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畫家通過活動、展覽真的可以成名嗎

畫家通過活動、展覽真的可以成名嗎

名家所以能出「名」,總是在成「名」之前花了極大的功夫,贏得了信譽。保住這個「名」也非易事。

所以,一旦能成為芸芸眾生中的「名」家,就會被社會各界尊重。但是,這個「名」是要付出超乎尋常的工作和精力,經過不懈的努力才會被公眾認可和接納。唾手而得,輕而易舉是成不了「名」的。

不僅人是如此,物也一樣,一旦能成為商品中的,「名牌」,有些歷史上的百年老店,為創名牌都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保持貨真價實,才能成為金字招牌的老字號。

一個畫家一旦有了「名」,那就必然身價百倍了。於是,人們都看重這「名」,千方百計、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方式、手段使自己成名。

但是,時代不同了,10年前通過展覽、炒作可以成名現在則難。過去辦畫展,是展覽部門邀請畫家,還會發給畫家資金以鼓勵創作。現在市場經濟,是畫家花錢或以作品充資辦展覽,誰有錢,誰辦展,因而大量有經濟條件或不惜交出作品的二三流畫家紛紛排隊辦展。

以北京為例,大小美術館、展覽館數以千計,每年有數萬甚至數十萬人次的展覽。展覽質量沒有保證,引不起人們的關注與興趣。開幕時至親好友、站台官員捧一下場,二小時後便冷清下來,任你剪綵,獻花籃,領導講話也無濟於事。展覽沒有觀眾,勞民傷財,除了養活美術館,還能有什麼作用?

北京有資產數十億者,每年花千萬商業運作,製造了市場神話;有手眼通天者,重大活動坐在頭排,主流媒體捧為大師。但在藝術上如何?

正像一位微信讀者的留言:「觀眾的眼睛又沒有被雞屎糊住」,依然沒有得到學術界及公眾的認可。

現實的社會生活里,藝術品如同股市會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藝術品與它的作者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

它受作者社會地位、人際關係、銜頭、後台背景及經濟實力等諸多社會性因素所制約。影響成名的因素也很多,非常複雜,人各有命運,各有善勝,沒有可比性,不可以模仿。

少許人少年得志一舉成名,也或許日後逐漸被淹沒;也有人時運不濟,到老才時來運轉,似乎這種人更占多數;也有生前默默無聞,死後被某獨具慧眼者發現、推舉,反倒名揚四海,黃賓虹、梁崎、黃秋園、陳子庄等即是此類;

個別人在眾多達官貴人、政要名流或當權者的捧托鼓吹下,生前作品倒也洛陽紙貴,一旦作古或因某種時勢變化的波及,使原有身價一落千丈者也不乏其人。

總的說,藝術最終是靠作品說話, 一個畫家從無名到有名有個過程,也是畫家在藝術上不斷努力,精益求精的過程。

真正生前輝煌,死後猶能享譽不衰,藝術價值永葆長興的不多。唯有經過歷史時空大浪淘沙的洗禮,其作品成為某個歷史時期的經典之作,這些作者才可堪稱為藝術大師。

我一直認為藝術家要自重。當今各種活動、展覽,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只會使榮譽貶值,這並不顯示藝術的真正繁榮。

藝術品歸根結底是要看作品本身質量的高低優劣,而作品又直接取決於作者人品與學識之高下。

現在流行的動輒什麼「名家精品展」,那名家或許也不是真「名」,作品也非真「精」!這種光怪陸離令人眼花繚亂的熱鬧,只能給人一種心緒的煩躁。

真正的藝術創作與欣賞應與此相反,持平和深沉心態,才能真正品味出藝術品中蘊藏的真味與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在此謹告那些收藏畫的朋友們,在鑒賞藝術時,不要因「名」而糊住自己的「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白學館 的精彩文章:

絕美素描,活在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超級漂亮

TAG:小白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