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儲氣設施發展空間大

我國儲氣設施發展空間大

隨著入冬以來需求集中釋放,京津冀及華北市場天然氣購銷矛盾凸顯,供不應求局面加劇。經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各部委的共同努力,前段時間出現的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已有所減緩,短期內被爆炒的LNG價格也在相關部門反壟斷調查下迅速下挫。

近日來,隨著雨雪肆虐,天寒地凍,我國中東部及南部地區用氣需求劇增,為本就承受巨大壓力的冬供帶來更大挑戰,天然氣消費激增而儲存設施建設滯後引發的矛盾成為業界討論的焦點。

觀察:LNG價格回落明顯

國家統計局1月4日發布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變動情況,2017年12月下旬液化天然氣(LNG)報價7248.9元/噸,環比中旬下降2.2%。有專家表示,天然氣供應問題已經得到有效緩解,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

卓創資訊數據顯示,LNG價格連續下跌,截至1月3日已跌至5818元/噸,相比2017年12月22日巔峰時的10064元/噸,13天時間,價格大幅下跌了42.18%。以山東省為例,2017年12月22日LNG價格最高在11100元/噸,至12月29日,價格跌至5950元/噸。其中12月28日單日最高跌幅在1750元/噸,一天之內下跌20.83%。

「歲末年尾,多地工業大用戶陸續停工,天然氣需求量進一步減少是LNG價格回落的重要原因。」卓創資訊分析表示,除了需求減少這個原因之外,導致天然氣價格回落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供給的增加。在國內供應方面,去年12月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後,生產企業持續增加供應以助力北方化解冬季和春季用氣緊張。相關部門增產天然氣及開展區域間資源互濟,天然氣供需矛盾得到緩解、價格趨於穩定。

價格回落的背後,政府監管的加強無疑是一大助力。為維護天然氣市場價格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根據舉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於2017年12月20日開始,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氣銷售大慶分公司等17家企業涉嫌違反反壟斷法問題開展調查。

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進入冬季後,天然氣消費量快速增長,供熱工程改造也在進行中,一些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時有發生。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各地價格主管部門要繼續採取有力措施,突出檢查重點,督促相關企業和單位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價格政策。同時,要加強對供氣供暖領域價格監管和反壟斷執法,對侵害群眾利益的案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情節嚴重的價格違法案件,要通過新聞媒體公開曝光。

「在政府企業的合力作用下,國內天然氣供需關係已趨於平衡。」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

矛盾:消費激增而儲存設施建設滯後

國內LNG價格經歷「過山車」變動的背後,與天然氣市場供需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也與我國天然氣消費激增而儲存設施建設滯後矛盾密切相關。

2017年以來,由於天然氣有關政策的密集出台,天然氣消費明顯提速。隨著「煤改氣」的推進,把燒煤的工業鍋爐和家用爐灶改為燒氣的設備。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預計超過2300億立方米,增量超過330億立方米,同比增幅達到17%,刷新了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量的歷史,消費量呈現爆髮式增長。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研究員劉滿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供氣緊張局面,中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一大原因。劉滿平表示,天然氣供求平衡調配主要通過基礎設施來實現,尤其在冬季應急調峰上。基礎設施主要有輸送管網、儲氣設施和LNG接收站。首先,基礎設施薄弱,峰谷調節能力弱。其次,全國尚有超過20%的地級行政單位、約30%的縣級行政單位沒有接通管道氣。而在已接通管網的地方,由於其所屬企業不一樣,互聯互通程度不夠。同時,基礎設施尚未實現向第三方公平開放,導致系統內的管網、儲氣設施和LNG接收站存在自身利用率不高,而系統外想進又無法進的困境。

「天然氣供應緊張的背後,關鍵在於 供求關係失衡、產業鏈發展不協調、基礎設施公平開放程度不夠、儲備能力嚴重不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董秀成認為,當前我國天然氣儲氣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難以在調峰中發揮作用。

2017年12月1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做好2017~2018年採暖季清潔供暖工作的通知》,加強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被重點提及。通知提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主要供氣企業要按計劃做好氣源供應。鼓勵綜合利用非常規天然氣、煤層氣支持清潔供暖。加快建設已納入規劃的長輸管道和LNG接收站,加快中俄東線、進口LNG等氣源引進和建設步伐,推進全國長輸管道互聯互通。具備擴建條件的已有接收站均要建儲罐,擴建增壓、氣化設施,按實際接收LNG能力進行核定。各地要抓緊落實《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提升應急儲氣能力。推動天然氣管網等清潔能源供應相關項目儘快建成投運。

問題:地下儲氣庫建設亟待推進

「目前我國每萬平方千米陸地面積對應的管網裡程約70千米,僅相當於美國的12%;地下儲氣庫形成工作氣量64億立方米,僅占消費量的3.1%,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10%,美國、歐盟分別為20%、25%,日本、韓國約為15%~20%。」劉滿平告訴記者,我國天然氣礎設施薄弱,峰谷調節能力弱是根本問題,而地下儲氣庫建設不足問題尤為突出,中國儲氣設施發展空間巨大。

地下儲氣庫是把天然氣注入地下圈閉或人造洞穴形成的一種儲氣場所。一般建設在靠近天然氣下游用戶的城市附近,與地面球罐等儲存方式相比,其形成的人工地下氣藏具有儲存量大、分攤造價較低、經久耐用、安全係數高等特點。

主要作用為調節冬夏用氣峰谷差,提升管道輸送效率;或作為戰略儲備和應急儲備,應對進口中斷和短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儲氣設施(地下儲氣庫)面臨的問題,建設滯後,投資成本高、缺乏調峰氣 價,投資經濟性差。當前工作氣量單位儲存空間投資額高達3~6元/立方米,主要依靠國家補貼,如果儲氣價格放開以後,沒有國家補貼或者沒有母公司石油公司進行支持的話,那我們儲氣價格達到多高?這個價格如果過高是否影響終端銷售價,這也是第三方開放或者價格市場化面臨很重要的問題。另外,儲氣庫建設資源條件較差,選址資源比較少,不是你想建就能建,由於之前儲氣庫建設空間錯配比較嚴重,我們國家天然氣市場主要處於中部和東部沿海地區,中東部地區氣藏少,沒有足夠的條件。」劉滿平強調。

「只有加快體制改革,把競爭性環節交給市場,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天然氣開採、進口,加快管道、LNG接收站、儲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平開放,通過增加競爭來降低成本,只有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才能還原能源商品屬性,形成由市場決定的價格機制,才是促進天然氣普及利用的根本之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景春梅告訴記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能源報道 的精彩文章:

TAG:國家能源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