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寫給我的孩子們的故事 莊子故事系列之五:朝三暮四

寫給我的孩子們的故事 莊子故事系列之五:朝三暮四

莊子故事系列之五: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現在是用來表示常常變卦,反覆無常。這個成語來源於《莊子。齊物論》這一章里,本來的意思是說:世界萬物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是人因為認識不到這個道理,無端生出不同的情緒來。故事說:

養猴的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分給你們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們聽了都非常憤怒。養猴人便改口說:「那麼就早上給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們便全都高興起來了。

請看:橡子的分量在實質上並沒有區別,而猴子卻因為認識不到而有喜樂的不同。莊子認為人類的情緒變化也是一樣,人因為自身認識的局限,不能明白世界萬物在本質上的同一性,所以才生出喜怒哀樂反覆無常的心。

那麼,是什麼蒙蔽了人的眼睛,使人看不見世界萬物從根本上來說是同一的這個大道呢?首先,莊子認為,大道容易被人們小小的成功所隱蔽,而有價值的言論往往被浮華的辭藻所掩蓋。所以儒家和墨家執著於是非之辯,老是想要去否定對方所肯定的東西,還有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其實事物的對立面是互相併存而且相互依賴的。新的東西的產生意味著舊的東西的死亡,舊的東西死亡的同時是新的東西的產生。肯定了事物的一方面意味著否定了事物的另一方面,反之亦然。是與非相互纏繞,沒有盡頭,所以聖人不以主觀意識形態的是非觀去評判事物,而是用清靜無為的透明心態去看事物的本來面目。

莊子的春秋戰國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爭嬌鬥豔,盛況空前。除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辯,莊子認為以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學派那種把個別和一般對立,將各種感覺割裂開來去認識事物的詭辯也是認識事物真相的障礙。名家學派最有名的兩個命題是「白馬非馬」 和「離堅白」 論。

「白馬非馬」 的論證過程是這樣的:公孫龍說:可以說,白馬不是馬。為什麼呢?因為馬是形容形狀的,白是形容顏色的。形容顏色的東西跟形容形狀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說白馬不是馬。我們說「馬」 的時候,實際上包括了所有顏色的馬,而說「白馬」 的時候,就把白色之外的黃馬呀、黑馬呀等其他的馬都排除在外了,所以說,白馬不是馬。

關於「離堅白」 論,公孫龍是這麼說的:一塊石頭的堅硬度和它的白色是不能同時被認識的,因為人是用手去摸石頭感覺到它的堅硬度,用眼睛去看見它的白色。用手是摸不到白色,用眼是看不到堅硬的,一塊石頭的堅與白,我們看得見白,看不見堅,摸得到堅,摸不到白,所以堅與白是相離的。

莊子非常反感這種巧詞詭辯的論證法。他說:各種迷亂人心的巧辯,都是明智的人鄙視拋棄的。用一個名稱來說明這個名稱不等於那個事物,不如用事物來說明這個事物不是那個事物;用白馬來說明什麼不是馬,不如用根本不是馬的東西說明什麼不是馬。因為萬物的本質是一樣的,各種各樣的馬實質上都是同一的馬。

他用另一個故事說:昭文很會彈琴,師曠很精音律,惠施靠著梧桐高談闊論舉世聞名。這三個人的才智是沒得彈的了,所以他們都享有盛譽,他們光輝的事迹甚至被記載成冊了。因為他們偏愛自己擅長的東西,所以老想把那些技藝傳給他人。但是惠施最終陷入「堅白論」 的迷昧里,昭文的兒子子承父業終身也沒有什麼成就。這是因為他們把無法說明的東西強加於人的結果。

所以在莊子看來,一件事情為什麼會行得通?是因為事情本身本來就有行得通的一面;為什麼會行不通?是因為事情本身本來就是行不通的。我們為什麼能認識到事物呢?是因為我們本身有認識的能力;為什麼認識不到某些東西呢?是因為我們本身沒有這方面的認識能力。比如說世界萬物,無論是細小的草根還是高大的棟樑,醜陋的癩頭還是美麗的西施,還有各種奇特怪異的事物,從道的觀點來看都是相通的。但是只有通達的人才會認識到世界萬物是渾然一體的道理。天地是與我共生的,萬物是與我成一體的,既然這樣,我的議論和看法又有什麼重要呢?

因此,作為世界本質的「道」 本來並沒有什麼區分,各種各樣的言辭本來也沒有什麼定論,是因為每個人都各執己見才出現了是非的辨別和界限。所以聖人對於宇宙之外的事只是記載下來而不加議論;對於宇宙之內的事細加研究卻不隨便評論。對於歷史上的明君記載雖然加於評說卻不會爭辯不休。這是因為:有些東西是可以區分的,有些卻不可以;有些是可以辯論的,有些卻不能。凡是爭辯一定會有自己看不見的東西。聖人胸中可以包含一切,而一般的人爭論不休只是為了眩耀自己。

最後,莊子總結說:最高的真理是不需要人去讚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論是不需要言辭的,真正的仁愛是不必老是向人表示仁慈的,最廉潔正直的人是不用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不會通過傷害別人來體現。怎麼樣才能明白那沒有言辭的辯論和不用人稱讚的真理呢?能知道的人就是有了天然而成的府庫。這個府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像潛藏不露的光亮。

道隱於小成,

言隱於榮華。

大道容易被小小的成功所隱蔽,有價值的言論容易被浮華的辭藻所掩蓋。說明認識真理很艱難,需要有清靜無為的透明心態去看待事物的本來面目。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天地是與我共生的,萬物是與我成一體的。這是莊子齊物論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說人是世界萬物的一部分,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所以他接著說:既然我是世界萬物的一部分,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我的是非論說又有什麼關係呢?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最高的真理是不需要人去讚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論是不需要言辭的,真正的仁愛是不必老是向人表示仁慈的,最廉潔正直的人是不用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不會通過傷害別人來體現。需要一再證明的道理不是最高真理,辯論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經常表露不是真的仁慈,廉潔到極其清白反而不真實,到處傷人的人不是真正勇敢的人。這是莊子對當時流行於世的五花八門的巧言詭辯的世風的一種抗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貝葉 的精彩文章:

TAG:貝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