提神醒腦作用。

下午喝烏龍茶:

健脾消食保持運化功能

午後陽氣漸弱,陰氣漸升,脾胃功能較上午有所減弱,如《素問·藏氣法時論》提出「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因此中午的飲食中會有很多油膩食物,勢必妨礙了脾胃運化功能,進而導致脾胃功能減弱。烏龍茶屬於半發酵的茶,茶中的主要成分——單寧酸,能夠減少糖類和脂肪類食物被吸收,促進脂肪燃燒,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正如《靈樞》指出的「五臟堅固,血脈和調……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因此脾胃健運是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的必要條件。

晚上喝普洱茶:

護胃養胃

夜裡陰強陽弱,陽氣趨於里,氣機下降,人體在一天的勞作之後,需要調養脾胃,調養心神,為明天的勞作養精蓄銳,中醫認為「胃不和則卧不安」,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普洱茶(熟普),甘滑、醇厚,進入人體腸胃形成膜附著胃的表層,對胃產生有益的保護作用。

路老的治學名言是「持中央,運四旁」。中央即指脾胃,為中醫理論中的後天之本,脾胃升降正常,人體才能保證健康運行。正如《素問·玄機原病式》說:「故食入於胃,而脾為變磨,布化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養榮百骸,固其根本……故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受氣皆在於脾胃。」因此維持生命活動的一切物質,都必須依靠脾胃供給,葯食五味與脾胃和形體關係有緊密聯繫。古籍中也論述了茶葉的多種調養作用。

茶在早期是入藥用的,古時稱荼草,又名苦菜,《神農本草經》記載:「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卧,輕身,耐老。」《新修本草》中說:「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茶這樣評價:「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闓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路老在喝茶中強調飲不同的茶,最好用不同的茶具沖泡。綠茶宜用透明玻璃杯,應無色、無花、無蓋,或用白瓷、青瓷、青花瓷無蓋杯;烏龍茶最好用紫砂壺杯具,或白瓷壺杯具;普洱茶適合用紫砂、白瓷、蓋杯、蓋碗等。將茶湯倒入茶杯中,每次少量慢慢飲茶。路老還告訴我,喝茶一在聞香,二在品,淡淡的茶味,茶香,可使人心曠神怡,上下氣機通暢,使人有安靜、清爽的感覺,這種心境,對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品茶是種優雅的境界,不同的茶或苦澀,或甘甜,或潤滑,茶如人生,也許這也是路老喜歡喝茶的原因。

文/姜泉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主任醫師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戰略合作夥伴《中醫健康養生》雜誌2016年1/2月刊,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花葉子花骨朵掉不停,教你4招,花瓣厚實,葉子嫩綠惹人愛!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