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體制內的人,你正在不知不覺中被淘汰

體制內的人,你正在不知不覺中被淘汰

來源:CU檢說法(ID:CU-JIAN)

這幾天在上班的公交車上,斷斷續續地在聽了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

在這篇演講的第一部分,羅胖在總結2017年的時候,提到了兩個詞,一個詞是:焦慮;另一個詞是:

羅胖說,在2017年里,無論是一個月掙20個億的馬雲爸爸,抑或是一個馮唐筆下的普通中年油膩猥瑣男,每個人都很焦慮。

我們焦慮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健康、子女的教育,高不可及的房價以及我們所面對的可以用「慘烈」來形容的競爭。

雖然我們現在的日子跟我們的父輩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積累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財富,但我們依然焦慮。

導致我們焦慮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大程度上導致我們焦慮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這個時代的發展太快了。

快到我們過去所學的知識、所積累的經驗在後面不斷湧進職場的年輕人面前,變得那麼脆弱,那麼不堪一擊。

如果過去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是死在沙灘上,那麼現在的感覺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還沒跑到沙灘上就已經被後浪給幹掉了。

因為我們自我提升的速度跟不上這個時代,所以我們會感到焦慮、感到害怕。

因為擔心被淘汰,所以我們沒有安全感。

雖然在第一個部分,我用的是代詞是:「我們」。

但其實,這樣說是不準確的。因為對於體制內的很多人來說,對於外部環境的感知是滯後的。

因為體制就像是一道保溫牆,或者說一個保險網。它隔絕了人們絕大多數的風險,比如說:失業的風險、醫療的風險、養老的風險。

雖然這種保障並不高端,或者可以說只是中等偏下的保障,但對於體制外絕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令人羨慕不已的生存狀態了。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保障 ,不需要去擔心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體制內的人對於外部世界發展的速度的感知力開始下降。

當然,對於房價、子女教育等等這些問題的感知力,無論體制內外的人,感知力都是差不多的。

存在差別的,是這個社會對於「人才」的要求高度,以及「人才」的自我提升速度的感知的差異。

請捫心自問以下問題:

參加工作以後,你有多長時間沒有更新過你的知識了?

你了解所從事工作的領域最新的理論或者思想是什麼嗎?

你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在這個領域內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除了你現在正在從事的工作,你是否掌握了足以讓你生存的第二技能?

除了來自人到中年成為油膩猥瑣男,以及買不起房子、養不起孩子等等這些人所共有的可以歸結成「缺錢」的焦慮之外,你有沒有過關於自己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焦慮呢?

你是否擔心過自己會被淘汰,是否想過現在的自己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到底價值幾何?

沒有人保證未來的我們一定不會遭遇精兵簡政、人員分流,沒有人保證未來的我們一定不需要再一次走上人力資源市場參與競爭。

這些問題,如果你之前沒有想過,那麼現在你可以先想一下。

體制內的生活到底該怎麼度過?

這是一個看似虛無但卻實實在在需要去認真思考的問題。

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體制內的每一天都是在以一種忙忙碌碌的、疲於奔命的狀態下度過的。

這不怪他們,因為工作確實很累,任務實在太多。

所以,能順利地完成工作,不要出錯,就已經是萬事大吉了。

但在思考了第二部分末尾的問題之後,你也許會改變一下之前的想法。

因為每天讓你忙到吐血的工作很可能是一種技術含量極低,或者壓根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雖然你不願意承認,但你心裡有數:你所做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工作,而且別人還可能比你做的更好,而你,可以隨時被替換掉。

一家公司、一個產品,或者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或者換句話說,如果自己沒有與眾不同地的特質,你就處於一個可能隨時被淘汰的危險邊緣。

所以,你迫切地需要改變,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別說你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日常的工作已經壓得你喘不過氣。

但請記住,成年人的世界裡本來就沒有「容易」兩個字,體制外的人比你辛苦得多了去了。

需要改變,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的道理,誰都會說。

但問題是,在體制內該怎麼做。

有人說,如果給我換一個單位、換一個部門,我就可以改變,就可以提升自己。

有一些人會覺得只有去了強勢單位才更有前途。這些想法,是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的思維,或者可以說是上一代人的思維,即:個人的能力來自平台的實力。

當然,這樣想不為錯。強勢單位也好,強勢部門也好,天然有它的優越性。

但是,一個人,他的真正的實力,要看他拋開平台賦能以外的能力,也就是做事的能力。

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單位、什麼樣的部門,裡面的人也依然有能做出成績的和不能做出成績的之分。

換個角度看問題,那些在人們眼中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單位、部門又真的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嗎,是徹徹底底被邊緣化,以至於都不能支撐你的成長了嗎?

其實恰恰相反,在那些不為人所注意的單位或者說部門,更容易能夠做出亮點,做出成績。

道理很簡單,因為人們不關注,所以競爭的人少,且起點很低,你稍微做出來一點新的東西,都是巨大的成績。

所以,平台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是你的想法,以及你做事的能力。

有一句話是:沒有邊緣的部門,只有邊緣的心態。

如何做出成績,或者說如何提升能力?

無論是哪一個單位,哪一個行業,哪一個領域,都遠沒有達到無法再創新、無法再研究的狀態。

只是我們過去缺乏去創新去研究的動力。

其實,能夠做出亮點、做出成績的點很多,當你潛下心來去尋找、去發現的時候,你就能找到它們的存在。

再說一下關於體制內的道路。

對於體制內的人來說,是不是只有陞官才是唯一的道路?

就像對於檢察官來說,是否只有當了員額才是唯一的道路?

也許在過去,的確是這樣。但在互聯網的時代,在人人面前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

每一個體制內的人,都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即,成為某一個領域內、或者說某一項工作的專家。

過去成為專家或者名家很難,因為缺少平台,想得到關注太難。

但在當下,壓根不缺平台,從文字類的、到音頻、視頻類的,平台多到可以用牛毛來形容。

真正缺少的,是優質內容的提供者。

如何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庭審中更好的使用交叉詢問?

如何在綜合部門裡寫出站位高、立意遠、領導滿意的講話稿?

如何在公眾場合來一場TED式的演說?

這些問題,都是在各類平台上人們最熱衷的話題,而這些對於體制內的人來說,不正是你們可以做最深研究、給出最佳答案的問題嗎?

善於運用新技術、新思維,做一個斜杠青年,探索自己的更多潛能,你會發現自己能夠做的其實有很多。

在朋友圈我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

體制外的律師朋友、法律科技公司的創業者,他們很多時候曬出來的,都是參加各類輔導班、各自論壇的照片。

而體制內的人呢,曬得不是工作,就是周末帶娃出遊的照片。

當然,並不是說體制外的人不曬出遊的照片,人家也曬,曬的地方還比我們高大上許多。

我想表達的重點是,體制外的人更加註重學習的自覺,而體制內的人往往將學習的機會寄希望於單位的組織。

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就跟不上這個時代的速度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一個問題:

就是我們如何看待這個時代、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成長。

體制內的人,因為對外部世界感知的滯後性,更容易受到周邊輿論的影響。

別人說我們的單位有很牛,我們就覺得這個單位很牛。

別人說我們的未來沒希望,我們就覺得好像真的就是這樣。

但,生活和工作,甚至未來的真相,真的在別人的嘴裡嗎?

還是多走出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吧,去培養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你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的。

少一點抱怨,多一點探索;少一點等待,多一點自覺;

少一點盲從,多一點思考;少一點消極,多一點上進。

最後一句:知道什麼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你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和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大寒豈可無杯酒,汝知今日是何年?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