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去世後,遼國皇帝為什麼會痛哭流涕?
宋仁宗趙禎,是宋太宗之孫,宋真宗之子,1022年繼位,1063年去世,在位42年。
關於宋仁宗去世後,遼國皇帝哭了,史籍中有多處記載,如邵伯溫《邵氏聞見後錄》載:「仁宗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邵伯溫的記載里,遼國皇帝不僅放聲痛哭,並且將宋仁宗賜給他的御衣葬為衣冠冢,每年祭奠,如同對待自己的祖先。
另有陳師道《後山叢談》也載:「仁宗在位四十年,邊奏不入御閣。每大事,賜宴二府,合議以聞。仁宗崩,計於契丹,所過聚哭。既訃,其主號慟,執使者手曰:『四十二年不識兵矣!』葬而來祭,以黃白羅為錢,他亦稱是。仁宗崩,天下喪之如親,余時為童,與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師小兒會闕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數百人,有司不能禁。將葬,無老幼男女,哭哀以過喪。」
陳師道關於宋仁宗死後,遼國皇帝痛哭的記載,與上條大同小異。不過,陳師道此條還特別記載了宋仁宗死後,宋朝老百姓的表現,「仁宗崩,天下喪之如親」,「將葬,無老幼男女,哭哀以過喪。」宋仁宗死後,老百姓如喪考妣,無論男女老少,皆痛哭流涕。
我們無須過於深究邵、陳二人關於宋仁宗死後遼國皇帝痛哭的記載是否誇張,單從宋朝老百姓和官員的表現來看,宋仁宗之死,確實舉國哀悼,這說明,宋仁宗深得人心。那麼,宋仁宗在民間的口碑為什麼會這麼好呢?這是因為,他是一個非常仁慈的皇帝,仁慈到官員深有感觸,文人多有記載,老百姓口口相傳,連遼國皇帝都感恩戴德。這裡舉幾個小例子,看看宋仁宗到底仁慈到什麼程度。
有一次,宋仁宗在御花園散步,侍者發現他散步時不斷回頭張望,又不說要什麼。回到宮裡,他急切地對宮女說:「好渴,快幫我端水來喝。」宮女奇怪,問:「陛下為何不在外面取水喝呢?」宋仁宗說:「我回頭找了多次,沒見掌茶水的侍吏,又不便問,因為一問,侍吏必受責罰,故忍渴而歸。」對待下人,宋仁宗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難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帶來的罪責。
還有一天早起後,他對侍吏說:「昨夜閱奏章很晚,感覺很餓,特想吃燒羊。」侍吏問:「何不安排人做來?」他說:「你不知道?每次聽到宮裡有什麼需要,坊間便以為定規,紛紛爭相製作。我擔心要了燒羊後,百姓會夜夜宰羊,我怎能開無窮殺戮呢?」他連對待動物都很仁慈,可見,的確稱得上天下第一仁君。怪不得他死後,遼國皇帝哭了。
(參考資料:《宋史》)


TAG:帝國的臉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