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哪裡開始?
許多人想改變自己的工作,改變自己的收入,改變自己的人際關係??最終卻很難有所突破,為什麼?
因為他們固有的思維方式限制了自己,他們的心沒有改變。心是一切的原點,要解決問題,還是要回到原點上來。
修行,最主要的是把我們散亂的心收回來,把紛繁的妄念趕出去,面對一片空白並以此來感受禪。
當一切都沒有干擾的時候,我們的心便會接受當下,打坐、經行、出坡、吃飯、洗碗、睡覺,能各素其位,各得其所。
此時,你面對外物的感受,一定和平時有所不同。
其實,不是外物改變了,而是我們的心變了。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心改變了,世界就會跟著改變。歸根結底,造成人錯誤知見的原因,在於我們沒有正確認識自己。
正確認識自己,首先包括這個身體。
人總是本能地認為,這個身體是自己的,其實,身體只是我們靈魂寄居的房子而已。有一天,房子不可避免地壞了,我們必須再換一間。
但長期以來大家錯誤地認為,這個房子是我的,甚至這個房子就是我本身,故而,「我執」由此產生。
我們執著於這個身體,執著於眼、耳、鼻、舌、身、意帶來的一切信息反饋,五欲六塵跟著來了。
妄想,分別,執著,再進行精密龐雜的計算、斟酌、選擇,從而造成了一期生命的困擾。
由此可知,心迷失的根源在於人的身體,是身體固有的「系統機制」造就了人的困惑,所以要把心解放出來,就必須打破這個「循環機制」。
如何打破?身體暫時不能去掉,還是只有從心開始,真正地改造我們的心,使其不受感官意識的干擾,獨立於自己的選擇和覺知。
佛學中有個唯識宗,講到十一個善心所,就是改造心的正確方法,它們分別是: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對於這十一個條目,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上,而要用心去真正參悟它,並落實在行動中,這樣才會受益。
比如「信」,顧名思義就是相信。《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阿含經》又說,信根成就,即為慧根。可見「信」是進入修行法門的根本,為一切善根的基礎,失去了「信」,便如高樓失基、釜底抽薪。
有人問我,念佛是坐著念、跪著念,還是躺著念好?我說,一般坐著就可以,當然最好是跪著,這表示恭敬,但有人身體太差,躺著念也可以。
關鍵是你的心,如果你心裡沒有阿彌陀佛,不相信他,對他不恭敬,你跪著念也沒有效果。
香
海
禪
心
編輯:德品


※晚飯少吃點,餓點防百病!原衛生部專家這個觀點很正確!不看後悔
TAG:香海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