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收藏要抱有敬畏之心

收藏要抱有敬畏之心

1

收藏薪火相傳

收藏財物的習性,絕非人類所獨有,許多動物同樣具備這樣一種本能。

知識共享、在線鑒賞、真品交易、真品大數據,了解更多詳情微信搜索「域鑒」

古希臘一名獵人偶然發現,有隻烏鴉在小河邊淺水灘尋找「小石子」叨回鳥巢。這種往返叨「小石子」的行為,引得獵人分外好奇,待到烏鴉離巢時,他偷偷前去窺探,看見鳥巢中竟有一堆「小石子」。隨意翻翻,其中居然有一枚10多克拉的藍寶石!他注意到,「小石子」們全都閃閃發亮,有玻璃,有瓷片,有光滑的小石子,獵人恍然大悟,原來烏鴉喜歡搜集閃閃發亮的小東西。深秋時節,松鼠常常會在林中空地刨幾個小坑,將釆集到的松子分別掩埋好,待到饑荒時取出來食用。人類的個體始發性收藏同樣是本能的反映,譬如讀完好友的來信順手夾進書本,譬如將已故父親用過的老花鏡用牛皮紙袋裝好放進抽櫃。我收藏的兩紙清代同治七年(1868)准考證,便是從一本清代手抄本中發現的,當年一定是權當「書籤」使用,是兩張發黃的小紙片。

清代同治七年(1868)准考證

手抄本相當於今日的小32開,線裝,灰黃古舊。所抄文字皆為繩頭小楷,一絲不苟。夾著紙片書籤的那一頁,抄錄的正是雍正元年(1723)七月十五日「上諭」,也即雍正皇帝回復湖南巡撫李發甲請求在湖南另設「科場」奏摺的批複,允湖南次年,也即1724年春天另設科場。

雍正元年(1723)七月十五日「上諭」

《瀟湘晨報》去年刊發「清廷允准湖南另設科場」一文,薦是看過這本手抄「奏章和上諭」,定會增色不少。抄錄的還有乾隆36年的募捐渡引、咸豐三年湖南巡撫興辦團練的規程、湖南巡撫同治二年為湘軍勸捐軍糧的告示,以及一批重要訴訟文本……今日的歷史文物價值,用錢是不能估量的。又比如,好友贈你一把造形古雅的紫砂壺,出戶入第,相隨多年,偶一不慎摔壞了壺蓋,捨不得扔掉,仍然擱在書柜上……可見,隨意收藏些小物件,古今皆習以為常。

人類和動物們的這種始發性收藏行為是本能的,與天俱來,無須學習。如同羊羔剛剛降臨人世,就知道鑽到母羊肚皮下去吮吸奶頭一樣。

倘若從歷史的角度審視,「收藏」既是行為,亦為財物。戰國末年唯物主義思想家荀子在其《議兵》中說,「處舍收藏,欲周以固」,恐怕是最早提及收藏二字的。 荀子筆下的「收藏」,指的是金銀珠寶等財物。雍正年收藏鑒賞家張溥三著《國朝畫征錄·袁樞傳》,言南北朝時期梁吳郡太守君正之子「袁樞博學好古,精鑒賞,家富收藏」,將收藏歷史文化遺存愛好的檔次,提高到「博、精、富」的高度,至今適用。明末清初畫家王時敏作《煙客題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其中提及明末名臣袁可立之子袁環中「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收藏」仍然指的是物品。宋人蘇軾《和錢安道寄惠建茶》,其中有「收藏愛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鑽權幸」句,其收藏二字,則意指收集保管行為,收藏的是所好之名茶。最早將收藏指向行為的,可能是《禮記·月令》,說「是月也,農有不收藏積聚者,取之不詰」。有道是民以食為天,貯備糧食誠為大事,收而藏之。或許,唐代詩人杜牧是領先將收藏從國計民生中分離出來,讓它成為收集歷史文化遺存約定俗成專業術語的人。他作的《阿房宮賦》,說「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所言便是廣羅博取珍稀寶重而藏之的行為。可見,「收藏」指行為也好,指財物也罷,其歷史淵源悠悠久遠。

現代社會將收藏專業化集市化,「收藏」則必連綴以品字,稱之為收藏品。收藏的歷史文化色彩漸濃漸重了,無論是收藏當代的「收藏」,抑或收藏古代的「收藏」,二者的聚焦點,正視歷史和文化成為必然。收藏當代的「收藏」是一種前瞻性行為,收藏古代的「收藏」,則是對歷史的緬懷。

宣德黃福爐

於是,不經意間,似水流年將人類的隨手收撿拾輟,升級到國家館藏的歷史彙集和博學好古者的高雅情懷。不能不承認,「收藏」和收藏的演進,與歷史文化的演進是同步的。收藏,能將歷史具象在今人眼前推演活化;收藏,亦可以將今日封存到千年以後復甦。

又於是,我們可以說,收藏是一種歷史使命,它的功績是偉大的,它的魅力是無窮的,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原因就在於此。

2

收藏可無師自通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至理名言。張溥三評價袁樞「博學好古,精鑒賞,家富收藏」的那一個「好」字,自然便是興趣和愛好的概而言之了,是愛因斯坦筆下的那位真正的老師。

順理成章,有了興趣才會煥發求知的熱情、才能產生探索的動力,這是決心無師自通者攀登收藏殿堂的雲梯。這架雲梯的登臨第次,就我個人的心得體會,可以分為多讀、多看、多跟、多聽、多記、多寫6個梯級。登臨而上者,正如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所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絕不至於連收藏殿堂的門檻都跨越不過去。

多讀是指多讀書。有心步入收藏行列,敲門磚是什麼?我以為是書,民國年間楊汝珍先生編著的《收藏指南》當之無愧。此書分門別類將所有古玩文物的鑒賞作了簡要的介紹,雖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不著今人的浮艷之筆,沒有故弄玄奧的章回,不像如今某些淺嘗輒止者的所謂鑒賞專著,一不留神,便可以引人入歧途。至少通讀此書一遍,等於讀了「收藏」通則,做到心中有數,有利於確立收藏一業的概念。其他古玩文物收藏鑒賞類書籍,我推薦《中華收藏大辭典》《中國陶瓷》《文物鑒定指南》等,案頭備一冊,受益匪淺。

淺絳彩花鳥壺

至於有的「收藏家」個人籌資「粗製濫造」的出版物,既非準繩,亦非規矩,何談平直方圓?千萬細心鑒別,不讀也罷。但馬未都先生的書籍,盡皆經驗之談,觀點亦高遠,儘管亦有個別人非議,竊以為值得多讀幾遍。

多看是指多看實物。對收藏一業的概念確立了,第二步便需要多看,多去幾次博物館,多去看看有成就的收藏家手中的的「收藏」,感受真實古玩文物的歷史氣韻,比較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牢固古玩文物的「古氣」印象。老在哪裡,舊在何處,要認真體會玩味,切切不可走馬觀花。

羊脂玉瓜瓞綿綿掛件

英武一生紫檀螺鈿錦貝扇

多跟即為自己創造耳濡目染的機會。讀了,看了,自然便要有目的地去逛古玩集市。每每入市,皆選定一人作「導遊」,他怎樣選擇,怎樣議價,怎樣成交,怎樣與同好交流,跟在後面聽,熟悉集市的不成文的規律,引領自己入市。1996年深秋時節,我逛古玩集市時偶然注意到一個現象。我蹲下來看地攤上的東西,覺得有件東西尚可玩味,便舉起來與攤主攀談,故作懵懂,問東問西,笑談價格。往往這個時候,身旁時常出現個30來歲的年輕人,問我此物新舊、優缺點何在,價值幾何。我要買下了,他會笑咪咪央我轉讓。倘若我放棄,他會撿起笑討價格。我同老朋友萬志良說起此事,他笑了,說:「他可能是見老兄有些年歲,又是一付學者派頭,覺得你看上的東西,至少不會一錢不值。」其實那陣子我亦剛剛入門兩年,也在默默地學習,也在物色「導遊」。此後不久,我突然發現此人竟在清水塘古玩街上開了個古玩店,我們自然「相見原是老相識」了!

多聽是指多聽行家說古。古玩店主良莠不齊,有的精通古玩鑒識,因興趣愛好而經營古玩店,他們的店堂古(含舊物)物竟佔80%以上。有的店主則是從縣市或農村來長沙謀生計的,店堂中90%為新工藝品。前者「精鑒賞、富收藏」,開店是圖閑散清心;後者多為白丁,瞎摸瞎撞,為的是養家糊口,二者有雲泥之別。要選定只圖「閑散清心」的一二家常去坐坐,聽聽店主與客人的閑聊,你可以融入交流,就教方家。還記得,當年我常去曹菊先的「菊隱齋」和蔣劍高的「墨香齋」聊天,一坐便是三四個小時。曹老先生1937年進古玩店學徒,雖不能一二三四的說出什麼大道理,但聽他漫談購銷故事,笑談巧遇經歷,看他推介自家商品,一杯清茶,兩三藏友,每次總觸發些小感悟。直至後來有人找我,竟會徑直尋去「菊隱齋」或「墨香齋」。張新生、周徐洲、廖國能等七八家門店,我也間常去聊聊天。他們都是古玩收藏行業中有成績的先行者,有些時候,只要你有心,雖然僅是他們的隻言片語,皆可得著些啟迪。

多記是指勤勉記錄。一邊夯實這些基礎,一邊便可以實踐了。這個實踐,是指逛古玩地攤掏錢買東西,買回來的第一件東西,千萬不可胡亂處置。要研究對還是不對,對在哪裡,錯在哪裡,根據是什麼,在哪本書籍或者雜誌可以尋找到依據,都要不厭其煩地逐一加以記錄。這樣可以規範考究,同時也備日後講解或者作文之需。我本人即從1995年開始記筆記,除2009年喬遷丟失一部分,餘下二十多冊皆保存完好。

古董蜜臘

多寫其實是在多作總結。收藏入門了,便可以動筆寫寫收藏品。有人說,寫作的目的就是宣傳,此說大錯。動筆寫收藏品,其實是進一步考確的步驟。你要鑒賞藏品,務必搜尋材料,判斷真膺,品讀文化,回顧過程,然後作些文筆潤色,便是文章。多寫,則必須多搜集、多考究、多品讀、多回顧,收藏鑒賞水平自然水漲船高。所以說,寫收藏品的目的應當明確,就是寫收藏小結。

我尤其重視寫,從1997年開始,省內外報紙刊發稿件近300篇不計,僅《收藏》《中國收藏》《收藏界》《文物天地》《東方收藏》等大刊,即已刊發收藏鑒賞文稿35萬餘字,編輯著作10餘冊,介紹了許多精美古玩。省內外民間收藏愛好者中之勤奮者,不怕別人笑話,我自認理當名列前茅。

臨汝窯輔首盤口壺

後來我得知,省內外都有收藏愛好者收集我的文章作剪報,總結了經驗,鍛煉了自己,又惠及他人,何樂而不為?

3收藏必抱敬畏之心

「讀、看、跟、聽、記、寫」,無非是一年半載,便可以自詡進了收藏大殿的朱漆大門。收藏入門不難,外來的和尚經難念,要修鍊到收藏鑒賞能力精深,具備一雙火眼金睛,沒有十年二十年「面壁」般的毅力和精神,談何容易。

最要緊的是,傳世古董文物歷經土改、清匪反霸、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工商業改造、十年動亂等運動,業已損毀八九,並非俯拾皆是了。真古董隱沒在假古玩一望無涯的沙灘上,若非真才實學的收藏家,如何有沙裡淘金的本事?頻頻給地攤商販和古玩店交些學費的,正是那些徘徊在收藏大殿門檻前的收藏愛好者們。最可悲的還是,100個大量交納學費的收藏者,常常只有三五個敢於承認。我1975年亂買的仿製宣德出戟青花罐,便至今放在博古架上。知恥而後勇,往往就是後來的成功者。

前幾天小恙初瘉,受邀與楊宗干副會長、陳慰民教授和洪波先生等,一道去某市鑒賞一「知名收藏家」的藏品。此君有私營企業,家資不薄。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介紹其藏品時十分自信。展開趙孟頫長巻《浴馬圖》時,他指點著畫卷說「趙孟頫善用這種線條,馬畫得好極了,印鑒我都對照過,一絲不差」。而在我眼中,此畫粗劣不堪入目,不能與趙公作品相提並論。他捧出齊白石《草蟲》冊頁,說「小蟲跟活的一樣,只有齊白石畫得出來」,我卻認為「獃滯無生氣,臨摹功夫都很糟糕」。此君收藏,以書畫、青銅器、瓷器為重頭,引導我們參觀的主要是書畫。除趙孟頫、齊白石之外,尚有林風鳴、鄭板橋、王雪濤、蔣廷錫、郎士寧、張大千、黃賓虹等等大師的作品,他一一領著我們面壁欣賞。爾後便一邊搬出青銅器、瓷器讓我們過目,一邊自信地說:「真正的珍寶在民間,有的連國家博物館都找不出。」儘管楊會長兩次強調「陳教授、廖老師是湖南兩位知名度很高的鑒賞家」,此君說一句「我已收藏30年」之後,一句「請兩位老師看看」的客套話都沒有。其洋洋自得之情溢於言表,視歷史文化如三杯紅酒,毫無敬畏之心。我們自然也就不便多說些什麼,只笑只點頭,氣氛倒是十分輕鬆和諧。

恰恰此後一星期,一位頗有些知名度的收藏界人士來找我,請我幫他審看一篇文稿,說是要投給《收藏》雜誌。打字稿上赫然寫了「請廖老師修改」,似乎比相貌堂堂者客氣多了。只是,讀一遍,便不知如何「修改」為好了。他寫的是一件玉雕雞心佩,說是西漢早期之物,但文中所指框邊「遊絲毛線」,既不「游」亦不「毛」;說是「一面坡」手法,則為壓地隱起的圖案;說是龍鳳呈祥圖案,將明清時期民俗文化圖案前挪了兩千年,鳳馬牛不相及……玉質泛黃,一目了然的韓玉,他卻指定為和田子料。我真不知要如何的開口,思忖良久,終於說了:「我們寫一件古玩,搞明白它的年代定位,下面的文章就好做了……」話尚未打住他便接上了,說:「就是就是,我就是這樣子做的。」於是我呑回去要說的話,四顧而言他了。

知識共享、在線鑒賞、真品交易、真品大數據,了解更多詳情微信搜索「域鑒」

他們兩位,我沒有詢問是否無師自通,都盲目自信,則是很確鑿的。倘若都像他們二位,收藏曆代各大名家的字畫,收藏商周兩漢青銅器,收藏宋元明清陶瓷器,竟然像是去菜市場買菜一般,需要什麼就可以買到什麼,建設博物館豈不多此一舉?倘若將高古玉器視為白麵糰團,想捏個漢代就漢代,想捏個商周就商周,考古研究所大可不必掛牌。視收藏為「過家家」,毫無敬畏之心,怎麼可能去潛心讀書,如何會去深入探討?當然就更談不上廢寢忘食地「讀、看、跟、聽、記、寫」了,磨練為真正意義上的收藏鑒賞家,自然會被無情地排除在薪火相傳之外。

知識共享、在線鑒賞、真品交易、真品大數據,了解更多詳情微信搜索「域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U鑒 的精彩文章:

收藏,最高境界的品位!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