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棉花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

中國棉花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

作者:盧秀茹 賈肖月 牛佳慧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 2018,51(1):26-36

摘要:棉花是中國種植業生產中產業鏈最長的大田經濟作物,其商品率高達95%以上,但棉花產業尚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文中闡述了棉花生產、加工布局、國內消費、進出口等環節的發展現狀,深入研究國內生產和國內消費之間的不匹配問題,並從產量、質量、補貼、加工、銷售等角度提出對策建議,減小棉花供需缺口,促進中國棉花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中國棉花產業發展現狀

1)面積和產量大幅減少

由於棉花生產成本剛性上漲和糧棉掙地的直接影響,加上糧食生產農藝簡單、機械化程度高、用工少、補貼多的間接影響,「十三五」時期新疆棉區以及長江、黃河流域棉區植棉面積將不同程度縮減,主要原因是棉花栽培管理複雜,用工多,缺少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棉花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成本高,導致人們植棉積極性和信心大減。據國家統計局顯示,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503.78×104hm2,產量達659.80×104t,單產達1310kg·hm-2;2015年棉花種植面積379.67×104hm2,產量達560.34×104t,單產達1475.87kg·hm-2。相較之下,2016年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有所下降,單產卻有所上漲,種植面積338×10t,產量534×10t,單產為1582.50kg·hm(圖1)。

根據農業部「十三五」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到2020年棉花面積必須穩定在5000×104畝(約333.33×104hm2),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向鹽鹼灘涂地沙性旱地集中,向高效種植模式區集中,形成西北內陸、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足鼎立」格局。近年來中國棉花種植面積長期在500×104hm2左右徘徊,整體上達到種植業規劃目標,但是棉花種植面積極不穩定,尤其2011年以後種植面積呈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形勢不容樂觀。

2)棉花產業布局調整

從國內供給看,中國的棉花種植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以及新疆產區,其中,新疆產區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67.27%,黃河流域產區的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18.53%,長江流域約佔13.24%(表1),且整體呈現西北棉區持續擴張,黃河棉區和長江棉區不斷萎縮的特徵。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經濟作物要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鞏固主產區棉花生產,科學合理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然而,中國棉花主產區已經從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新疆「三足鼎立」演變為新疆「一家獨大」。據國家統計局顯示,2016年疆棉產量為359×104t;近三年疆棉產量平穩且所佔比重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59.5%攀升至2015年的62.5%,再到2016年的67.3%,清晰地反映出中國棉花產業向新疆遷移的趨勢和目標價格政策穩定疆棉生產的作用。

3)國內棉花消費情況

受國內外經濟增長放緩、棉紡織產業轉移等影響,「十三五」時期,中國棉花消費總量基本穩定,紡織品出口消費需求增速將有所放緩。經過2000—2007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棉紡產業發展達到了頂峰。隨著中國棉花生產成本上升、棉價異常波動、庫存積壓和進口棉衝擊,產業逐漸呈現下降趨勢。受全球經濟復甦緩慢以及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影響,棉花消費總量維持在600×104—700×104t(表2)。

截止到2016年10月,中國棉花期初庫存1127.00×104t,總供給量1488.70×104t,國內消費量611.00×104t,總消費量612.20×104t,期末庫存876.50×104t,庫存消費比為143.20%,比2015年的158.50%下降了9.65個百分點。儘管有大量的期初庫存,中國棉花市場仍然供不應求,但是供需形勢有所好轉。目前,2016/2017年度新棉的供給量很大,截止2月底全國商品棉周轉庫存總量不低於215×104t,其中新疆待運出疆的棉花數量約150—160×104t,還有至少350×104t以上的儲備棉投放量,2016/2017年度棉花總體沒有供給壓力,但是棉花結構過剩問題仍然突出。根據國際棉花諮詢委員會以及國際糧農組織等機構的預測,「十三五」時期中國棉花產量維持在560×104t左右,存在約200×104t的供需缺口。

4)棉花產業長期進口量大於出口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2015年中國棉花產業出現大幅度波動。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信息統計,2015年棉花進口地理方向主要集中在五國。2015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25.17×104t,占棉花進口總量的17%;從烏茲別克進口17.1×104t,占棉花進口總量的12%;從巴西進口14.1×104t,占棉花進口總量的10%;從印度進口25.46×104t,占棉花進口總量的17%;從美國進口51.85×104t,占棉花進口總量的35%。在2000—2005年和2008—2011年期間棉花進口量大幅上漲,在2005—2008年和2011—2015年卻又出現了大幅下降,進口量整體呈現出穩中略減。2015年,中國進口棉花共147.49×104t,比上一年減少96.43×104t,同比下降40%。2015年全年中國進口棉花總額25.72億美元,較上年全年減少24.19億美元,同比下降48%。在出口方面,2000—2015年棉花出口在大幅下降後保持平穩,2015年棉花出口2.89×104t(圖2)。

5)紡織行業優勢遞減

全球有80多個國家種植商業棉,150多個國家從事棉花進出口貿易,經濟產值每年高達5000億美元。由於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方針和新興發展國家「低加工成本」優勢的雙重擠壓,一些跨國集團紛紛撤出中國遷至周邊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大大降低了中國紡織行業的收入來源,縮小了消費市場和份額。中國紡織行業主要依靠數量上的擴張,以低價策略佔據部分市場,目前,新疆生產的棉紗每噸比沿海地區便宜3600元,比越南便宜人民幣4600元,高額的成本和微薄的利潤並存,相對其他國家而言出口利潤很低。隨著勞動力成本逐年提高,加之水電等支出成本,中國紡織業依靠數量擴張已經無法繼續其競爭優勢。從世界紡織業的發展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紡織業發展非常迅猛,他們擁有比中國更大的成本優勢,促使紡織產業向東南亞等國轉移,山東、江蘇、河南、湖北、浙江等地的紡紗廠規模逐漸縮小,紡織品加工業面臨優化轉型升級。

二、中國棉花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1)棉花生產成本高,機械化、智能化程度低

棉花從播種保苗、控害除草、整枝化控到採收,生產程序繁多,種植管理複雜,棉花生產人工成本高。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彙編統計,2014年棉花種植每畝僱工99.95元,平均每人僱傭2.05d,僱工費204.60元,勞動日工74.40元,家庭用工16.18d,家庭用工折價1203.79元,總計每畝耗費人工成本1408.39元/年。相比小麥每畝用工5元、水稻每畝用工9元、玉米每畝用工5元,棉花用工300元/公頃,每畝成本2000元以上。儘管面臨的如此高額的人工成本,在棉花生產過程中仍存在高成本和低效益並存的現象。2014年棉花每畝成本外支出3.49元,商品率99.68%,每畝主產品出售產值1166.22元,每畝主產品出售數量88.09kg,每畝用工數量18.23d,每畝成本利潤率-30.13%,每畝現金收益747.88元,每畝現金成本844.88元,每畝凈利潤-686.44元。如圖3所示,自2011年起中國棉花生產成本逐年上升,現金收益逐年減少,凈利潤下降趨勢尤為明顯。

雖然中國棉花品種眾多,但大多品種表現為高矮不一、熟性偏晚、開花吐絮不集中。在棉花產量、品質、抗性上,缺乏棉花生育期、產量、纖維、吐絮等性狀相互協調,適於農藝與農機結合的棉花品種。目前,傳統棉花品種在出苗性、抗病蟲、早熟、株型、果枝始節位、吐絮、含絮力、抗倒伏、纖維品質等方面難以適應機采。由於棉花無法統一標準,統一生產,統一管理,導致生產成本和農藝要素價格攀升。新疆機采正在形成規模,但在耕地資源稀缺和棉花生產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長江、黃河流域棉花仍以農戶個體經營的小生產模式為主,生產標準化程度低,產品檔次低,植棉機械化水平低,阻礙規模化和機械化生產進程,進一步增加了植棉的生產成本。

2)棉花品質差,清潔生產能力低

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棉紡企業強調以較強、較細和纖維更整齊的棉纖維作為紡織原料。近兩年,國產棉花因轉基因抗蟲棉全面推廣,品種考核指標只重視名義單產,不重視纖維品質。包括新疆在內的纖維基本品質嚴重惡化,纖維細度變粗、纖維長度變短、纖維強度下降、纖維馬克隆值增大,使現在紡織原料無法用於生產纖細、精美的棉紗和棉紡織品。近年來,中國氣候異常,颱風、乾旱、漬澇,先旱後澇交替,以及旱澇急轉對棉田生產威脅很大。棉田常年受災面積約佔播種面積的3%—5%,最大絕收面積幾百萬畝。災害導致基礎產量水平下降,減產嚴重,進而引起市場和價格的大幅波動,又傳導到生產波動。由於化肥的過度使用,棉田污染日趨嚴重;由於病蟲害種類多,棉花防治效果差,致使苗病、枯萎病、黃萎病、爛鈴病、蚜蟲、棉鈴蟲、盲椿象等病蟲害時有發生,致使棉花適紡品質偏低,清潔生產難以實現。此外,新疆棉區成為中國棉花優勢主產區,黃河棉區和長江棉區的種植優勢逐步被掩蓋,棉花種植產區一枝獨秀的現象增加了棉花供給風險。

3)棉花價格波動較大,加大紡織加工企業經營風險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棉花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到中國棉花產業鏈的發展。據中國棉花交易市場統計,2016年棉花指數價格從11410元/噸漲至15045元/噸,漲幅31.8%,除去後期行情回落,僅前7個月棉花期貨價格從10560元/噸漲到了16910元/噸,漲幅達60%。

從國內角度,由於土地成本和用工成本不斷上漲,加上棉花市場價格與棉花預期偏差加大,中國棉花產業常出現豐產不豐收的局面,再加上主產區低溫和強降雨天氣,棉花的質量和產量都大幅下降,且2014年以前中國棉花生產沒有建立直接補貼制度,使得棉農種植積極性降低,棉花種植面積持續下滑,加劇了中國棉花價格波動,從而引起國家棉花價格大幅波動。中國棉花消費與棉花當期價格呈現負相關,但前期價格的指導性和當期價格的不可預見性,導致中國棉花量與棉花價格關聯性較弱。從國際層面,中國棉花進口國具有天然的產棉優勢和出口政策,且進口國分布高度集中,加劇了中國棉花價格波動風險。2017年,印度棉花價格大幅攀升,美國棉花出口需求強勁,國內棉花價格在美棉以及印度棉的強勢推動下走高。而隨著輪出的臨近,現貨價格止漲,鄭棉主力合約自16200元/噸的高位回落,2月份更是跌破15800元/噸的重要支撐位。進口棉價上揚和並行消化庫存給紡織行業帶來了不利的信號和局面,加大了紡織行業生產和經營風險。

4)產供銷不對接,產學研不耦合

中國棉花產業產、供、銷不對接現象較為普遍,主要是因為地方棉農、軋花廠、紡織企業、棉麻企業等各自為政,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致使產業鏈條鬆散,無形中增加了棉企外部性成本。棉花流通仍以經營壟斷為主,市場主體比較分散,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規模優勢難以充分發揮,整體效益不高。由於中國棉花專業合作組織和協會系統的不完善以及棉農組織化程度低,導致了分散的小農種植戶無法得到預期收益。在企業與科研之間,中國棉花產業鏈中各主體並沒有建立長期有效的耦合機制。棉花產業鏈各利益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大學、科研機構無法切實了解棉紡企業的需求,而企業又無法及時跟蹤大學、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導致產學研無法真正的融合。

5)棉花供需水平持續失衡,現代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

由於棉花消費需求的剛性增長和國內生產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中國當前的國內自給形式不容樂觀。從圖6可知,中國棉花的自給率水平呈現出波動性趨勢,從2006年起,平均自給率水平為74.12%,說明中國至少仍有四分之一的棉花需要依靠國外進口。

雖然中國棉花供需缺口很大,但中國對於棉花的種植、收購、加工、銷售、數據追溯、價格補貼等工作都難以精準監測,沒有現代化的綜合資料庫,很難處理棉花生產、加工、銷售大數據,很難構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利於判斷歷史數據和預測未來趨勢;難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進口棉花檢驗監管自動化,難以避免人工操作引起的錯誤和誤差,不利於實現對進口棉花現場檢驗監管遠程智能化控制、視頻監控、自動化計重和採樣單元自動識別功能。棉花產業信息化和社會化服務剛剛起步,許多農民對信息化、智能化和社會化服務尚不了解,由於缺乏有效的社會服務組織,不可能利用期貨、期權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影響棉花生產的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實施,影響「五化」進程和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提升中國棉花產業競爭力對策建議

1)推廣輕簡化和機械化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

第一,培育機采棉新品種。以紡織行業對馬克隆值、衣分、斷裂比、強度等品質上的需求確定供給側種業改革,選育突破早熟、高產、優質、抗性、農藝與農機配套的機采棉新品種;鼓勵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優良種質資源,加強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育種的結合,充分利用雜交優勢,廣泛開展分子育種,培育出高適紡性棉花新品種。第二,研究開發輕簡化育苗、機械化種植、智能化管理技術,解決高產和省工節本問題,滿足小規模的植棉農戶和地方植棉大戶技術需求。按照「早熟品種+直播覆膜+機械採收」技術思路,因地制宜加以推廣應用,並研究輕簡化、機械化栽培條件下棉花產量和品質的內在調控機制,對行株距和種植密度進行合理調整,促進葉枝成長發育。第三,改善鹽鹼地棉田灌溉條件,開展田間工程建設,建造庫房和曬場,配備棉種精選處理設備,鼓勵用於秸稈還田、機械施肥、智能灌溉等農業機械投入生產,加強棉花統一管理。只有讓棉花供給無縫對接紡織行業需求,才能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使棉花產業提質增效,降低中國棉花進口依存度,提升棉花產業競爭力。

2)優勢主產區分散布局,保障棉花產業安全

中國棉花產業呈現新疆「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利於分散種植風險,尤其新疆地區常常面臨倒春寒和成熟期突然降溫的現象,對棉花造成很大危害,阻礙棉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因此,中國應在原有資源稟賦和國家政策基礎上打造「三足鼎立」格局。中國棉花生產重點在向西部傾斜的同時,無論從棉花產業安全還是農業生態出發,都應該考慮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新疆3個棉區的平衡發展,農業生產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綜合氣候、生態和生產規模等各種因素,西北內陸棉區承擔50%—60%的生產能力,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區承擔40%—50%的生產能力,在合理分工基礎上注重品質布局。此外,中國應科學防治病蟲害,治理棉田污染。一方面普及棉種包衣,在苗期病蟲害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廣泛應用棉田除草劑,並加強棉花風險測報,實行統防統治較好地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提高種植水平和生產效率。為減少產量和品質損失,中國應在實現規模化、機械化基礎上,加大科研力度,構建棉花病蟲害、政策、紡織、貿易資料庫,利用大數據分析,借力物聯網信息化手段監測病蟲害萌芽期,利用信息技術化控,減少病蟲害爆發概率,降低風險,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加有效供給。

3)完善棉花目標價格制度,加大棉花產業補貼力度

《2017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調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改進補貼方式;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對糧棉油糖和飼草料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機具的補貼力度。在這一政策背景下,中國應完善和推廣棉花目標價格制度,逐步實現目標價格與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相掛鉤;打造棉花品牌規模效益,提高棉花產業補貼力度。借鑒美國棉農享受政府的生產性補貼、銷售性補貼、貿易補貼、限制性補貼等提高競爭力經驗,中國應補貼棉商、出口商、紡織企業、農機製造商,維持其產業鏈條的完整與可持續;應儘快了解當前中國棉花市場現狀,對進口配額制度和滑准稅做相應的調整,早日給中國棉紡織行業去枷。具體而言,在國家層面,提高棉花生產保險額度,增大中央和財政部門對保費的承擔比例;對於農機製造商,將大型棉花採摘機補貼限額提高到占購機總額的30%;對於棉商應繼續開展優質棉基地建設和新疆農田開墾,把新疆列為重大植棉基地,對出疆棉和出疆紗實行運輸補貼,實現物流價值鏈增值;對於出口商,應按照WTO綠箱政策約定的8.5%進行微量補貼,對進口棉實行管制,可以延長棉花產業補貼鏈條,保證棉花產業上中下游和諧發展。

4)完善棉花協會功能,構建產供銷利益共享機制

為實現棉花產供銷一體化發展,中國應鼓勵建立具有話語權的由產學研共建的棉花協會,上下通達,發揮其收集、分析、發布行業信息及時的優勢,利用協會協調行業內各環節利益主體之間的關係,搞好行業自律,建立起多戶聯保制度,用聯保方式與棉企或中介組織簽訂合同,收購時實行編碼可追溯制度,一旦發生質量問題聯戶賠償,形成無形監管鏈條;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通過租賃、承包、拍賣、股份制、兼并等形式重組棉花龍頭企業,使棉農集中掌握較為完整、充分的市場信息,完善棉花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建設,擴大融資渠道,吸引工商資本投資涉棉行業,讓龍頭企業撬動棉花產業鏈發展;通過「國欣」、「銀宮」、「白婆婆」等知名品牌的推廣,構建棉農和棉企的零距離對接,實現棉花富民,全面推動棉花加工業向縱深發展;及時把整個棉花產業的發展納入到「棉籽—榨油—提煉棉籽蛋白—低聚糖,棉花—紡織--棉秸—發電」的產業循環鏈條,把棉花吃干榨凈,實現零污染、零排放,降低各環節生態風險和經濟風險。

5)完善棉花供需調控體系,完善現代植棉業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中國的棉花生產,加大對棉花生產的科研投入,努力提高中國棉花的單產水平和總產量,擴大棉花市場的國內供給量,是不斷滿足國內紡織行業對棉花的需求,縮小國內棉花的供需缺口,抑制國際市場棉花價格進一步上漲的有效手段。為進一步完善中國棉花供給調控體系,首先應建立棉花信息公布平台和預警機制,做好棉花產前、產中、產後過程中的實時監控,有利於提前進行價格預測,解決植棉業信息滯後和不對稱問題;其次應完善棉花市場監控體系,構建棉花統一交易平台,監測棉花收儲和拋儲機制,實現棉花供需平衡;最後要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智能化、社會化」農業經營體系,創新棉花種、管、收社會化、專業化的新型服務體系。同時,借力「一帶一路」優化布局沿線國家棉花產業鏈,建立跨國涉棉公司,提高中國棉花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四、展望

中國應在成立集棉花生產、加工、紡織、科研為一體的棉花協會基礎上,研發適紡的馬克隆值、斷裂比、衣分等品質,適合的株高、行間距、密度、開裂整齊度等適合機采農藝特性的棉花新品種,通過構建產量、化控、氣候、政策、貿易等資料庫,研判世界棉花市場供需現狀和趨勢,減少棉花進口依存度,提高中國棉花定價權和話語權。加大黃河、長江流域補貼力度,化解新疆由氣候、品質帶來的意外風險,廣泛利用期貨、期權平抑棉花現貨價格波動,保障棉農正常利潤和勞動付出。

根據《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政策,中國棉花產業將順應「三去一降一補」政策,去掉棉花產業過剩產能,去掉2016年棉花期末庫存量,去掉棉企金融債務風險,降低棉花生產成本和棉企經營性支出,加大棉花種植風險補償和目標價格補貼力度,讓落後的、低端的、效益低下的產能提前退出,堅持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提高棉企抗風險能力。其中,去庫存屬於邊際效益遞增的利多因素,全球棉花去庫存的格局至少會延續到2017/2018年度,屆時全球和中國的庫存水平將達到6年來最低。供給側結構改革政策構建了棉花溫和上行的大環境,增加了棉花下游需求,有利於棉價上行,提升中國棉花產業競爭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基因農業網 的精彩文章:

TAG:基因農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