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緊缺,我們能做點兒什麼?
午飯後,辦公室沒人,淼哥坐在辦公桌前看葛兆光寫的《宅茲中國》。
娟妹一陣風似的跑過來坐下:「淼哥、淼哥,阿寶寫了一篇《當你抱著高燒的孩子在急診流著眼淚苦苦等候的時候,你是否依然覺得醫鬧和你無關?》
前天在我的朋友圈裡刷屏了,怎麼忽然就被刪了呢?
GIF
淼哥頭也不抬,繼續看書:「大家關注內容,我關注流量,任何一個爆款文章,背後都有老百姓的切膚之痛。
這篇文章不到24小時,閱讀量700萬,被刪是大概率事件。對於某些人來說,解決問題,不如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阿寶這篇文章,熱傳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在抨擊,說他把兒科醫生緊缺和醫鬧聯繫在一起,非常片面。
醫鬧到底嚴不嚴重?對我們醫護人員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只有奮戰在一線的同道有發言權。
2018年1月9日,中國醫師協會發布了《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文中提到:
有38%的醫師從未親身經歷過醫療糾紛,62%的醫師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醫療糾紛;
在傷醫問題上,34%的醫師從未親身經歷過暴力傷醫師事件,66%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患衝突,但絕大多數為偶爾的語言暴力(51%)。
以我個人而言,工作十幾年,有遇到過語言暴力,但從來沒有和患者針鋒相對過。
我相信,99.999%的患者及家屬都不想和醫護人員吵架,人家來醫院是看病的,有求於人時怎麼會無緣無故發火?
想看的醫生掛不上號,就診化驗樓上樓下的跑,一堆檢查不知道為什麼,多問幾個問題被翻白眼……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何況拖著病懨懨的親屬。
我不是什麼聖人,也算不上什麼好醫生,我無非是做到了一點點換位思考,再加上一點點溝通技巧。
於公而言,面對患者,要有耐心、愛心、共情心,這是一個醫生應有的素質;
於私而言,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你幹嘛要去招惹一隻憤怒的小鳥?
醫者仁心,醫乃仁術,我們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不是爭強鬥狠的莽夫潑婦。
的確,很多醫務人員轉發阿寶的文章,因為人們會對自己的行業或者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深感同受。
而當自己深感同受的時候,就會忘了應該換位思考,就會忘了其實可能我們也對其他行業的人做過相同的事情。
每個行業都累,都有委屈和不被理解的時候,別把自己的太當回事,就是一份工作,覺得委屈可以辭職。」
GIF
娟妹眨巴眨巴眼睛:「我老了,對錢沒啥追求,喜歡心平氣和,天天被人無來由的辱罵抨擊,給再多的錢也不要。」
淼哥笑了笑:「兒科醫生短缺,不是簡單某一個問題導致。
據國家衛計委相關統計顯示,在中國,0-14歲的兒童約佔總人口的20%,而目前兒童專科醫院僅有99家,占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0.01%。
2014年,每1000人擁有執業醫師為2.12人,而每1000名兒童僅擁有0.53名兒科醫生。目前兒科醫師有11.8萬人,這意味著中國兒科醫生缺口已達到20萬人。
雖說物以稀為貴,但在兒科醫生身上沒有體現。
中華醫師學會兒科分會的一項調查發現,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童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只佔成人科醫生的76%。
時代變了,而很多決策者的思維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以為一紙命令就能忽悠一群人去堵缺口。
前幾天,一張天津海河醫院『兒科停診通知』被熱傳,原因是兒科醫生因超負荷工作全部病倒,兒科不得不停診。
該院兒科總共才三個醫生,其中王醫生因惡性腫瘤住院治療;尚在哺乳期的劉醫生患上了乳腺炎,高燒39度不退;感冒的謝醫生把家人都傳染了,孩子目前已入院。
停診引起一片嘩然,醫院臨時召集了感染科主任和呼吸科主任去兒科支援,請問,這兩個醫生再倒下怎麼辦?
不可否認,醫護人員需要有奉獻精神,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娟妹好奇的問:「淼哥,那麼大一家醫院,怎麼才三個兒科醫生呢?」
淼哥放下書,揉揉肩膀:「於公講,現在推行分級診療,大病進醫院,小病去社康。
小孩大部分生的是小病,5億人民又都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非專門的兒童醫院,醫生肯定越來越少。
於私講,醫院不是吃大鍋飯,需要自尋出路,當然發展明星科室。
只能看發燒、感冒的普通兒科掙的少,投訴多,天天惹麻煩,多是逐漸萎縮。
現有的兒科醫生,在政府倡導的多點執業號召下,也願意自尋出路。
去年廣州日報曾消息,中山大學附屬第*醫院東院的4名兒科醫生,被民營醫院高新挖走。
主治醫生跳槽收入可增長數倍,月薪三萬,還不用上夜班。
在公立醫院,一名兒科主任醫師的號50塊錢,她能得6塊4毛錢,看門診累到吐血,看100個病人,她能拿640塊錢。
在私立醫院,一名兒科主任醫師的號600塊錢,她能得300塊,看門診有說有笑,看30個病人,她能拿9000塊。
看的多,服務時間少,病人滿意度差;看的少,服務時間多,病人感覺棒棒噠。
有能力,有口碑的兒科醫生,從公立醫院流向民營醫院,只會越來越快。
不是兒科醫生緊缺,而是物美價廉的公立醫院兒科醫生越來越少。
不要自怨自艾,我是建議有興趣的醫學生學兒科專業,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
只要有真才實學,做到德藝雙馨,這個粥多僧少的市場,不會虧待你的。
以後大家用腳投票,願意支付更多錢的家長,不必擔心孩子看不了病;而不願意的家長,只能擠在公立醫院,陪著生病的孩子排在漫長的隊。
所以,我經常給朋友們建議三點:
1、注意鍛煉身體;
2、買份商業保險;
3、交個醫生朋友。
堅持在公立醫院一線的醫務人員,都是靠意念和情懷過活,請多體諒他們,請多愛護他們。
一個微笑,一句感謝,一次擁抱,都會讓他們感覺到溫暖,感覺到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
GIF
娟妹笑著說:「你的話,不犀利,沒人會關注的。」
淼哥45度望著天花板:「我不善於和人辯駁,耽誤尊重每個人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
求同存異,海乃百川。每一種聲音,都代表一個群體,希望能引起一些改變。
關於這次流感,有很多醫護人員都在自媒體上做相關科普,他們才是主流,希望他們的努力不會被忽視。
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轉發,我把有用的文章做了個鏈接,希望多少有點兒幫助。
生活就像弓雖女干,如果沒有辦法反抗,就想辦法找警察報案,找醫生療傷。
與其抱怨,不如做點兒什麼。
日子,還要過下去。
誰不是一邊淚流滿面,一邊負重前行呢?」


TAG:淼哥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