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柏林記憶》:比《至暗時刻》《敦刻爾克》更加真實動人,一部迄今為止最傑出的戰時日記

《柏林記憶》:比《至暗時刻》《敦刻爾克》更加真實動人,一部迄今為止最傑出的戰時日記

撰文 | 靜宜

編輯 | 不二齋

1940年6月4日,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丘吉爾在下議院通報這一喜訊,同時發表了他在「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演講:「我們將戰鬥到底」(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宣布將在海洋上戰鬥,在空中戰鬥,在海灘上戰鬥,在田野和山區戰鬥,決不投降,決不屈服。

同為「二戰」的受害方和盟友,我們很容易共情於《敦刻爾克》中英法聯軍大撤退時的壯烈,或是《至暗時刻》中丘吉爾力挽狂瀾的鋼鐵意志。今天回過頭來再看,這場讓所有國家都損失慘重的戰爭全景圖上,似乎缺少了重要一塊。

大戰初期,交戰的英德雙方都沒有以對方城市的住宅區為目標。1940年8月,「不列顛空戰」爆發時,雙方也只是在反覆爭奪制空權。8月24日晚,德國空軍對倫敦投擲了幾枚炸彈,隔夜,英國皇家空軍即派出80架轟炸機報復柏林。

此後,轟炸平民區的顧慮及禁忌全面解除。

8月25日,星期日

今晚又有空襲警報。塔蒂阿娜出去了,我本來待在床上,後來炮聲實在太響,有時整個房間都被照亮了,最後只好下地窖,也強迫父親跟我一起下去。

——《柏林記憶》

這段日記的主人是俄國女爵瑪麗(「蜜絲」)·瓦西里奇科夫,她描述的正是1940年8月英軍大規模空襲之下,德國本土平民住宅區的真實情況。

戰爭之初的蜜絲

蜜絲是俄國最古老貴族的後裔。1919年,兩歲的蜜絲隨父母離開俄國,成了「無國籍」人士。「二戰」爆發時,蜜絲和二姐來到德國,從此未能離開,一直待到戰爭結束。蜜絲有記日記的習慣。她最大程度上客觀地記錄了人們在非常時期的普遍命運,為這幅「二戰」全景圖補上了重要一塊。

跟著她的經歷,遙遠而不可思議的戰時生活慢慢變成了日常。

1940年

戰爭爆發,抵達柏林

1940年1月,蜜絲和姐姐前往柏林求職。戰時德國急需語言人才,精通多國語言的蜜絲得以先後供職於德國廣播電台和外交部情報司。

開戰後的第一個冬天,戰事還沒那麼激烈,生活仍最大程度地照常運轉。兩姐妹在工作之餘,常常和同伴們去夜總會聽現場演奏,參加一些外國駐德大使館舉辦的舞會、雞尾酒會,以及普魯士王公們的家庭宴會。

像所有二十多歲的女孩一樣,蜜絲在日記中興奮地感嘆智利大使館舉辦的舞會「成功極了,彷彿戰前一般」,整場舞會熱鬧盡興。

普魯士王子布爾夏德、蜜絲和阿加·馮·菲爾斯滕貝格

1月6日,星期六

在場的年輕男士多半來自柏林市郊的克拉普尼茲軍官學校。稍晚,智利紅歌星羅西塔·塞拉諾獻唱,對著年僅19歲的小埃迪·弗雷德猛叫「俊美的朋友」,讓他好不受用!我們好久沒跳舞了,一直玩到凌晨5點才回家,一票人全擠進一位名叫卡蒂埃的比利時外交官的車裡,他是維爾切克家族的朋友。

直到1940年3月份,一些同蜜絲往來的上流人士還天真地認為戰爭將在「聖靈降臨節前結束」。然而現實是,公共場所的娛樂活動逐漸被禁止,頻繁的停電,限制供水,最重要的食物供給也越來越緊張,開始實行糧票配給制。

慢慢地,一些匪夷所思的戰時怪現象也出現了:肉店用死驢肉來做炸肉排;因為近海海域布有水雷及大西洋海戰的關係,深海漁船停止作業,魚類極難買到,但龍蝦及生蚝卻多到可以無限供應,被人們當作主食一樣敞開了吃;像樣的啤酒很快就找不到了,但法國的葡萄酒及香檳卻在德國境內泛濫......

在物資短缺的時候,蜜絲也經常挨餓,但她會刻意斷食以存夠足量的糧票,為迎接復活節做一道可口的奶渣糕。

1943年

空襲,還是空襲

從1943年11月18日柏林首次遭到密集攻擊開始,直到1944年3月的大突擊,柏林總共被轟炸了24次,期間每次前來攻擊的機群都多達1000架,投下1000—2000噸的炸彈。

11月23日,星期二

昨晚柏林城中心大部分被炸壞。

我剛收拾完行李,高射炮就開火了,而且立刻變得非常劇烈。父親帶著他的兩個學生出現了,我們都奔到廚房後面、平常躲空襲的那間半地下室里。......這時高射炮的炮聲突然被另外一種聲音淹沒——高爆彈!起先很遠,後來愈傳愈近,到最後彷彿就落在我們頭頂上似的。.....有一剎那,一陣碎玻璃如雨點般落下,地下室三片門的鉸鏈同時斷裂,一齊朝室內飛來。我們把門壓回去,靠在上面,希望能把門固定住。

11月25日,星期五

另一棟被毀的建筑前聚集了一群人,正在圍觀一位年紀大約16歲的年輕女孩。她站在一堆碎磚上,逐一撿起磚頭,仔細擦拭,然後再扔掉。據說她全家都死了,被埋在了廢墟下面,所以她發瘋了。

當柏林的平民在空襲中喪生時,蜜絲的姨媽在倫敦被炸死,姨媽的悼念會結束後,蜜絲讀索洛維約夫,在日記中寫下:「令人絕望」。

大戰正酣,蜜絲一家人常常流離失所。在一次「15級空襲」中,高射炮的攻擊一波接一波,整棟房子都在顫動。當蜜絲因為劇烈的爆炸聲驚嚇得跳起來時,蜜絲的父親則從頭到尾坐在一把藤製安樂椅上,面不改色地對她說:「坐好!萬一天花板坍了,距離你才會遠些……」

蜜絲的朋友亞當說她「彷彿具有傳奇動物的特質,永遠讓人猜不透......自由地高高翱翔在所有人和事物之上」。蜜絲身上的這種氣質,也許就是從父輩那裡繼承的,一種超然物外、坦然面對不可知命運的雲淡風輕。

有時空襲警報聲會持續一整夜,蜜絲伴著警報聲躺在床上看書,不知不覺就睡了過去;和姐姐一起去做頭髮,蜜絲調侃說為自己「剪了一個比較簡單的髮型,比較適合空襲」。後來,盟軍對德國本土的轟炸越來越密集,在四周炸彈紛落的情況下,蜜絲竟還能在一片漆黑中堅持練習手風琴。當然,也許正是練琴的時刻,她才能將自己短暫抽離於戰爭的當下。

1944年

朋友,再見

不管處境有多險惡,現實有多殘酷,蜜絲在日記中提到和自己有關的事情時,語氣總是淡然平靜的。她少見的一次感情宣洩,是在聽到摯友,德國空軍少校海因里希·維特根斯坦陣亡的消息時。

1月25日,星期二

今晚和舒倫堡伯爵一起晚餐,吃到一半,他漫不經心地宣布說海因里希·維特根斯坦已經陣亡了。我整個人僵住......

幾天前我還在柏林的時候,海因里希才打電話到辦公室來;他剛去希特勒的司令部,然後補充說他很驚訝,因為在晉見之前,居然沒人來取走他的手槍(現在這項預防措施已變成常規),所以他本來有機會當場「把他幹掉」!他愈說愈起勁,開始計划下一次再碰上和希特勒握手的機會,將引爆炸彈和元首同歸於盡的可能性。

可憐的男孩,那時他一定沒想到自己只有幾天日子可活!他看起來如此羸弱,總是讓我替他擔心。

他常提到被迫殺人令他感到痛苦不堪,因此只要情況許可,總是設法射中敵機某個部位,讓對方組員有機會彈出機艙逃命。

蜜絲憐憫海因里希。他痛恨戰爭、痛恨希特勒,但身為一名軍人,他又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在成為德國戰績最輝煌的夜間戰鬥機飛行員後,海因里希不斷出任務。每次見面,蜜絲都為他的精神不濟而擔心。好長一段時間,蜜絲都不願相信他已經永遠離開的事實。

和海因里希一樣,蜜絲眼中的不少「好德國人」都生活在巨大的痛苦和矛盾中。蜜絲在情報司的同事中,有不少人正是後來參與策划了著名的刺殺希特勒行動——「七月密謀」的成員。

刺殺實施後,蜜絲和朋友們一開始得到的是令人振奮的消息:上校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伯爵近身引爆了一顆炸彈,「元首」被炸死了。她們還為此興奮地在屋裡跳起舞來。後來才知道這原來是一個圈套,希特勒拋出假死的消息作為誘餌,包括施陶芬貝格伯爵在內,不少核心成員陸續被捕,最終被凌虐致死。

蜜絲外交部情報司的同事們(從左至右):布特納、姓名不詳、亞歷山大(「亞歷克斯」)·韋特、里克特(外號「法官」)、亞當·馮·特羅特、喬賽亞斯·馮·蘭曹

蜜絲在追捕最兇殘的時候沒有置身事外,反而想盡辦法打探消息,找關係營救入獄的同事和朋友們。「只要能夠救出亞當和戈特弗里德,我什麼都願意做——還有舒倫堡伯爵。」她的日記從各個角度詳細地記錄了核心成員們的命運。

此時的蜜絲,遠比處於事件中心的人理智和冷靜,她早早就意識到,盟軍無意協助納粹政府的反叛者們。事件發生之前,她就警告朋友亞當「他們只想摧毀德國,不管是什麼樣的德國」。

事件之後,蜜絲預料中的情況發生了,盟軍廣播電台製作了一期宣揚刺殺行動的節目,導致許多本來可能倖存的人遭到殺身之禍。這批德國精英希望可以和盟軍達成協議,建立某種戰時過渡政府的希望完全破滅。

「當然,這是盟軍犯的大錯,或許我們都得為這個錯誤付出慘痛的代價。」

9月5日,星期二

現在我也應該離開柏林了。過去幾周來,我們一直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雖然痛苦不堪,但我早已習慣活在廢墟里,日夜嗅聞瀰漫在空氣中的煤氣味,混合著瓦礫堆、銹鐵,甚至加上腐爛屍臭的味道,想到柯尼希斯瓦特翠綠的田野、寧靜的夜晚和清新的空氣,竟令我感到害怕。

往事歷歷,我的柏林生活似乎就將結束。

大戰的結局越來越清晰,「七月密謀」後不久,身心受創的蜜絲離開柏林,加入了德國紅十字會。1945年1月,蜜絲來到維也納,在繼續遭受空襲下的戰時醫院中擔任護士,在奧地利度過了大戰結束前的最後歲月。

戰爭結束時的蜜絲

擁有複雜身份的蜜絲,被無法抗拒的時代洪流裹挾至人類命運的中心。

戰爭初期,她還只是個流連於舞會、愛社交的小姑娘,到後來,在炮火催生的荒城廢墟之間,她也能鎮定地穿梭。

[俄] 瑪麗·瓦西里奇科夫 著

唐嘉慧 譯

「一言以蔽之,這是迄今為止最傑出的戰時日記。這本書既平實又深刻,它透過一位年輕漂亮的貴族小姐的眼睛,勾畫了舊歐洲的滅亡。而這位貴族小姐自己的世界,也隨著她所經歷的事件慢慢覆滅。」

——約翰·勒卡雷

透過蜜絲的日記,戰爭不再只是大片兒里的慘烈場景和刻意營造的緊張氣氛,而是被還原到了最真實、最原始的狀態,一天又一天,布滿了歷史的細節。蜜絲的超然,讓我們看到了戰爭這塊幕布之前上演的日常生活,其中有貴族,也有平民,聽得到炮火聲,也聽得到交響樂團的奏樂聲和唱詩班的歌聲。

假如也被拋入非常時期,我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維持人之為人的尊嚴和內心平衡,看了蜜絲的戰時日記,各位也許能收穫自己的答案。

瑪麗(「蜜絲」)?瓦西里奇科夫(1917—1978)

生於俄國聖彼得堡,白俄貴族。1919年隨父母離開俄國,成長於德國、法國和立陶宛。1940年前往柏林求職,先在德國廣播電台工作,後轉至外交部情報司上班,在那裡與一群後來積极參与「七月密謀」的反納粹核心人士共事。

「二戰」流亡德國期間,蜜絲堅持撰寫日記,逐日甚至逐時地記錄戰時生活。其中對暗殺希特勒行動的失敗及其後的恐怖統治的詳細記錄,成為至今對該事件的唯一一份目擊記錄。蜜絲在戰後定居法國,1978年病逝於倫敦。

點擊此處,可進入《柏林記憶》豆瓣頁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景 的精彩文章:

芥川獎什麼的,簡直就是無底深淵啊……

TAG:文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