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酸寒尉圖》起,談談我心中對人物畫的困惑

從《酸寒尉圖》起,談談我心中對人物畫的困惑

第一次見《酸寒尉圖》是在幾年前。

面對屋子裡一半的國畫小白,老師們決定給我們簡單的講一次關於國畫人物的基本發展。而我作為小白中的一個,在大約兩個半小時的課堂中昏昏欲睡。

直到講到《酸寒尉圖》時,這張畫神奇的抓住了我的耳朵和眼睛,勾起了我對意筆人物畫的興趣。

先欣賞一下《酸寒尉圖》。

相傳任伯年畫這幅畫時,吳昌碩在上海覓得微官。一次正值炎夏酷暑,吳昌碩中午歸來,被任伯年看見,觸發畫思,當即為之寫照。

為什麼這幅畫會「BIU」一下就擊中了我呢?

這樣,再放幾張古畫。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搗練圖》局部

當然,這樣對比並不是指後者畫的不好,相反,我舉的例子是大名鼎鼎的傳世之作,無論從哪方面解讀,都是震古爍今的。

只是當《酸寒尉圖》出現在我眼前時,它強烈的現代氣息震撼了我。

其中的寫生味兒,以及速寫味兒讓我感到十分熟悉,這讓還是國畫小白的我,在漫長的中國畫歷史中找到了著陸點。並以此為點再向前看,竟然也讓我看出了趣味。

人物畫在中國畫歷史中是經歷過高峰的。並早於山水、花鳥。國畫發展至東晉南朝時期,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繪畫種類有了其地位與審美價值,花鳥則於唐代開始形成獨立畫科。

說到早期的人物畫作品,有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人物龍鳳帛畫》,這可是上了咱們歷史教科書的文物作品。

其中墨筆線條的表現方式可以看出先秦時期人物繪畫的發展水平。

接著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中國第一批確有歷史記載的繪畫大家之一的顧愷之,他極其注重人物內在的思想及性格,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理論,深深影響了後世的發展,其聲明遠揚的《洛神賦圖卷》。

《洛神賦圖卷》宋摹本局部

再到盛唐時,有被封神 的「吳帶當風」吳道子,他在用筆上的傑出創造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上墨不上色,僅用線條的粗細變化,就能塑造出生動、豐富的人物對象。

《送子天王圖》局部

可惜這二位都沒有作品存世,現存皆為後世摹本。

到宋時,中國畫發展到了一個高峰。

山水花鳥不用多說,人物畫亦有舉世皆知的張擇端工筆長卷《清明上河圖》,也有梁楷《潑墨仙人圖》這樣區別於當時主流的畫法大寫意的作品。當時梁楷首創用沒骨大寫意作水墨人物,其代表作《潑墨仙人圖》更是以塊面的方式塑造形體,加之其墨色的濃淡乾濕變化,開創了沒骨水墨畫的先河。

《清明上河圖》局部

《潑墨仙人圖》

然而,正當我以為人物畫會接著發展下去時,和之後一直起起伏伏發展著的山水畫與花鳥畫不同,人物畫的發展則落落落落落了下去。

也不是沒有名家名作,只是相較於輝煌的前半段,顯得有些落寞。

《秋風紈扇圖軸》明代唐寅

《王時敏像》明代曽鯨

到清朝時,中國古典文化熟極欲落,當時的知識分子都在感慨

「初恨不似古人,今又不敢似古人,然求出藍之道,終不可得也。」

大概就是說,現在這些東西,古人都做到極致了,想要更進一步卻始終做不到。

嗯,是不是聽著很耳熟?

這些問題似乎至今也沒有答案。

到了清代晚期,中國沿海城市經濟異常發達,吸引了很多畫家僑居賣畫。其中最著名的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雅俗共賞的「海派」。而海派前期以任伯年為代表,後期則吳昌碩影響最大。

任伯年早年隨父親學習肖像畫,在用線時,將傳統花鳥雙鉤法等手法與西洋素描畫相結合,探索著自己的繪畫語言。而到了中期,筆墨逐漸成熟,素描因素逐漸淡去,偏重工筆,用筆如釘頭鼠尾,畫風頗近陳老蓮。而在四十歲之後,任伯年的繪畫語言已經十分成熟,繪畫常常省略了諸多細節,常以沒骨表達,線條勾勒則越來越精闢簡潔,更是常將此法用於肖像寫生。《酸寒尉圖》則為此時的代表作品。

《酸寒尉圖》在造型上,無論是從構圖、立意還是結構來看,都是極具現代手法的作品,任伯年在這幅作品裡用色彩和沒骨手法把酸寒尉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是一次跨時代的探索和創新,可以說是高古脫俗,開一代畫風。

任伯年是一個取百家之精華的卻並不固步自封,銳意創新畫家。「出藍之道」似乎能在他身上找到一部分答案。

近代以來,從中國被列強的炮火轟開以來,中國畫受到了西方繪畫的強烈衝擊,一批批前輩留學歸來後創下了如今美院的體系。

然而衝擊不曾停止,又數十年的發展,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到來,不僅僅是中國畫,整個世界的傳統美術都感受到了變化。

那麼活在當下,手握畫筆、刻刀的藝術家們又該何去何從,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藍之道」呢?

你有答案么?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九塊九

學習使我快樂

聯繫方式:直接留言給我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