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刻之祖在此,還不速來拜見

石刻之祖在此,還不速來拜見

它是國之重器,堪稱國寶「獵碣」,

它是集史、字、詩、書等多元中國文化於一體的「古物」。

它剛剛被評選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

猜到它是什麼了嗎?

它就是在《國家寶藏》第一期中驚艷亮相的藏品——

石鼓。

也是老范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主角。

GIF

為什麼它可以被稱為鎮國之寶?

它到底牛在哪裡呢?

接下來就讓老范來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

身份證

石 鼓

發現於唐初,共十件,尺寸不一,高度50至90厘米不等,直徑約60厘米,圓頂平底,其形狀略似鼓,故俗稱「石鼓」。因每一石各刻四言韻詩一篇,形成前後連貫的十首組詩,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

01

請叫它石刻之祖

石鼓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石刻,

因此它有一個霸氣的名字——石刻之祖,

它還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

由於這石鼓上並沒有寫著它具體的出生年月,

因而,古今學者對它的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

但普遍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

02

漢字的「祖宗」

石鼓上的文字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

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尚未定型的一種過渡性書體

但也有說法是由周宣王史官籀所書,因此也稱「籀文」。

它是我國文字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也被專家稱為漢字的「祖宗」

清光緒原石拓本/天一閣藏

03

書法家們都愛它

此外,石鼓文還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

「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

「體象卓然,殊今異古;

落落珠玉,飄飄纓組;

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迹石鼓。」

——唐·張懷瓘《書斷》

石鼓文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

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

在書法史上有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的作用。

而它對書壇的影響尤以清代最盛,

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

便是主要得力於它而形成自家風格的。

翁同龢臨《石鼓文》/天一閣藏

石鼓——輾轉流離終回歸

韋應物的《石鼓歌》曾寫道:

周宣打獵兮岐之陽,刻石表功兮煒煌煌。

杜甫也寫有《贈李潮八分小篆歌》:

陳倉石鼓久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正是由於這些詩人的詩歌傳唱,

咱們這國寶石鼓才逐漸為世人所知。

石鼓自被發現起,或棄或藏,歷盡滄桑。

唐憲宗時,石鼓先被收藏在鳳翔孔廟。

北宋時又移置鳳翔府學,

但已遺失「乍原」一鼓。

宋皇祐四年(1052),

向傳師在民間訪得已被人鑿成米臼的「乍原鼓」。

宋大觀年間,石鼓遷至汴京(今開封)。

宋徽宗得到石鼓後,

曾下令用黃金添注石鼓文字槽縫,

用以減緩風化、防止任意作拓。

金兵破汴京將石鼓掠走,運往燕京(今北京),

鑿摳黃金,遺棄了石鼓。

GIF

元代,石鼓被安放於孔廟大成殿門外,

分左右兩壁排開,此後明清兩代均在此存放。

抗日戰爭期間,石鼓被迫南遷至四川峨眉縣,

解放後石鼓重新運回北京,

陳列於故宮博物院的壽寧宮。

石鼓文原文應有七百餘字,

而現如今僅存二百七十二字。

最古——天一閣藏「北宋拓本」

《石鼓文》主要以拓片行世,

在唐代已有拓本,惜未傳。

其後則以四明範欽天一閣所藏

趙松雪家之北宋拓本最古

該拓本為剪裱本,存字四百六十二字。

清乾隆五十二年,海鹽張燕昌曾摹此佳拓,

次年作《石鼓文釋存》,越一年摹於石,

可惜此刻石已毀於道光十九年。

儀徵阮氏重撫天一閣北宋石鼓文本

清嘉慶二年,阮元摹天一閣本,

首篇「吾車鼓」前以隸書題刻

「儀徵阮氏重撫天一閣北宋石鼓文本」,

並在後記中記錄了此事。

摹刻成本後,

放置在杭州府學明倫堂,供人研習。

阮刻石鼓文一經問世,影響巨大,

而「天一閣本」真身不幸毀於咸豐十年的大火中。

最後,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今年正值阮元摹刻天一閣《石鼓文》220周年之際,

天一閣將與相關單位聯合舉辦

石鼓墨影——明清以來《石鼓文》善拓及名家臨作展

時間:2018年1月30日—3月4日

地點:雲在樓

探文物跌宕身世,溯書法傳承源流。

本次展覽主要展出

明清以來各種版本摹刻精良的《石鼓文》善拓

及吳昌碩、翁同龢等名家臨作。

有興趣的朋友還請密切關注老范的後續報道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一閣 的精彩文章:

TAG:天一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