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一座富裕但不先進的城市

香港,一座富裕但不先進的城市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事通】

近年來,去過香港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印象:皇后大道邊琳琅滿目的奢侈品專賣店、金鐘道上行色匆匆又膚色各異的全球精英們、維港兩岸由高檔寫字樓組成的不夜華景,都讓人不得不感嘆香港的繁華。但如果要論「先進」,香港恐怕排不上號。

要舉例說明香港的「不先進」,完全可以濃縮在一場約會中。

設想你與三五好友相約吃飯聚會,那你首先要帶齊「三件寶」——八達通、現金、信用卡。出門了,你可以選擇搭紅VAN(小巴)——某種有專人在車站邊調度上車人數和排隊方向的傳統交通方式;或是搭港鐵——你需要一張曾是無現金社會先驅的八達通;或是揚招一輛的士,並在付車資時得到一堆硬幣。到了港人引以為豪的米其林飯店吃飯,你需要跟門口服務生取個手寫紙質號,然後老老實實站著等位。吃完了飯,在強調AA制買單的香港,馬上就輪到大家開始翻遍全身搜刮「散紙」湊零頭了。

「唔方便。」一個在內地有求學經歷的香港朋友總是抱怨這三個字,道盡了如今香港生活方式的尷尬。

香港創新科技「不先進」已是共識

說香港「不先進」、「不方便」,恐怕一定會有人站出來反對。比如日前香港反對派喉舌《蘋果日報》就刊登了一篇所謂《有信用者不用支付寶》的文章,提出了「上等人不用支付寶」的觀點,表現出香港社會一小部分人對內地科技企業和科技產品的抵觸情緒。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但其實精明的港人早已意識到香港目前在創新科技產業上發力不足的現實情況。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17年就香港老百姓對創新科技和共享經濟的接受程度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比香港、台北、深圳、首爾、新加坡等城市,有36%的港人認為香港做得最差,滿分5分中香港平均得分僅為1.9,另有超過70%的港人認為內地發展勢頭正旺的共享經濟、移動支付等科創新興服務有利於香港發展,而政府與社會在這一方面做的不夠。

可以說,喜歡世界各地旅遊打卡的港人們早已察覺到香港在創新科技上的「不先進」、生活方式上的「不方便」,並在社會上形成共識。

香港創新科技整體表現低迷也確實有客觀依據支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康奈爾大學過去十年間針對全球各國家、地區、經濟體發布創新指數報告,其中香港創新科技整體排名在2010年以後連年下跌,到2017年時已經跌出前十外,還被區域內的競爭對手如新加坡、韓國等甩在了身後。

香港在創新科技整體表現上之所以一蹶不振,簡直是一幅好牌打爛了的典型例子。香港在創新環境上可謂十分優越。這座城市在市場開放程度、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等方面遙遙領先於絕大多數地方,創新環境可謂得天獨厚。

香港在發展創新科技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其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和民眾的守法意識。在香港,版權意識深入人心,如果你向港人朋友沾沾自喜地炫耀剛從某個種子網站下載的盜版電影資源,那恐怕對方不但不會找你拷貝還會嚴肅認真地批評教育你一番。香港社會在盜版問題上可謂真正做到了「不敢用」、「不能用」、「不想用」。

然而,香港創新效率卻極其低下,其創新科技產出表現很不理想。雖然香港在基礎科學研究上非常了得,坐擁港大、港中文、港科大等亞洲乃至世界名校的香港在科研上表現突出,在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方面的論文數量和被引用量上傲視群雄。但是,香港在科研成果轉化上則做得一塌糊塗。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PCT國際專利合作條約年度回顧》報告顯示,2015年香港進入最終國家階段審核的PCT國際專利數量在亞洲範圍內僅佔比0.2%,哪怕是與韓國、新加坡等「四小龍」兄弟相比也僅為別人的零頭。

本地中小型科創企業生存難、科研成果落地難

科研止步於象牙塔內,好的論文沒有變成好的專利發明,進而缺乏成熟的、有商業價值的產品,這就是香港科研成果轉化的現狀。所謂香港創新科技發展不力的主要矛盾正是「香港先進的前沿基礎科學科研能力」和「落後的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能力」之間的矛盾。港人很現實,有錢賺的行業才有人做。港人要憑藉本地大學的科研成果賺錢,就需要有人搞發明、申專利、辦企業,然而最有創新活力的中小型科創企業卻難以在香港本地生存、壯大。

香港本地的中小型科創企業面臨成本高、市場小、人才少三大難題。全球最自由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一向是香港引以為豪的標籤,但正是資本所具有的流動性、逐利性與創新科技產業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回報不穩定的天然屬性形成了衝突。

香港(圖/視覺中國)

眾所周知,香港的土地地租和工資成本在全球都屬極高,這使得香港本地初創企業往往在創業初期就需要高投入。而750萬人口的香港本地市場又太小了,香港的知識產權體系又與內地不互通,與內地市場一體化程度也不高,使得成本與收益並不成正比。資本又是無國界的,資本的高度自由流動性導致逐利的香港企業家當然願意往成本收益最高的地方跑,要麼在香港本地發展香港金融、房地產等產業;要麼更願意去深圳等地投資創新科技企業,一來內地土地價格和人力成本低,二來又方便拿下內地龐大的統一市場,可謂一舉兩得。

此外,香港人崇尚「實惠」的大學專業選擇,優秀人才往往就讀醫學、法律、金融等行業,這樣一來導致本地科創人才整體體量不足、學科分布狀況不太多元,亟待由外引進科研精英並重建本地STEM教育學科體系。

筆者身邊一位從事創新科技天使投資的香港朋友也表示,由於香港創業成本高、市場小,且港人創業精神和「狼性」文化不足,導致香港中小型科創企業存活率很低。甚至他們會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建議香港創業者前往內地發展。造無人機的大疆、發展人工智慧的商湯等企業紛紛轉戰內地也能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

既然本地產業化走不通,那香港中小型科創企業是否能走國際化路線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香港中小型科創企業面臨著眾多西方跨國企業的競爭。比如香港反對派最喜歡標榜谷歌、臉書、亞馬遜等西方跨國公司產品,並以能用這些產品為榮,殊不知正是這些近乎壟斷型的跨國企業,擠壓了香港本地科技企業的生存空間與市場份額。

根據《2017年香港統計年刊》數據顯示,香港在高科技產品上長期處於高貿易逆差,而且在高科技產品出口中,香港本地的高科技產品出口體量不斷萎縮,其所佔出口總量比例甚至低到了令人髮指的0.18%。雖然港人能夠用到價格低廉的港產IPHONE手機,但香港本地高科技產品完全依賴進口,相應的這些跨國企業產品完全佔據了本地市場份額,讓本地中小型科創企業難以生存,進一步阻礙了香港本地的創新科技產業化發展。

政治執拗使香港在創新科技上投入不足浪費機遇

除了成本、市場、海外競爭等原因外,香港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做得不好,最直接的原因還在於香港政府沒有及時進行必要的政府投入與政策調控,放任了本地創新科技產業的衰敗。

香港的行政官員歷來奉行港英政府遺留所謂「小政府」、「積極不干預」之類的教條,對政府主導型產業政策有一定抵觸情緒。再加上香港政治局勢複雜多變,使得香港公務員往往未推動一項政策前就先自我審查,懷有「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

其結果就是近十年來香港在研究及發展支出(R&D)這一核心指標上的表現完全不合格,科研投入佔GDP比重長期徘徊在0.7%左右。同期的新加坡、中國內地為2%,日本與美國在3%左右,韓國則高達4%。在這0.7%中,政府投入又僅佔全港研發總投入的4%左右!香港的公務員應該捫心自問,在創新科技之類講究先發優勢的產業上是否仍適宜等待所謂的「看不見的手」去調節?

歷任特首並非不知道香港創新科技產業落後是一個嚴峻問題,但卻一再錯過了發展機遇。1997年董建華剛上台時就提出香港經濟向創新科技轉型口號,建立了創新及科技基金、數碼港、科技園等,但恰逢2000年以後接連發生互聯網泡沫、SARS等事件,香港創新科技和整體經濟都遭受重創一片凋敝,其政策效果不彰。

董建華資料圖(圖/東方IC)

曾蔭權上台後主推「六大產業」,但心思主要放在醫療、教育領域,力圖使這些公共產品屬性高於商品屬性的領域產業化,錯過了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的窗口期。

曾蔭權資料圖(圖/東方IC)

及至梁振英時終於在政策方向上判斷正確,抓住加強政府投入這一重點,未上任時就提出要搞創新及科技局以加強行政力量。然而,此後香港卻陷入政治撕裂的漩渦之中,反國教運動、佔中事件等政治事件此起彼伏,反對派立法會議員逢梁必反,政治執拗導致2012年至2014年間創新及科技局議案被反覆「拉布」流會,使政府根本無法加大創新科技領域的政府投入,等2015年創科局建立起來時,香港又錯過了與內地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好機遇。

梁振英資料圖(圖/東方IC)

好在目前林鄭月娥已經認識到創新科技的重要性。其上台後在原有創新及科技局的基礎上,親自組建創新科技督導委員會,還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加強研究與開發的政府投入、減免科創企業稅率等。內地科技企業如支付寶、微信等也借著這股東風,紛紛與香港本地資本家如李嘉誠等合作進軍香港市場,並呈現出內地資本與香港本地資本共同發力的特徵。政企同時發力加大投入,令香港的科創大環境在近期得到逐步改善。

林鄭月娥資料圖(圖/東方IC)

開放共贏才是香港未來科創發展的關鍵

未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可以仿效新加坡、韓國的模式,以政府主導加大直接資金投入,並出台扶植創新科技產業的公共政策。

要把內地科技企業「引進來」。在金融方面放寬內地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限制,把阿里巴巴之類內地巨頭請進來。利用好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加強與深圳企業的科研合作,在河套區設立高新產業合作園區,利用好自身在科研、稅制、知識產權保護上的優勢,爭取把內地科技企業價值鏈前端的專利研發吸引到香港來做。

要把全球科創精英「請過來」。把勞動力成本過高的劣勢轉化為全世界科研精英赴港工作的薪資吸引力。在稅制、簽證、移民政策上效仿新加坡模式,對科研、技術人才予以放寬。改變所謂外地精英會奪走港人工作崗位的零和思維模式,做到人才引進與本地STEM人才培養齊頭並進,真正取得雙贏。

還要扶植本地獨角獸企業「走出去」。力爭在創新科技基本盤做大的基礎上,致力於對香港本地獨角獸企業的培養壯大。香港可以將科技與金融等產業結合,利用獨立貨幣、關稅區與全球金融中心優勢,在香港謹慎試驗「區塊鏈」概念相關的前沿金融科技產品。

過去二十年的慘痛經驗,讓我們明白如果無法緊跟潮流、與時俱進,即使富裕如香港恐怕也會在科技時代的大浪潮中逐漸被淘汰。但只要找對方向,擁有諸多優勢的、「不先進」的香港一定會再次成為一座令人心嚮往之的發達都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蔡英文出此招「反制」M503航線遭諷:有種你扣東航飛機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