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濟南記憶:後宰門街舌尖上的鄉土氣息

濟南記憶:後宰門街舌尖上的鄉土氣息

在濟南老城,分布著一條條歷史久遠、內蘊深厚的老街老巷,以質樸滄桑的面孔,記錄著人間的悲歡離合,世間的興衰榮辱。遊走在老街巷,就如同品嘗陳年的老酒,總會使我們感受到傳統的醇厚和歷史的芬芳。在濟南眾多的老街巷中,後宰門街就是其中的一條。這條老街巷東起縣西巷北口,西至曲水亭街與文廟、芙蓉街相連,南接珍珠泉德王府,北通百花洲、大明湖,將處於濟南老城的政治文化機構、繁華的商業區與秀美的風景區便捷地連接在一起。歷史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這條街巷成為上至官宦達人、下至平民百姓各色人等的駐足點、聚集地,九華樓、同元樓等飯莊,福慧禪林、關帝廟、基督教堂等宗教場所,以及許多經營書畫、日常用品的商號紛紛在這裡落戶開張,使其成為廟市合一,城市和地域特色濃厚的著名街區。

舌尖上的鄉土氣息

作為魯菜菜系的發源地之一,濟南從不缺乏美味的創意。在後宰門街巷的飯莊里,烹飪高手們習慣於就地取材,多利用濟南和山東當地出產的原材料,精心炮製出九轉大腸、糖醋鯉魚、荷花粉蒸肉、蒲菜豬肉灌湯包等菜品美食。一道道充滿濟南和山東鄉土特色的魯菜美味,滿足了天南海北食客們對於饕餮大餐的想像和追求。

九華樓里九轉大腸的山東味。九華樓位於後宰門街與縣西巷交界口,是清末民初時老城內著名的飯莊,廣為人知的「九轉大腸」就出自這裡。相傳光緒年間,濟南有位對「九」字有著特殊癖好的杜姓富商,參股出資在後宰門街興建了九華樓飯莊,雖然規模不大,但司廚都是名師高手。據說,有次杜某宴客,掌勺師傅一改豬下貨不上大席的傳統,將豬大腸用全料煮熟焯過,後炸,再燒,出勺入鍋反覆多次,燒煨至熟。所用調料多用山東和濟南當地出產的辛辣品大蔥、大姜、大蒜,以及砂仁、肉桂、豆蔻等,使這道菜品入口滑潤,兼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客人品嘗之後交口稱讚。由於菜品烹飪工序繁複,猶如傳說中道教煉製「九轉金丹」,同時,也是為了迎合店主喜「九」之癖,客人遂將其取名為「九轉大腸」。自此之後,九華樓創製的「九轉大腸」聲名遠揚,作為濟南的代表菜品躋身於魯菜菜系名菜之列,傳遍全國各地的魯菜館。後來,由於經營產生問題,九華樓生意漸漸衰落,並幾經轉手後成為私人住所。2002年,在舊城改造過程中,九華樓被確定易地重建,於次年5月拆遷完畢。

同元樓菜品中的泉城特色。同元樓飯莊位於後宰門街東首路南,由濟南歷城縣董家鎮呂家莊的呂本禮兄弟四人於1911年創辦,由於這一年是辛亥革命爆發之年,所以定名「同元樓」,寓意「同心開創新紀元」。這家飯莊由兩個平行的兩進四合院組成,東側為住宅,西側是店鋪、廚房。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同元樓生意火爆,招牌上雖寫著「京津小吃,隨意便餐」,實則以經營魯菜為主,既有特色小吃,也包辦酒席。飯莊的正屋、廂房等共有20多個房間,面積最大的南屋能同時擺放6張八仙桌,不少到大明湖的遊人都要專程到這裡吃飯,品嘗其招牌飯菜——糖醋鯉魚、荷花粉蒸肉和蒲菜豬肉灌湯包等。那時,濟南老城珍珠泉的泉水匯入鴨子灣(珍池)後,通過明渠從飯莊院內穿過,店主利用這一優勢,將木製魚箱放進泉水放養許多一尺多長的鯉魚,供客人現場挑選烹飪糖醋鯉魚。由於鯉魚經過了泉水的滋養,使這道菜品鮮嫩香甜,得到四方遊客的喜愛。荷花粉蒸肉是飯莊的另一道特色菜,所用荷花取材於咫尺之遙的大明湖。荷香的加入,使濃郁的肉香轉化為菜品中的清香,深受食客們的歡迎。同元樓的招牌麵食——蒲菜豬肉灌湯包所用主要原料之一的蒲菜,同樣取材於大明湖。新鮮的蒲菜和刀切肉餡,用上好作料「喂」好後,又創造性地加進高湯肉皮凍,出籠後清香撲鼻,咬一口肥而不膩,相當誘人。濟南解放後不久,伴隨著市區商業中心的轉移,同元樓悄然歇業。

遠興齋醬菜的泉水氣息。正如俗語所說的「菜不夠,鹹菜湊」,由於濟南人口味偏重,鹹菜和醬菜成為飯桌上的常有之物,濟南的醬菜業因而發達,成為世代承傳的「子孫生意」。作為解放前濟南的最大醬園,老字號遠興齋開設於清末民初,店主是章丘人,位於同元樓以東,門面房共七間,店鋪由後宰門街一直延伸到珍池街中段的珍池。滾滾珍池之水,源源流入醬園,清冽甘甜的泉水造就了醬園醬菜,以及自製燒酒、自釀食醋的好味道,使遠興齋一時間名聲鵲起。生意最火時,醬園能裝250多公斤醬菜的大缸達300多個,佔據了店面西南端珍池的多處院落。如今,遠興齋早已歇業,人們只能從其殘存的建築中想像其過去的存在和風采。

多元並包的後宰門

濟南南依泰山,北臨黃河,居中國南北之要衝,歷史上長期處於齊魯文化的交界處,位於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文化環境造就了多元並包、包容性強的文化生態,使濟南多種宗教、多種信仰和諧共存。在濟南後宰門街,這一點得到了典型體現。

碧霞宮。碧霞宮位於後宰門街路北(今岱宗街),俗稱「娘娘廟」,供奉道教中的泰山碧霞元君即民間傳說的「泰山娘娘」。這座宮殿創建於明正德十一年(1516),後經多次重修。相傳碧霞元君為道教女神,神通廣大,有求必應,尤其能使婦女生子。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五日,濟南的碧霞宮都要舉行廟會,每逢此時,這裡人山人海,熱鬧非凡。1928年,日軍侵入濟南,碧霞宮遭到炮擊,房屋損毀嚴重。1939年,濟南名人辛鑄九等對碧霞宮進行修繕,並立碑記載此事。新中國成立後,碧霞宮一度由教育機構使用,後改為普通民宅。

1933年碧霞宮周邊道路

關帝廟與福慧禪林寺。作為民間「忠義」的化身,關公在我國有著廣泛的信仰,關帝廟遍及全國各處。在濟南,最大的一座關帝廟位於後宰門街東首。這座廟宇坐北朝南,東臨原鐘樓寺街,北鄰萬壽宮街,與濟南府學文廟一東一西遙相呼應,構成「一文一武」對稱分布的格局。據記載,後宰門街關帝廟始建於宋代,初名「漢前將軍壽亭侯廟」,由宋指揮使張瑾建造,清初改名為「關帝廟」。明朝嘉靖、清代康熙年間均有較大擴建。民國初,袁世凱為加強對軍隊的控制,於1914年11月,以大元帥的名義頒令,「以關(羽)岳(飛)為武聖」,由全國軍人供奉。同時,將北京地安門外西皇城根白馬關帝廟改建為關岳廟。此後,全國開始陸續興建關岳廟。在這一背景下,1923年,田中玉以山東督軍的身份,將這座濟南最早、最大的關帝廟改建為關羽、岳飛合祀的廟宇,修關岳神像,改稱武岳廟。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佛教在濟南廣泛流行。長久的歷史承傳為濟南留下眾多的佛教寺廟建築,豐富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作為濟南眾多佛教寺院中的一座,福慧禪林寺原位於後宰門街11號,相傳始建於唐代,明、清之際多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後,該寺廟一度被佔用改建,後僅存三開間三進間的大殿,東西長14米,進深約10米。2012年4月,武岳廟、福慧禪林寺被濟南市列為歷史建築保護項目並啟動重建工程。目前已完成的工程項目,盡量利用了原有建築材料,古樸大氣,透露出濃厚的歷史氣息。

重建前的關帝廟前殿

重修後的武岳廟古香古色

基督教堂。基督教堂位於後宰門街西首,百花洲南側,為一青磚灰瓦的小樓,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為古樸典雅的老街巷增添了濃濃的異域風情。這座教堂建於20世紀30年代,原為基督教美國南浸會下屬的診所。1937年日軍侵佔濟南後,在老城區生活的基督信徒到城外教堂做禮拜時,要向守城的日軍行禮。信徒心理上難以接受,遂商議在老城區修建一座教堂。之後,由當時在濟的美國教徒出資,在教會診所的基礎上再購買兩處民宅,建造了這座教堂。建成後的教堂東西寬10米、南北長15米,由美國南浸會教士拿約翰主持教務。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教士撤走,中國牧師接管教堂,至「文革」期間,被迫關閉。1986年4月,教堂房產返還教會,宗教活動隨之恢復。1993年,基督教堂進行改造,形成目前的格局。現在,由於教堂經常接待來訪的國外基督教團體,居住在濟南的外國信徒也常常來此聚會,從而使後宰門這條古樸典雅的街道多了些國際范。

與濟南眾多的老街巷一樣,後宰門街亦有史書稱為「厚載門街」是濟南歷經滄桑的記錄者、見證者。細細品味這條隱藏於鬧市中的老街道,能使我們在體味城市過去的同時,遠離喧囂塵擾,感受永恆和寧靜的氣息,心靈與生命因此得到凈化與升華。

作者:姜勇

來源:明府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南市旅遊發展委員會 的精彩文章:

城依水而生,人親泉而居,沒有一座城像濟南!

TAG:濟南市旅遊發展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