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殺死韓非完全事出有因,而且韓非也死的一點都不冤枉
史記上說的,韓非是秦國丞相李斯害死的,害死他的原因就是李斯自認不如韓非,生怕韓非以後奪了他的位子。
根據這個說法,韓非之死是非常冤枉的,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
戰國策上倒有另一種說法,這回嫉賢妒能的倒不是李斯,而是韓非自己,做法還十分卑劣。
見嬴政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兼并六國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候,這時候韓國局勢危急,為解救國家即將滅亡的命運,韓王派韓國最有才華的韓非出使秦國,希望韓非能勸秦王嬴政放韓國一馬,讓自己再多活兩天。
韓非作為韓國公子,與韓國應該是家國一體的,可他呢,拿著韓國的俸祿, 享受著韓國的待遇,但一到秦國之後,立刻起了別的心思,什麼心思?
覺得韓國不能讓他盡展才華,所以準備投靠秦王嬴政,推廣自己的學說,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一打定主意不要緊,就開始盡心儘力的為秦國謀劃,很快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成為秦國一位非常重要的客卿,重要到秦王嬴政大事小事都喜歡找他商量商量的地步。
韓非受到這樣的恩寵,身為同門的李斯就開始嫉妒他了嗎?假設李斯即便特別嫉妒,也沒有下手陷害韓非的機會,因為不久之後,韓非就自己把自己害死了。
這一年,齊、楚、燕、趙四國謀劃聯合攻秦,當時秦國雖然比較強大,但同時面對四國的進攻,軍事、經濟、人力、物資等方面都有些捉襟見肘,所以秦王嬴政就很擔心。
親自主持廷議,詢問諸位大臣解決問題的方法。
諸位大臣都沒有什麼高見,這時候,一個出身異常低賤,但同樣是秦國客卿,並在歷史上幾乎沒什麼名氣的姚賈就站了出來,很勇敢的對秦王嬴政說:
四國來伐算什麼大事,大王如果信得過微臣的話,臣願出使四國,勸四國罷兵,為秦國消除這樁禍事。
秦王嬴政一看終於有人自告奮勇,心裡當然非常開心,於是任命姚賈為專使,賜黃金、賜車馬,讓他穿著自己的衣服,帶著自己的佩劍出使四國,便宜從事。
姚賈的出使非常成功,不但替秦國解決了這場禍患,而且還同四國君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秦國即將面臨的危險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解決,單從這一點看,姚賈也是個很厲害的人物了。
回國後,秦王嬴政為嘉獎他的功績,當即拜為上卿,並賞兩千戶封邑,給予極為優厚的待遇。
姚賈就這樣一下子發達了,當然他的發達也是冒著風險,拿命換來的,秦國對待人才一向就這麼大度。
姚賈憑本事掙來相應的地位,老秦人沒什麼意見,反而是外國來的客卿韓非看不下去了,看不下去怎麼辦?
嬴政
紅眼病發作,到秦王嬴政面前告姚賈的黑狀。
韓非是怎麼說的,簡單點說,主要有兩條:
一:姚賈用秦國的財寶同四國君主建立深厚的友誼,分明是對秦王不忠,處心積慮的為自己考慮;
二:姚賈出身微賤,魏國一個守門人的兒子,而且還做過賊,雖然在趙國做過官,最後卻被趙王驅逐。
總結下來,姚賈這人沒什麼優點,地位低賤的跟奴隸一樣,而且歷史上也有污點,秦國重用這樣的人,傳出去是一定會被別人笑話的。
大概韓非自己是公子,所以很有一點優越感,看不起天下寒門出身的讀書人,而且還將姚賈說的十分卑劣 ,一無是處。
秦王嬴政一聽,心裡就泛起嘀咕,難道他真有這麼不堪,難道他真的對我秦國不忠嗎,心裡一嘀咕不要緊,立刻將姚賈叫過來問怎麼回事。
姚賈也很委屈啊,馬上為自己辯解了,針對韓非的黑狀,他也主要說了兩條:
一:我利用秦國的財寶賄賂四國君主,同他們建立深厚的友誼不假,但大王也不想想,他們是大王,我只是個外臣,他們討好我真的是因為我有什麼德行嗎,不是,完全是看在秦國的面上,我不過是禿子跟著月亮走,沾了點大王的光罷了,假如我失去背後倚仗的秦國,四國君主還會拿我當回事嗎,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二:我出身微賤,這是事實,難道人的出身可以選擇嗎,難道窮人家就不能有特別出息的人才嗎,更何況,管仲是個囚犯,百里奚是個奴才,齊桓公、秦穆公卻沒有嫌棄他們的出身,給予充分的信任,以後才能稱霸天下。
所以英明的君主不會聽信別人的讒言,不會計較臣子的出身,不會在意臣子曾經的過失,用與不用,只考慮他對國家有沒有幫助而已。
姚賈說的很有道理,秦王嬴政聽得恍然大悟,因為韓非的幾句讒言而差點喪失姚賈這樣的大才,這個韓非,原來還是個暗藏禍胎的小人。
這樣的小人還能用嗎,肯定不行;放了,自來人才不能為我所用,便要為我所殺。
於是,秦王嬴政因此勃然大怒。
乃可復使姚賈而誅韓非
對姚賈信任如故,依舊任命他主掌外交事宜,對韓非,則下令處死。
韓非就這樣被秦王嬴政處死了,他死的冤枉嗎,依我看,完全是罪有應得,一點兒都不冤枉啊。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等


TAG:草根也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