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三彩的由來與工藝

唐三彩的由來與工藝

唐三彩 (唐代陶器)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1905年隴海鐵路洛陽段修築期間,在古都洛陽北邙山發現一批唐代墓葬,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並且沿用至今,享譽中外。

釋義唐三彩,是從唐墓挖掘出來的陶器之泛稱,後來學者視為一種陶瓷分類上的術語。唐三彩並非專指那三種色彩而言。在唐墓中所挖掘出來的各類陶俑、陶像,以及其他陶器上,有的只有單彩,或者二彩,有甚多的器物,卻具有較複雜的多彩顏色。一般而言,除了胎體的白地之外,鉛黃、綠、青三彩最為普遍,在三彩的調配技法上,也最富藝術的韻味。唐三彩的器皿較少,而小馬、小家畜、小家禽數量較多,均具豐美的藝術意匠,尤以各種人物的陶俑,以及超自然形象的魌頭,最具藝術價值。三彩器正表現出唐代各種實際生活所應用的器物,而在這些器物中,卻把當時社會生活的形態很完備的呈現出來,由此獲知殉葬的明器與其他器物的形制與數量,均按照墓葬者生前官階,以及門第的大小而定。例如唐禮明器之制,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挺馬偶人高一尺。其他音樂隊、童僕之屬、威儀服玩,亦各視其生前之品秩而定之。初唐之末期,始興厚葬之風,其後自盛唐至中、晚唐,厚葬之風益甚,舁明器而行街衢,陳墓所,奏歌舞音樂,張帷幕,設盤床,以造花、人形、飲食施路人,殆如祭祀。因為唐代講究以三彩明器作為陪葬品,所以,從清末建築河南汴洛鐵路以來,在洛陽北郊邙山等地之唐墓中,先後發掘為數頗多之三彩器與俑像。唐三彩不論其形制與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乃引起日本、歐美各國人士之注目,而以高價購藏,從此唐三彩遂被列入世界藝術之一部分。以上引自君友會王愛君美術文獻《唐三彩》。唐三彩製作最盛之時為開元、天寶至大曆年間(公元七一三~七六六年)。其藝術成就是震古鑠今,聞名中外的。唐三彩是由一個健全強明的朝代所啟毓而成,同時,它也具體而活躍的反映出此一健全強明的時代精神。

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三彩誕生於唐代是有其文化淵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術是唐三彩誕生的物質基礎;其次,唐代盛極一時的厚葬之風是促成其誕生的直接導向;第三,唐代各個領域的歷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藝術養料。唐三彩的誕生也是三彩釉裝飾工藝的誕生,是釉彩裝飾和胎體裝飾結合的過程。輝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動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發揮和淋漓盡致的展現。

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有它的歷史原因。首先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雕塑、建築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它們之間不斷結合、不斷發展,因此從人物到動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現出來。唐代貞觀之治以後,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同時也導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於是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是作為一種冥器,曾經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規定,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說可以允許他隨葬多少件,但是實際上作為這些達官顯貴們,並不滿足於明文的規定,反而他們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數,去做這種厚葬。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這麼一種厚葬之風,這也就是唐三彩當時能夠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所以說唐三彩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其他文化一樣,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藝術,從現代的陶瓷史上認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因為在唐以前,只有單色釉,最多就是兩色釉的並用,在我國的漢代,已經有了兩色,即黃色和綠色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後,這種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時得到了運用。從陶瓷史上有人考證,這和唐代當時的審美觀點起了很大的變化有關。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到唐代以後,它包容了各種文化,包括許多外來文化,這個時候從繪畫、陶瓷、金銀器的製作,形成了一個燦爛文化的特點。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並不專指三種顏色。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的氧化物作助溶劑,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在燒制過程中,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金屬氧化物作著色劑融於鉛釉中,形成黃、綠、藍、白、紫、褐等多種色彩的釉色,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

製作唐三彩,是先經過舂搗、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製成一定形狀,再修整、晾乾後,放入窯內經1 000℃燒制,待冷卻後,上釉挂彩,再入窯焙燒至800℃即可。唐三彩始見於唐高宗時,開元年間極為盛行,器物造型多樣,色彩絢麗,到天寶以後數量逐漸減少。唐三彩在唐代時期作為隨葬品使用,用於殉葬。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們對唐三彩的關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復原工藝的發展,人們熱衷於文房陳設,是饋贈親友的良品。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約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髮這麼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歷史意義唐三彩這一種工藝品的特點,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點在裡面,這個造型是雞頭器皿,從考證它當時是西域國家甚至中東國家的一種盛酒用的器皿,但在中原地區把它作為一種工藝品來製作,並且從人們的使用中可以看到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藏品緊急徵集中,瓷器、玉器、青銅器,古玉,古錢幣,化石,隕石

微信公眾號:藏品古玩交易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