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楸葯解·丁香
丁香,始載於《雷公炮炙論》。
為桃金娘科常綠喬木植物丁香的花蕾,也稱為公丁香。
丁香,味辛,氣溫,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
功效主治:驅逐脹滿,止嘔噦,回滑溏,起丈夫陽弱,愈女子陰冷。
特性:辛烈溫燥。
丁香,始載於《雷公炮炙論》。因形像釘子,花實香氣撲鼻,故名。為桃金娘科常綠喬木植物丁香的花蕾,也稱為公丁香。另有母丁香為丁香的成熟果實。主產於坦尚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主要為栽培品種。
植物習性:丁香,出東海及崑崙國,今交廣南番亦有。其樹高丈余,凌冬不凋。木類桂,又似栗,葉似櫟,花似梅。花色黃,結實如山茱萸,色紫黑,形兩合可分,剖開如雞舌,故又名雞舌香。(《本草匯言》)
桃金娘科植物是常綠喬木或灌木,多含揮髮油。桃金娘科約100屬3000種以上,分布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原產8屬89種,引入栽培的有8屬73種。
桃金娘科常見藥物:桃金娘、大葉桉、藍桉、丁香等。
丁香,味辛,氣溫,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
溫燥脾胃,驅逐脹滿,治心腹疼痛,除腰腿濕寒,最止嘔噦,善回滑溏,殺蟲解盅,化塊磨堅,起丈夫陽弱,愈女子陰冷。
丁香辛烈溫燥,驅寒瀉濕,暖中扶土,降逆升陷,善治反胃腸滑、寒結腹痛之證。用母丁香。雄者為雞舌香。(《玉楸葯解》關於公母丁香所言與大部分本草不符,存疑。)
《本草求真》:丁香辛溫純陽。細嚼力直下達。故書載能泄肺、溫胃、暖腎。非若縮砂密功專溫肺和中,木香功專溫脾行滯,沉香功專入腎補火。而於他臟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亡陽諸症,一切嘔噦呃逆反胃。並霍亂嘔噦,心腹冷疼,並痘瘡灰白(諸症皆就胃寒論。),服此逐步開關,直入丹田。(「逐步開關」四字形容殆盡。)而使寒去陽復。胃開氣縮。不致上達而為病矣。(張璐曰。呃逆宜辨寒熱。若寒熱不辨。用藥立斃。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雖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堅。定屬大熱。下之則愈。萬舉萬全。若胃中無實火。何以激搏其聲逆上而沖乎?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於咽喉。或時鄭聲,雖無厥逆,定屬虛寒。苟非丁、附,必無生理。若胃中稍有陽氣,何至聲音低怯不前也?蓋胃中有火則有聲,無火則聲怯。誤以柿蒂蘆根輩治之。倉扁不能復生矣。)此為暖胃補命要劑,故逆得溫而逐,而呃自可以止。若止用此逐滯,則木香較此更利。但此熱症忌用。有雌雄二種。雌即雞舌香。力大。若用雄。去丁蓋乳子。畏鬱金火。
《本草備要》:辛溫純陽。泄肺,溫胃,大能療腎,壯陽事,暖陰戶。治胃冷壅脹,嘔噦呃逆(丹溪曰∶人之陰氣,以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惟助火而已。按∶呃逆有痰阻、氣滯、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傷寒汗、吐,下後,中氣大虛者;有陽明內熱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虛而陰火上沖者。時珍曰∶當視虛實陰陽,或泄熱,或降氣,或溫,或補,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單用柿蒂,取其苦溫降氣。《濟生》加丁香、生薑,取其開郁散痰。蓋從治之法,亦嘗有收效者矣。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矣) 癖奔豚,腹痛口臭(丹溪曰∶脾有鬱火,溢入肺中,濁氣上行,發為口氣,治以丁香,是揚湯止沸耳,唯香薷甚捷),腦疳齒 ,痘瘡胃虛灰白不發。熱證忌用。有雌、雄二種(雌即雞舌香,力大。若用雄,去丁蓋乳子)。畏鬱金火。
丁香畏鬱金。
【飲片規格】
通常於9月至次年月間,花蕾由綠轉紅時採收,除去花梗,晒乾即可。
附葯:
母丁香
母丁香,始載於《名醫別錄》,為丁香的成熟果實,又名雞舌香。性味、功效與公丁香相似而力較弱。用量同公丁香。
長楸註:《玉楸葯解》謂公丁香為雞舌香,《玉楸葯解》、《本草求真》、《本草備要》認為母丁香效佳,余本草皆曰公丁香力雄,存疑。
公丁香:
母丁香:


TAG:妙悟岐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