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50年來首次!3個天文奇觀月底同時出現!廣東地區肉眼可見!

150年來首次!3個天文奇觀月底同時出現!廣東地區肉眼可見!

14年前,整個月球都變成了血紅色,讓大家沸騰!本月底,人類又將迎來「同款」血月,但更難得!美國宇航局稱上一次出現這個奇觀已經是153年前了!

本月底(1月31日晚),天空中將會出現一個景色奇異的月亮,它有很多名字,最能代表它特色的名字要數超級藍血月了!這次天文奇觀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以觀測到全程。

圖片來自網路

超級藍血月是2018年第一次月全食,但又和普通的月全食不完全相同,怎麼個不同法咱們細細來說:

普通月全食

普通月全食是當地球運動到太陽和月球之間並在一條中心線上時,來自太陽的光線被地球擋住,月球剛好處於地球的陰暗面(地球本影)。

月全食是各種月食天象中(月食分為分為三大類:半影月食、月偏食和月全食)觀賞性最強的。在進入全食階段後,月球將會呈現出一種奇異的橘紅色。

為什麼會出現橘紅色呢?

大家都知道陽光是七色的,當陽光被地球大氣折射後照在月球表面,穿過地球的大氣層的陽光中藍綠色光被地球大氣層所吸收,只有橘紅色的光穿透大氣。照在月球表面就會只呈現出橘紅色,因此才得到了一個綽號:血月。

本次超級藍血月

本次月全食不單單是月全食,它在月全食的基礎上同時出現了超級月亮和藍月亮這2個天文奇觀!

超級月亮:

超級月亮的形成是月球以橢圓形軌道繞行地球,當月亮滿月發生時剛好也處於近地點,人們看到的滿月也就越大,稱為超級滿月。

這時的滿月比平時的月亮更大更亮!據悉,超級月亮會比平時的月亮大12%至14%,比平時亮25至30%。

GIF

藍月亮:

這個可不是洗衣服那個藍月亮,也不是大家理解的藍色的月亮!這裡的「藍月亮」是指天文曆法中的一種特殊現象。

通常情況下,一個公曆月只會出現一次滿月,所以在天文歷上,當一個公曆月出現兩次滿月時,第二個滿月就被賦予一個充滿神秘浪漫色彩的名字——「 藍月亮(Blue Moon)」

根據曆法計算,兩次滿月在時間上一般相隔29.5天左右,但目前採用的公曆曆法中每個月的時間為大月31天,小月30天,如此以月亮為參照形成的陰曆和國際上通行的陽曆就出現了一個時間差,正是這一時間差,使得一個月出現兩次滿月——「藍月亮」成為了可能。經天文學家的計算,藍月亮現象通常每32周出現一次。

(今年1月1日和31日分別是第一和二次滿月,31日的滿月則被稱為藍月亮)

超級月亮,等14個月可能能等到!藍月亮,32周才能出現一次!這次的月全食厲害在超級月亮+藍月+血月,一起出現!150多年才能有一次的奇觀!是很多人一輩子都不一定有機會看到的天文奇觀!

既然這麼難得的天文奇觀,怎麼觀測呢?

觀測超級藍血月

本次月全食觀測,建議選擇東方視野較為開闊的地方。因為月球升上地平線後不久即開始初虧,月球的地平高度不是很大。對於廣東地區來說,初虧時月球的地平高度大約只有22°。如果要完整地觀測到月全食的過程,東方低空一定不能有遮擋。

當晚,北京時間19時48分初虧,20時52分食既,直至22時08分,全食持續1小時16分。23時11分左右復原。本次月全食全部過程基本都在前半夜,觀測條件較好。

攝影觀測的愛好者可以選用廣角鏡頭拍攝月全食過程的串像(俗稱「葫蘆串」)。拍攝這樣的照片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關鍵是要設計好取景範圍,即月食的全過程都必須在相機的視場內。然後每隔固定的時間拍攝一張,後期合成就可以了。

另外還可以嘗試拍攝地球的本影。建議使用天望遠鏡和赤道儀跟蹤拍攝。從初虧前開始,每隔一定時間拍攝一張月面,直至月球完全走出地球本影復原之後。通過後期的合成,我們就可以看到地球的本影了。

上面這幅照片拍攝於2011年12月10日晚的月全食。中間的紅月亮拍攝於食甚。通過合成疊加後,可以看到半個地球本影的形狀。

同時還可以製作一個月球穿過地球本影的動畫(微速)。這樣就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月球穿越整個地球本影的過程了。

對於本次月全食,由於是發生在冬季。因此當全食的時候,雖然天空變得很暗,暗淡的冬季銀河也還是不容易觀測到,即使是攝影觀測。不過如果身處良好的觀測環境下(例如晴朗、通透、無光害)還是可以嘗試一下冬季銀河與紅月亮的組合。當然一支優秀的廣角鏡頭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本次月全食發生時,月球正運行到巨蟹座。比較靠近M44鬼星團和和疏散星團M67。全幅相機搭配135mm鏡頭或者APS-C畫幅相機搭配85mm鏡頭便可以給它們三個拍合影了。

當然沒有專業設備的小夥伴,

可以觀看我們當天的直播啦!

你想和誰一起看這次天文奇觀?

留言區@TA吧~

編輯:grace

參考來源:星空漫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科普 的精彩文章:

TAG:廣東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