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湖北寒門博士之死:事發前自殺未果 女友指責女導師把其當奴隸用

湖北寒門博士之死:事發前自殺未果 女友指責女導師把其當奴隸用

2017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生楊寶德溺水身亡。其女友將悲劇歸結於楊寶德「不堪博導周老師奴役」,在社交媒體上發聲追問。2018年1月17日,中國青年報以《寒門博士之死》為題進行報道,引發廣泛關注與議論。

報道中寫到,楊寶德來自湖北黃岡,28歲。研二時,他申請了碩轉博。在沒有博導資格的碩士導師推薦下,楊寶德博士期間換了導師,成為一位周姓教授的學生。

除了陪吃飯、擋酒以外,周教授對楊寶德明確提及或暗示的要求還包括: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車場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裝窗帘等。

楊寶德生前發出的最後一條信息是:「周老師,我還在實驗室,下午過去找你。」

其實在此之前,楊寶德女友(微博名:@追尋楊寶德新)曾發布《還原事情真相,願你天堂安息》一文,貼出楊寶德與導師周某的部分聊天記錄,引髮網友熱議。

楊寶德女友說,聊天記錄顯示自己男友經常被要求早上去停車場接送周某去辦公室,拎包送水;中午給周某買飯,並且陪著一起吃,即便自己已經在吃了也得去陪著;有時候還要陪周某逛超市。

聊天記錄截圖(圖片均來自 @追尋楊寶德新)

和師門其他同學一樣,楊寶德要去周某家打掃衛生,給她擦車洗車。楊寶德女友說,有時候男友還要陪周某出去應酬,在酒桌上擋酒,喝醉後還得陪著打麻將。

周某在師門大群里發消息,如果沒有人回復,她就會私聊:「老師把心掏出來給你們,可為什麼有些人就不懂呢?」

周某經常會問楊寶德一些與學術無關的問題,比如自己上課時的衣著搭配,並對楊寶德說,「我記得你最喜歡這件外套。」

聊天記錄顯示,周某曾經評價楊寶德女友,稱他們人二人不合適。

楊寶德女友表示,周某過分干預學生的私生活,甚至還硬性規定楊寶德中午不準睡覺,晚上十二點之前隨時待命。諷刺的是,周某一邊要求學生中午坐她對面看文獻,一邊給自己女兒打電話一個勁兒地囑咐中午要多休息。

有師妹看不下去,勸楊寶德不要理周某,並稱周某「不斷踐踏學生的底線」。

自從換了導師後,楊寶德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滯。在科研無果之際,他曾對之前的碩士生導師髮長簡訊:

「自從轉了導師,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來性格並不開朗的我開始變得沉默抑鬱。本來就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的我開始變得恨不得每天誰也不見。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對於科研我抓不住重點,總在取捨之間搖擺不定。我喜歡幫助人,基本別人開口了需要幫忙的不需要幫忙的我都幫了,這導致我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做無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無成。」

家屬:導師曾拒絕提供幫助

楊寶德哥哥楊寶佳說,弟弟失蹤以後,他們曾赴西安尋找楊寶德的蹤跡。同時希望楊寶德的導師周某能夠提供相應幫助,卻遭到了對方拒絕。

「我們和她聯繫,希望她能夠尋找媒體朋友,幫我們尋找楊寶德,但她說自己沒有這方面關係,而且還把我們在微信上拉黑了。」楊寶佳表示,這讓家屬覺得十分反常。「一般情況下,學生如果出了事,導師不應該這樣。所以,我們去找了他的同學。」

校方:善後事宜獲家屬認可

吳靜說,剛開始的時候,死者家屬與其向學校討要一個說法,「學校就說先把材料提交上去,會進行調查」。

「學校上周已經對寶德的師門學生及朋友進行了調查,但到現在還沒給出結果。家屬和我只想要個如何處分導師的說法。」楊寶德女友今早對南都記者表示。

南都記者聯繫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對方表示不表態;南都記者再次聯繫西安交通大學宣傳部,電話無人接聽。

據成都商報報道,1月9日上午,楊寶佳告訴記者,校方稱該事件屬於校外自殺,已排除刑事案件。最後,他們獲得了學校8萬元幫扶金。西安交通大學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證實,學校確實給了家屬8萬元幫扶金。

記者從西安交通大學新聞中心得到了一份「關於醫學部博士生楊寶德有關情況的說明」。

該說明稱,2018年1月2日,西安市公安局滻灞生態區分局廣運潭派出所出具的《調查意見告知書》(西公滻廣 死亡證書【2018】第001號)顯示:2017年12月26日,廣運潭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發現在西安市滻灞生態區灞河永寧壩西側有人溺亡,經過調查,沒有證據證明系刑事案件。

事件發生後,學校對楊寶德家屬進行了慰問,協助家屬妥善處理了楊寶德善後事宜,並得到家屬認可。學校和老師對楊寶德同學的離去倍感痛心,深刻認識到要從中汲取教訓、反思工作,並以此為戒,全面梳理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強育人管理和服務,全面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目前此事的信息仍很不完整,死亡畢竟是最極端的選擇,以「奴役」、「壓榨」這樣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辭彙進行歸因,很難提供完整、充分的因果鏈條。比如有人就認為,是不是貧寒出身導致楊寶德過於敏感自卑?

逝者已去,他生前的心理活動永遠無法還原。但這並不意味著,這起個案沒有警示意義,不值得做普遍意義和制度層面上的反思。我們為一個青年學子的悲劇而惋惜,更要為他背後更多青年學子的生存困境不平而鳴。

聯想到前不久的北航教授陳小武性騷擾事件,這兩起事件有一定的共性。一個是男導師與女學生,一個是女導師與男學生。巧合中也有必然。

問題的核心癥結都是師生關係的權界不明,公私混淆。老師的手伸得太長,學生卻難以說不。比如,受害者爆料,陳小武曾數次在公眾場合逼已婚的師姐離婚,說出「是你老公還是讀書更重要」、「想讀下去就離婚讓我看到點決心」這樣的話。而聊天記錄顯示,周姓導師也曾干涉楊寶德的戀愛,挑撥他與女友的關係,勸其分手。

婚戀自由談了這麼多年,父母、親戚干涉婚戀都已是極大的政治不正確,學校老師卻來指手畫腳,不能不說是咄咄怪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學術圈,導師與學生的力量對比已發展到何等失衡的地步。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阿克頓勛爵的名言在學術圈同樣適用。導師可以利用手中權力對異性學生實施性騷擾,也可以讓學生做衛生、擦車、陪逛街、半夜陪聊。像其他領域的權力濫用者一樣,導師不需要留下「逼迫」的證據,學生自會揣摩每句話的深淺。當「不會拒絕人」的楊寶德們遇上使喚人不知節制的導師,他們就會淪入有苦難言的境地。

當然,「奇葩」導師總體來講是少數,爆發激烈衝突的更少。經我與讀博的老同學們交流,大部分人對他們的導師還是滿意的。但是問題在於,「好導師」之所以好,更多源於個人的善良與自覺。「奇葩」導師之所以奇葩,卻是缺乏制度的約束。

國內高校對博士生的心理干預大都流於空白。博士生面對科研、生活的雙重壓力,心理出現問題是很常見的,我們不能只苛責他們自己不擅長調適。

楊寶德在溺水身亡之前,還有過一次自殺未遂的經歷,這是最令人心痛的情節。當時楊寶德一個人去了秦嶺,喝了隨身攜帶的蟑螂葯,沒死。又從一處山坡滾下去,仍然沒死。他自己說,那天下午被周姓導師批評了很久。而自殺未遂的事,周姓導師後來也得知了。這本是一個危險而寶貴的信號,如果得到重視和有效處置,或許悲劇不會發生。然而,這個信號卻被錯過了。

師生之間的人身依附,超越了正常的教與學關係,是畸形的、有害的。學生承擔了與學業無乾的瑣事,當然會影響科研。而導師干預學生的私生活、佔據學生的私人時間,也會讓自己無意間背負難以承受的道德重擔。就拿楊寶德事件來說,那位周姓導師之前的所作所為都是作繭自縛,事後怎能輕易撇清?

和諧的師生關係,不能僅依賴導師的自覺自愿,更不能依賴學生的「八面玲瓏」。真正值得信賴的,還是制度。首要的,便是保障學生「用腳投票」的權利,也就是更換導師的權利。楊寶德與導師關係不睦,卻從來沒考慮過換導師,只因為「學院裡面很多老師都是同一個學科帶頭人的學生,申請換導師,也沒人敢收。」由此可見學術近親繁殖的弊端。

在現實中,很多學校被人情關係籠罩,換導師成為得罪人的事。學生怕得罪人而不敢提,其他導師怕得罪人而不敢收。這些都禁錮了學生向非正常師生關係說不的空間,壓抑、憤懣的情緒只能在封閉的人際關係中不斷發酵,直到誘發駭人的變故。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得到兩個教訓:一、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干預機制已十分迫切,不能通過指責個體「心理脆弱」來替代制度建設;二、師生關係應該回歸學術本位,人身依附、公私不分的狀況不可持續。

責編:胖貓桂

來源:中國青年報、紅星新聞、南方都市報、湖北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楚網 的精彩文章:

TAG:大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