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天下先憂後樂:千秋楷模範仲淹

為天下先憂後樂:千秋楷模範仲淹

歷代中國文人中,讓後世敬仰的很多,然而在我心目中,范仲淹卻是最完美的。他是不僅是一位文人,他也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世稱「范文正公」。他在《岳陽樓記》中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節操,表達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襟懷膽魄,是中華民族文人志士所追求的崇高思想境界,他才是文人中的千秋楷模。

早年苦讀,立志高遠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范仲淹生於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在百日後隨家人去吳縣(今蘇州市)。范仲淹兩歲時,父親范墉因病去世,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改嫁給山東的一位朱姓大戶。范仲淹人小讀書就十分刻苦。他在長白山醴泉寺讀書時,每天的飲食僅僅一碗稀粥,先冷卻,然後分成四塊,早晚各兩塊,再配以鹽拌韭菜末,「劃粥斷齏」成了他勵志苦讀的深刻寫照。范仲淹成年後,從朱家孩子口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發誓「男兒當自強」,要自立門戶,重振范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求學。雖然應天府是「公費讀書」,但范仲淹生活費用還得自理,由於經濟拮据,他也不願意花朱家的錢,所以生活很艱難。他只能吃薄粥度日,甚至有時候稀粥都不能保證。一個富家的子弟,看不下去,便好意送了些美食。他聽任食物變壞,也一點都不碰。問及原因,他致謝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領了,但我怕自己學會享受美食,日後再也吃不了苦!」

網路圖

范仲淹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卻從不叫苦。數年寒窗生涯後,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經典的要義,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決心擔當起國家興亡的重任。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1015年,他26歲的時候進士及第。

心懷國家,三次被貶

范仲淹憂國憂民,不圖個人榮華富貴,從二十七歲進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關心政治,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敢說敢為,堅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擔當精神。由於他直言敢為,曾在八九年間里三次被貶。

第一次是因為反對皇帝率領百官在會慶殿慶祝太后的生日。當時宋仁宗已經二十多歲,但是朝堂里大小之事還被掌控在六十多歲的劉太后手中,范仲淹聽說在冬至時,劉太后安排皇帝和文武百官給她磕頭祝壽,范仲淹覺得家事和國事不能相互混淆,便上奏關於此事的奏摺,讓皇帝制止這件事。卻觸怒了劉太后,被貶至河中府任通判。京城的大小官員成群結隊送他到城外,大家舉杯餞別:「范君此行,極為光耀啊!」

幾年後劉太后去世,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任命為「右司諫」,也就是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宋仁宗有了新歡,在宰相呂夷簡的挑唆下,想廢掉賢惠正直的郭皇后。范仲淹反覆勸諫仁宗,堅決反對廢后一事。仁宗很不高興,煩得受不了,就把范仲淹貶到睦州。京城官員聞訊,又一次來送別,大聲讚揚:「范君此行,愈為光耀!」

又過數年,范仲淹再次被朝廷起用,任命為待制職銜。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腐敗不堪,便根據詳細調查,便把一些要員的晉陞情況繪製成《百官圖》呈報給仁宗,直言宰相用人不當,以權謀私。呂夷簡不甘示弱,反在仁宗面前訴范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這次,他又被貶饒州(今江西鄱陽)。士大夫們轟動了,第三次跑來喝餞行酒,嘖嘖稱讚:「范君此行,尤為光耀!」

歷經三度貶職,范仲淹絲毫無怨無悔,他那執著的堅持,源於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源於他以身許國的精神。

網路圖

臨危御邊,功蓋當時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建立西夏國,自立為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略大宋。不到兩年,宋朝延州北部的數百裡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元昊氣勢囂張,虎視眈眈,口出狂言要滅了大宋。大宋朝廷對這場戰爭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仁宗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難之際,仁宗緊急召見了范仲淹,先給他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再榮封一個「龍圖閣直學士」,並臨危授命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公元1040年秋天,五十二歲、滿頭白髮的范仲淹,緊急挂帥,風塵僕僕地趕往西部戰場。

御邊的過程中,展現了范仲淹優秀的軍事才能。在戰略上主張:「嚴邊城,使之久可守;實關內,使無虛可乘」,採取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羌、孤立西夏的辦法,積極整頓軍備,堅持以守為攻。在御夏的方針上,范仲淹堅持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採取積極的防禦政策,注重培養將領,加強部隊的訓練。在范仲淹和韓琦的主持下,邊城日固、士氣日盛、軍備日精,陝西四路立體縱深攻防體系初步構築完成,戰局開始有了變化,西夏再也不敢小覷宋軍,當時民謠可以為證:「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范仲淹作將領,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稱臣(慶曆和議),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由於御邊有功,仁宗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

作邊塞詞,開宋詞新聲

范仲淹詞作存世共五首,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五代宋初,生活享樂漸成風尚,盛行的都是柔婉綺麗的「花間詞派」。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暮色漸起,戍角悲鳴,層巒疊嶂之下,孤城緊鎖,天地一片愴然。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這位堅強的戍邊男人,沒有悲涼,他滿是悲壯,心裡仍然挂念的是建功立業。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氣勢悲壯蒼涼,意境雄健剛烈,可謂是「大宋第一首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宋代豪放詞開創了先河。

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作者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因而,范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和愛國詞的創作,為宋詞開闢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

慶曆新政失敗以後,范仲淹人生第四次被貶。當好友滕子京來信邀請他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當時他身體也不好,但還是答應下來。他飽蘸理想的濃漿,寫下了留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作為士大夫文人的追求和擔當,也是自己一生真實的寫照,他發出了崇高的精神呼喚,這個聲音跨越幾個世紀,至今值得我們推崇: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談老歷史 的精彩文章:

如何評價項羽?

TAG:閑談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