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西班牙文學被忽視的源頭
尋找西班牙文學被忽視的源頭
《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第一卷做出了一個開創性的嘗試:將西班牙文學的源頭向上延伸至西哥特王國時期,從而將西哥特拉丁文學與阿拉伯安達盧斯文學納入西班牙文學史的框架中。
《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第一卷:
尋找西班牙文學被忽視的源頭
文|張偉劼
要了解一個民族的心靈,比較靠譜的方式之一種是閱讀這個民族的文學。而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學,除了閱讀其經典作品之外,還需對其變化演進的脈絡有所了解。任何一部經典作品都不是憑空出現的,它的上下文不僅有空間維度,也有時間維度——也就是說,它延續了某種意義上的民族文學傳統,並且不斷地啟發和影響這一傳統的後續者。因此,對於任何一個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西班牙文學的人來說,閱讀西班牙文學史十分必要。而新歷史主義的思維啟發我們,逝去的往昔並不是凝固不動的,而是會隨著每一代人認識視角的轉變而發生變化,換句話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以我自己學習西班牙文學史的經驗來說,在我的認知視野里,「西班牙文學史」這個理念是逐漸增厚的。外研社1998年版的《西班牙文學》(董燕生著)155頁,從12世紀寫到1975年之後;北大社2006年版的《西班牙文學史》(沈石岩著)603頁,時間跨度與前者大致相當,卻專辟一章介紹西班牙內戰之後的流亡文學,將那一大批身不在西班牙卻堅持用西班牙語寫作的作家從被遺忘的邊緣拉回歷史中來;而去年剛剛出版的這部《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第一卷(陳眾議、宗笑飛著,譯林出版社,2017年第1版),僅僅是講述西班牙文學的中古時期,就厚達528頁。儘管還沒有見到這部通史五卷本出齊時的壯觀景象,單是第一卷就已經做出了一個無論是在中國西語文學學界還是在國際西語文學學界都屬開創性質的嘗試:將西班牙文學的源頭向上延伸至西哥特王國時期,從而將西哥特拉丁文學與阿拉伯安達盧斯文學納入西班牙文學史的框架中。這一創舉很可能會招致不少文學史家的反對意見,而這一可能的論爭又不能不使我聯想到半個世紀前兩位西班牙學者關於西班牙之起源的著名論戰。
《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
論戰的一方是亞美利科·卡斯特羅,他提出了一個「三文化」或者「三宗教」並存的西班牙,在這個中世紀西班牙之中,摩爾人(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和諧共存,共同參與構建一個混合多元的身份,至15世紀末,西班牙國族身份最終得以確立。對於卡斯特羅來說,西班牙正是脫胎於它的這段多元文化融合的中世紀歷史,西班牙的宗教性因為深受東方文明的影響,成為西班牙有別於歐洲的標誌之一。而克勞迪奧·桑切斯則認為,西班牙早在摩爾人入侵之前就存在了;西班牙天主教非但不是使西班牙與歐洲有別的標誌,反而是使西班牙在中世紀不至於脫離歐洲的重要維繫,正是天主教讓西班牙避免了東方化、非洲化。
相對於歐洲其他很多國家,西班牙的起源問題更難在歷史學家那裡獲得統一的意見。希臘人、羅馬人、日耳曼人、猶太人、穆斯林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文明的遺迹,把西班牙的起源設置在任何一個歷史時代似乎都說得通。更有激進者提出,西班牙從沒有存在過,這片土地從來都僅僅是幾個不同民族的共同聚居地而已。這樣的論點在今天的西班牙地區分裂主義者那裡特別有市場,比如加泰羅尼亞獨立主義者就可以宣稱,應當打破「西班牙」這一虛幻的概念、「民族的牢籠」,建立獨立的加泰羅尼亞共和國……
《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第一卷)的編寫可以說是超越了卡斯特羅與桑切斯之爭,既將摩爾人入侵之前西哥特王國時期的拉丁文學視為西班牙文學的貧乏瘦弱卻不可忽視的源頭,也將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創作的文學視為西班牙文學的另一重要源頭。要反駁這樣的做法,看似很容易,比如我們可以說,在這兩個歷史時期,還沒有誕生西班牙民族國家,何談「西班牙文學」?再比如說,前者是拉丁語文學,後者是以阿拉伯語為主的文學,怎能和用西班牙語創作的文學同屬一家人?
韋勒克 《文學理論》
關於第一個問題,可以聯想到其他歐洲國家的情況。事實上,民族文學的形成往往是先於民族國家政治實體的誕生的。關於第二個問題,韋勒克的《文學理論》早已指出,不應將語言視為文學的惟一重要的因素;文學不僅是語言,也是人類的行為經驗、思想和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用西班牙語創作,不應被視為定義西班牙文學必需的條件,否則,在西班牙土地上用加利西亞語、加泰羅尼亞語、巴斯克語等民族語言創作的文學也不應被包括在「西班牙文學」的家族中了,而它們在西班牙文學中並非可有可無的存在。任何一個西班牙文學史家都能意識到,若是沒有中世紀加利西亞人在陰冷的大西洋海岸和林間吟出的抒情詩,西班牙詩歌傳統將面目全非。在閱讀《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一書之後,同理也可以說,若是沒有曾在穆斯林西班牙(或曰安達盧斯)生根並開出燦爛花朵的彩詩(Muwashah),西班牙詩歌必將大為失色,也就不會在後來出現像希梅內斯、洛爾迦這樣深諳西班牙南方詩歌傳統的世界級大詩人了。
無論如何,穆斯林在西班牙長達近千年的存在(自公元711年摩爾人入侵算起,至17世紀初西班牙宮廷驅逐摩里斯科人),是歐洲歷史的一個特例,西班牙文化之所以在歐洲文化中顯得如此另類,很大程度上就與這段獨特的歷史有關。由此,在書寫西班牙文化不同領域的歷史時,如何看待穆斯林西班牙的存在,成了一個至關重要也無法迴避的問題。有趣的是,藝術史和文學史不一定能給出一致的答案。西班牙藝術史家拉富恩特·費拉里認為,穆斯林入侵中斷了伊比利亞半島上業已存在的古羅馬繪畫傳統,因為伊斯蘭教由於反對偶像崇拜,禁止再現性的繪畫;因此,西班牙繪畫不得不「從零開始」,在北方基督教王國的《聖經》手抄本彩飾中發端。而在考察文學史時,我們面對的是更為複雜的情況,因為文學翻譯的作用,因為敘事故事主題、敘事結構手段、詩歌押韻方式等要素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對相異語言的文學作品產生影響,或是被照搬,或是發生變異,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用西班牙語寫作的文學可以說一開始就具備了極為豐富的營養,這些營養包括拉丁文學傳統,包括彩詩、俚謠、瑪卡梅等西班牙穆斯林文學的優秀成果,還包括西班牙猶太文學的結晶。按照《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的觀點,所有這些都應當被視為西班牙文學史的組成部分。
為了給這樣的文學史觀提供證據,特別是為了給穆斯林文學與西班牙語文學之間的親緣關係開具證明,該書引用了不少極為有趣的例證,有時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大膽假設。我們可以在書中讀到用阿爾哈米亞語創作的彩詩綴句——哈爾恰。這種在今天看來既像拉丁語又像阿拉伯語的怪異文字,是生活在穆斯林西班牙的基督徒所使用的語言,是用阿拉伯字母或希伯來字母拼寫的拉丁俗語。該書指出,哈爾恰中頻繁出現的女性幽怨與期待的主題,在後來的西班牙語謠曲中得到了發展。在敘事文學中,這種承繼關係的例證更為驚人,比如在阿拉伯「瑪卡梅」與西班牙流浪漢小說之間存在著大量的故事情節雷同現象,阿拉伯寓言故事經典《卡里來和笛木乃》與西班牙第一部「俗語」小說《盧卡諾爾伯爵》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敘事結構上有頗多相似乃至重合之處。撫卷遙想,穆斯林在西班牙生活了那麼長的時間,不可能什麼也沒留下;他們不但留下了一些建築遺迹,更留下了潛移默化到西班牙文化中的精神遺產。當我們將中世紀時期南方的穆斯林西班牙與北方的基督教西班牙作比照時,更能意識到這一精神遺產的重要。穆斯林君主往往表現得比基督教君主更為寬容,允許治下的基督徒和猶太人保留各自的信仰,允許文學創作者自由表達情愛主題。因此,當西班牙語世俗文學興起時,相比於中世紀基督教西班牙留下的莊嚴頌聖的宗教文學,作者們傾向於在更有活力、更接地氣的穆斯林西班牙文學寶庫中尋找可資借鑒模仿的資源。然而,對於歐洲人來說,要承認穆斯林文學對歐洲文學的影響是需要勇氣的,這就牽涉到一個更為宏大的話題:如何定義歐洲?
試圖為歐洲劃定明晰的邊界、從而建構一個「純粹」的甚至超歷史的歐洲概念的人,是拒絕承認歐洲文學中的穆斯林元素的。在他們看來,與其說歐洲的形成過程中包含了穆斯林因素,不如說歐洲恰恰是在基督教反抗伊斯蘭教的無數次戰爭中漸漸成型的。也有一些人認為,多元性是歐洲的本質,歐洲的活力恰恰體現在其對多元文化的包容上。這就是為什麼在前南內戰中,當信奉天主教的人、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和信奉東正教的人陷入血腥廝殺時,像蘇珊·桑塔格這樣的知識分子會為歐洲感到由衷的悲哀。
無疑,《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體現的是一種寬容的、文化雜交主義的視角。當我們意識到許許多多的文化事實上都是雜交文化時,就不會過於糾結文化的邊界在哪裡、又如何保持文化的「純粹」了。中國文化同樣是多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少數民族文學同樣是中國文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於博爾赫斯來說,世界上所有的作家寫的是同一本大書。他的說法看似荒誕,卻提醒我們在看待文學作品時,應當時時超越語言、民族的邊界。我期待著《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後續幾卷的出版,特別是第四卷《西班牙語美洲文學:古典時期》,應能看到美洲前哥倫布時代的瑪雅、印加、阿茲特克文明的文學寶藏,這些寶藏不僅是今天拉美文學隱秘幽深的源頭,也是「人」這本大書的組成部分。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18年1月15日5版


TAG:文藝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