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五》,八旗貴族的落敗之殤,比現在的那英佟大為慘多了!

《那五》,八旗貴族的落敗之殤,比現在的那英佟大為慘多了!

《那五》,八旗貴族的落敗之殤,比現在的那英佟大為慘多了

鄧友梅的小說《那五》,榮獲了優秀中篇小說獎,又被搬上影視屏幕。究其原因,除了題材的獨特新穎,故事的曲折生動,人物的形象鮮明等外,還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語言極富特色。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老北京的民間語言之豐富,之內涵,成為這部小說的文化底蘊;

那五 是生活在新舊生活交替時期的一個人物,他的祖父是一個清朝貴族,但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被推翻,那五很快敗光了家產,成為了街頭一個地道的小混混。他生性貪婪,不安分守己,因此沒有修成正果反而吃了許多大虧。

因為是貴族子弟,他在舊中國這已經可以算是比較有文化的人了,但他並不利用他的文化,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成家立業。反而去瞎混,最終一無是處。並不是沒有人教導他,而是他自己不是東西,早已習慣了那種無趣的生活了。

讀完這篇文章,不禁感嘆舊中國人們最缺乏的東西是知識,街頭上隨處可見招搖拐騙的小混混,辛亥革命的確使人們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但它並沒有改變舊中國的這種封建理念。人們只要得到了錢,就會忘乎一切,感情、道德都被丟在了一邊,這正是舊中國落後的原因之一。

對於八旗後代,有許許多多的故事,這樣一個養尊處優的群體,是如何成為那五這樣的人呢?

有一個笑話,說的是幾個八旗軍官的孩子在「拼爹」。一個孩子說:「我爸有隻白雀,叫得可響、可脆了!」一個孩子說:「我爸會唱戲,他登台唱戲,下面叫的綵排山倒海!」第三個孩子對第一個孩子說:「你家養白雀的鳥籠子,是我爸扎的。」又對第二個孩子說:「你爸登台那回,是我爸帶人去捧的場兒。」三個孩子問第四個孩子:「你爸會幹嘛?」第四個孩子高聲說:「我爸會騎馬!」前三個孩子一齊豎起大拇指說:「你爸最牛!」

騎射起家的八旗,居然連會騎馬都成為偶像,可見八旗末代的腐朽。

不干事,旗人們都幹嘛去了?人家忙著呢!泡茶館,養寵物,玩票,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扎風箏,漢人吃喝玩樂、休閒遊戲的事情都學會了,還自創了許多娛樂形式--對中國民間文化來說,旗人立下大功。圍繞駐地,旗人聚居,形成「旗城」,自成體系,有別於其他城區。

慢慢的,不少旗人還是變窮了。一方面是家族繁衍,人口越來越多。但是這個體制能夠提供的鐵飯碗是有限的,不能吸納快速增長的旗人人口,註定有很多人補不了缺、當不了差,「閑散」下來。更主要的是旗人只會享受,不會理財。發的「月錢」和其他收入,如果好好計劃,完全可以保證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卻經不住天天吃喝玩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旗人一旦養尊處優慣了,花銷越來越大,又不事生產,自然入不敷出,開支窘迫了。旗人們仗著特權身份,到處賒賬,竟然變成一項時尚。明明口袋裡有錢,也要賒賬;明明揭不開鍋了,還是下館子逛戲院,似乎唯此才能彰顯身份。

民國以後,八旗子弟徹底糧餉斷絕,一下子陷入了困頓。當年北京《益世報》刊載:「近年絕了旗人月餉,斷了他們衣食之源,沒有門路就業者,或身體病殘者,靠典賣衣物度日,而家中無物典賣者,便到粥廠領粥充饑,軍閥混戰粥廠停止放粥後,靠領粥糊口的滿人陷入生活絕境,出於萬般無奈,有的淪為娼妓……」

清朝的締造者們也許沒有想到,恩養制度把曾經驍勇的八旗子弟變成了一群不仕不農不商不賈、非農非兵非工之徒。當清王朝覆滅後,八旗子弟們也跌入到社會的最底層。

時過境遷,現在社會上好像又出現了所謂的八旗後裔,彷彿擁有了貴族血統,可以高高在上了,奉勸這些人還是看看這部小說,畢竟,大清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大院春秋》:大院里有兩棵樹,一棵是泡桐,另一棵,是洋槐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