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滑魚張三」張士英

「滑魚張三」張士英

GIF

「滑魚張三」張士英

鞭桿是一種民間特有的土器械。現在已經發展成一種新的武術門派。晉北的五台,代縣,繁峙為鞭桿拳的發祥之地。這一地區多山,交通不便,運輸全靠人背畜馱。

鞭桿

人們隨身攜帶的鞭桿和長煙鍋,便成了管束牲畜,肩挑手柱,護身自衛的工具。鞭桿又名單鞭,或短鞭,短棍,長度或為本人的十一把,十三把,或為一尺八寸,二尺七寸,三尺三寸。鞭桿的粗頭為把端,直徑二厘米左右,細頭為梢端,略細或同於把端。鞭桿技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手數,又叫點子,是攻防用法,其中有些是「死點子」,可致命;另一種是傳統套路,有十二手,十三鞭,三十六鞭,四十八鞭,駝騾鞭(即一零八棍)等。其攻法有戳,挑,劈,扣,崩,點,撩等,防法有攔,戳,撥,架,推,挎,絞,壓等動作。

各類鞭桿

五台縣武術有名家流派有「鬼扯攢門」(鬼是訣法,扯是撕開牽引,攢為地名)。拳師為鳳棲垵趙三。「八卦掌」門台城西關的孫斌祥。所傳門徒有松台張秀芳,西關胡石柱,唐家灣白富良等。張秀芳之徒閻素良(松台人),先後學過八卦,形意,楊氏太極等。因技擊手數鬼使神差,無以名狀,同行稱為「鬼拳」,閻得「鬼王」之稱號。再有一家流派就是鞭桿門掌門五台名師張士英。

聚錦成契約

張士英(1889-1961)字含之,乳名彥金。五台縣屋腔南溝村人。張家世代習武,其父張萬林,才思敏捷,文武皆通,被族長張來看中,聘為聚錦成商號掌柜,實際為其保鏢護院。張士英幼時從里學到了武藝,曾經有科武舉之願望。

張家拳房

張家立有拳房,山東曹州韓鳳山,繁峙任濟,代縣曹根武等名師皆先後應聘來村裡任教。士英自幼學武,水滸錘,二郎拳,大小紅拳,鞭桿拳,九折木加貢,螳螂桿等,每次耍社火時博得喝彩,人稱「滑魚張三」。為練功夫,他兩腿上都各綁纏著數斤的沙袋,地下埋著三尺高的瓮子,早晚練習往外縱跳,汗水淋漓而不息。

1913年,他考去五台縣立中學,練功仍不稍懈。畢業後在屋腔村國民學校和耿鎮等小學校任教師,後改為國術教師。1929年,張士英之姨兄楊愛源擔任察河爾省主席,張便去察募生,任察省政府總務科科員。次年,楊愛源回山西改任三十四軍長,張亦隨遷任軍械處上尉處員。張士英仍堅持與同好行拳舞棍,或外出交遊武林人士。1933年,張士英被聘為山西省警務處警士訓練所國術教師,專教鞭桿拳。抗日戰爭爆發,張士英顛沛流離,轉謀生。建國後,閑居太原,研習武藝,教授門徒。曾經參加華北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並獲得見狀。張士英習武全面,套路嫻熟,尤精鞭桿。鞭桿器械一般為木質短棍,以白蠟木為佳,長約一米左右。由於鞭桿短而無刃,稍把並用,單雙手持握咸宜,在技術上攻防兼顧,進退相隨,靈活多變,方便實用。張士英久練鞭桿,致能做到鞭貼身,手貼鞭,走鞭換手乾淨利落,鞭身相隨,不拖泥帶水,手眼身法融為一體。一條鞭桿耍起來伸屈自如,剛柔相濟,動作聲東擊西,進退虛實莫測,協同動作,完整無懈。1934年,張士英編寫了《短鞭講義》,對鞭桿勢法,動作,用法,要領,秘訣等作了詳盡的闡述。是鞭桿門古今的集大成。

張士英出身習武世家,精於駝騾鞭等身棍等無刃兵器。張士英一生歷經坎坷,是經歷了舊社會的武師,他不僅鞭桿技藝精湛,而且精通太極、八卦、形意、少林拳等,且是鞭桿拳的掌門人。傳說他曾獨自前往呼市,解決山西商人在口外經商中與保鏢過程中出現的糾紛。當時呼市街頭商業興旺,山西商人的駝幫也很多,經常往來晉中地區與呼市之間。有一次晉商與當地商人有了紛爭,恰張士英也在呼市,雙方商人互不相讓,保鏢們正準備大打出手,有人請來張士英,他手持一根三尺多長的牛筋棍,站在街中,高聲道:各位鄉親,大家出門在外為了賺點錢都不易,有什麼事還是坐下來協商解決吧。有當地武師者,也知道張士英的高名,但仗著人多勢眾,就是圍著不肯離開,提出了很多苛刻無理的要求。張士英見狀心想,他們是仗著人多呀,看來不亮出幾手是鎮不住他們了,於是說:看來我們文的解決不成,這幾位師傅是想動彈動彈了?當地武師正想以武力相挾,一聽此話立刻擺開了架勢,不由分說一個武士抄著扁擔就劈了過來,只見張士英一個狸貓轉身,斜閃開去,小鞭桿早已斜刺里點在了武師的手腕,只聽「呀」的一聲扁擔落地;另一個武士拿了個齊眉棍捅了過來,張士英心想不給些顏色,他們是不會停手的,於是當棍即將捅到腰間時,突然含胸吸腰,稍轉胯使棍貼著腰滑了過去,這武師的臉也就送了過來,張士英一手握鞭把,一手順勢,抓住了對方的肩部,鞭把就抵住了他的喉嚨,稍微送了一點勁,武師上不來氣,憋的臉通紅,也動彈不了。其他武師見狀都大驚失色,急呼張師傅算了吧,算了吧,我們坐下好說吧。張士英鬆了手,說道我也不想傷人,只是無奈才出手,和氣生財,大家好好談吧,以後來往還多呢。此後張士英名聲傳得更遠,說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做事謹慎有分寸。門人武耀文(北大興人),1982年赴西安參加全國武術觀摩比賽大會,表演五台鞭桿,獲得金牌一枚。兄弟省武林人士亦爭學五台鞭桿術。張士英又一受藝者陳盛甫,為山西大學體育系武術教授,著有《鞭桿》一書傳世。

《陳盛甫養生功》

山西鞭桿傳人陳盛甫(1902~1996)武術家。國家級榮譽武術裁判。山東省武城縣人。出身武術世家,13歲始隨祖父習武,學八段錦;後從鞠朝棟學練基本功數年,包括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械套路以及揚眉劍、四門刀與技擊術等。又曾在曲阜師範從楊明齋學孫臏拳。1926年畢業於上海東亞體專,其間隨王懷琪學易筋經、五禽戲等;隨趙保成學少林門拳械;後從張士英精習鞭桿,成為「山西鞭桿傳人」。

1926年起執教,在青島鐵中等依「正、誠、愛、知、啟、耐、嚴、實、公、活」十字要訣,培養了大批運動員。1937年以後積極投身抗日戰爭,曾任山東省府視察員,莒縣、恩縣縣長等職。多次冒險犯難,堅決與敵偽鬥爭。1942年被日寇俘獲,後率眾難友脫險,繼續抗日。1948年起為濟南女師、太原國民師範教師,旋調太原市人民體育場任場長兼中華體育總會山西省分會副主席。1950年創辦武術研究會,培養武術人才。1951年創辦山西大學體育科(系),歷任副教授、科(系)主任、教授,培養出大批體育和武術人才,其中有武術博士、碩士研究生及省、市、縣體委主任。

陳盛甫教授著述頗豐,編寫、出版了《鞭桿》、《十六手對打》、《中老年健身操》、《揚眉劍》、《技擊制敵三十二掌》、《五手拳》、《陳盛甫養生功》等書以及《我的健康要訣》、《蕭瑟秋風話當年》等專文。多次擔任全國武術競賽裁判長和總裁判。1986年、1989年兩次被評為「全國優秀裁判員」。曾3次參加全國武術表演賽,均獲一等獎。歷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暨山西省分會副主席,中國武術協會委員,中國武術學會委員,山西省政協委員、體委委員、武協主席、形意拳協會顧問等。1985年被評為「全國健康老人」。1988年獲中國國際武術節組委會頒發的「武術貢獻獎」。1992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普通高校「優秀老體育教師」,同年任中國武協榮譽委員。1993年被太原市評為「十佳健康老人」。1995年在中國武術協會等組織的「中華武林百傑」系列活動中被評為「十大武術教授」之一。

文化主張:文化必須以實踐為主,以博覽群書,以體驗生活,文化乃民族之精魂,文化乃祖國之瑰寶,文化乃世界之大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美忻州 的精彩文章:

河曲罕見的百子圖,見者得福!

TAG:大美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