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即心即佛,回頭是岸

即心即佛,回頭是岸

即心即佛,回頭是岸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離此心外,更無別佛。無量法門,只為悟心,離此一事,更無別旨。唯大丈夫,方能如是而信,如是而行,如是而證,余者皆信不及,行不達,證不得。諸佛祖師,古聖先賢,何曾向外求索?他們只是覺悟了自心的人。一大藏教,只為指示此心,只為證悟此心。

臨濟祖師問答云:

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未審此意如何?乞師指示。

師(臨濟)云:大通者,是自己。於處處達其萬法無性無相,名為大通。智勝者,於一切處不疑,不得一法,名為智勝。佛者,心清凈光明,透徹法界,得名為佛。十劫坐道場者,十波羅蜜是。佛法不現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滅,云何更有現前?不得成佛道者,佛不應更作佛。[1]

黃檗祖師說:

只為不識本心,謾作見解,才作佛見,便被佛障,作眾生見,被眾生障,作凡作聖,作凈作穢等見,盡成其障,障汝心故,總成輪轉。[2]

六祖大師云: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3]

三善道的眾生,以善業為主,受善業之報,受善業之縛,不得解脫。三惡道的眾生,以惡業為主,受惡業之報,受惡業之縛,不得解脫。迷人不得無作,不作此業,便作彼業。

善業雖善,若著其善,亦屬不凈。學人不可落腳在善相上,不可落腳在佛相上,不可落腳在法相上,不可落腳在僧相上,不可著一切相。若著一切相,則成一切污染。

心是萬法的妙體,相乃自心的相貌。面貌有多端,歸源唯一人。這一人,便是諸人了了常明的無相真心,即是諸人的本佛,亦名諸人的本真。

佛乃清凈大海眾菩薩之體,亦曰眾子之母。清凈大海眾菩薩乃佛之妙用,亦名一母眾子。母喻體,子喻用。攝用歸體,念念歸宗,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或曰現前當來,必定見性。凈土宗所說的「花開見佛」,就是禪宗所說「明心見性」,名雖有異,實際不二。

此心此佛,人人本具,個個現成,不假外求,故佛教雲「回頭是岸」。回光一見,一見見得,即到彼岸,亦名往生凈土。彼岸不在別處,只在諸人當下,只是諸人的遍含萬相而又一塵不染的妙明真心。若人識得此心,則塵塵剎剎,無非凈土。德山禪師云:

於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心於事,無事於心,則虛而靈,寂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聖名凡號,儘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無益。[4]

人人有一頭,不可向外更求頭。人人有一佛,不可向外更求佛。人人有一心,不可向外更求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二名,異名同實。

達摩大師云: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5]

布袋和尚云: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6]

蓮池大師云:

只平常念去,但念不忘,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凈土,不離此處,阿彌陀佛,不越自心。[7]

千經萬論,若顯若密,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除此心外,更無所詮。[8]

登達彼岸之人,或曰悟了自心的人,須於彼岸上養道,須於心體上養道,直至最後,此岸消融,彼岸無存,渾然一體,是真彼岸也。

佛祖相傳,實無一法與人,只是令人發明本心。達摩祖師云: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他無情物攝,無自由分。[9]

六祖大師云:

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10]

黃檗祖師云:

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11]

自古佛祖,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只是這一心。此心即是佛,佛即是此心,不可心外更覓佛。不悟此心,向外覓佛,不是佛法,而是外道。

自古佛祖,佛佛傳授,實無一法與人,只教人執定金剛王寶劍,斬斷一切所知、所見、所聞、所覺、所悟,只剩下這個赤裸裸、光皎皎、一塵不染、一絲不掛的,便大事了畢。

有志於弘揚聖賢文化的人,有志於人類文明的人,應當發起大願,盡此一生徹底拼搏,誓願證得自性實相,誓願度盡自性眾生,自利利他,普利群生。所謂度眾生,亦非離心之外,別有眾生可度,而是度盡自性眾生。所謂自性眾生,就是自己的習氣毛病。自性眾生,亦非實有,故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12]永明延壽大師云:「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意雲若因若果,皆從緣生。如夢幻故,是以若實若幻,皆是一心。以實是心之性,幻是心之相,以因了相虛。見自心性時,是得道之處,故云道場。」[13]

諸佛祖師,古聖先賢,說東說西,種種方便,只為學人,證悟自心。心者,無相真心,亦名清凈法身。以明鏡而喻之,圓明寶鏡,隨緣現相,青來現青,黃來現黃。然而,圓明寶鏡,卻非青黃。今借佛典公案而說明之。

世尊一日,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

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

世尊復藏珠入袖,卻抬手曰:「此珠作何色?」

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

世尊嘆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各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14]

迷人不識鏡體,妄取鏡中幻相,捕風捉影,徒勞無益。永嘉大師云:「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里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凈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里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15]鏡中萬相,或青或黃,然而,圓明寶鏡,卻非青黃。若言明鏡是青,那麼,青去黃來,豈不無了明鏡?若是無了明鏡,豈能更現黃相?若言明鏡是黃,那麼,黃去青來,豈不無了明鏡?若是無了明鏡,豈能更現青相?萬相空去來,明鏡依舊在。迷人見青,認青為心。迷人見黃,認黃是心,今日流行的「心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也。此心現青現黃,此心卻非青非黃,此心是個無形的妙體,古德稱為無形的大道,佛家稱為無形無相的法身,或曰法身無相。

相不現相,唯心現相。青不現黃,黃不現青,一切萬相,皆不現相,唯有此心,是現天、現地、現青現黃的主人公。此心即是佛,佛即是此心,道家名之曰道,亦名穀神,儒家稱之為仁,亦名良知心體。

諸人的無相真心,以及心中的生生不息的萬相,便是諸人的大千世界。若人不識無相真心,妄取心中幻相,則大千世界,則成娑婆。娑婆苦海,六道輪迴,其罪魁禍首,則是捕風捉影的貪心。有了這個捕風捉影的貪心,便有了得意忘形、失意忘形的嗔心。有了這個得意忘形、失意忘形的嗔心,便有了認假當真、無繩自縛的痴心。

若欲覺悟自心,回歸自性,當須熄滅貪嗔痴,去掉自心的污染。覺悟了自心,回歸了自性,便獲得了本然的解脫,便回歸了太平的天下。這是自性的本然境界,這是自心的本然境界。佛教所說的凈土世界,其實,就是這個清凈污染的自心境界。




[1]《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冊,第502頁上中。

[2]《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大正藏》第48冊,第384頁下。

[3]《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348頁下。

[4]《景德傳燈錄》卷十五,《大正藏》第51冊,第317頁下。

[5]《少室六門》。《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六九頁下。

[6]《景德傳燈錄》卷第二十七。《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四三四頁中。

[7]《禪關策進》。《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一一〇四頁下。

[8]《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藏》第三十六冊,第三一八頁下。

[9]《達磨大師血脈論》,《卍續藏》第63冊,第2頁中。

[10]《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354頁中。

[11]《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大正藏》第48冊,第380頁上。

[1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藏》8冊,第749頁上。

[13]《宗鏡錄》卷二十七。《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五六九頁中。

[14]《五燈會元》卷一,《卍續藏》第80冊,第29頁中。

[15]《永嘉大師證道歌》。《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九五頁下。
即心即佛,回頭是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百千法門,同歸凈土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