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後,帝國主義列強便採取行動野蠻幹涉中國革命,其中這個東亞某國野心最大
帝國主義者對待中國革命,一向是極力破壞和阻撓的。還在武昌起義的前夕(10月3日),英國駐漢口總領事根據情報,便要求增派英艦來漢口。武昌起義爆發,英、美、德、日、俄、法、奧等各帝國主義國家駐遠東的艦隊,紛紛駛向漢口。但是,由於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矛盾的尖銳,沒有能夠互相勾結起來,重演八國聯軍的醜劇,以暴力干涉中國革命。它們所採取的手法是相繼宣告「中立」。 從此,帝國主義就披著「中立」的外衣,借口「保護」外僑,對中國革命不斷地進行干擾和破壞。
武昌起義
11月3日,即上海起義的當天,帝國主義者以「僑民義勇隊」的名義,一度侵佔滬寧路車站。同月上旬,美、英、德、日等國停泊在南京的軍艦派兵入城,其游弋福建的海軍也在福州登陸。同月15日,俄、日、美等國借口保護駐煙台的領事館,也派水兵在煙台登陸。綜合統計,到11月中旬,帝國主義在中國內河停泊的軍艦,已達五十一艘,兵力配備達一萬九千人。此外,他們還借口保持北京、天津、山海關間的交通,陸續在這條線上增加兵力。據12月15日英國陸軍武官的報告,當時北京、天津、塘沽、唐山、秦皇島及山海關等地,帝國主義駐軍(包括英、美日、俄、德、法、意、奧、荷、比等國),已達七千多名。
八國聯軍
由於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利害不盡相同,因此在如何破壞和干涉革命的主張上,存在著嚴重的意見分歧。日本和俄國較為貪婪,可以算作一類。英國和美國可以算作另一類。
1911年10月24日,日本內閣會議即作出決議:「鑒於帝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與清國之間具有極密切的關係,故我政府應不斷努力,以求對清國佔有優勢的地位,並須多方劃策,使滿洲現狀得以永恆持續。」日本對滿洲之陰謀侵吞,是為其一貫之政策。日本口稱「中立」,實則窺伺時機,企圖宰割中國,力圖將革命勢力限制在長江以南,而在華北、內蒙和東北一帶保持帝制,建立一個親日政權。武昌起義爆發不久,日本軍部便認為「在蒙古掌握各種權利的時機已到」,並曾秘密指使川島等人,在滿蒙一帶進行此項陰謀活動。1911年12月18日,日本通過橫濱正金銀行,貸給內蒙喀喇沁王貢桑諾爾布銀二萬兩,以該王「所轄全部領土為抵押」。
日本國會
俄國對中國的侵略立場,與日本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趁機「一舉分割滿洲、蒙古」。1911年10月23日,日本駐俄大使本野會見俄國首相的一次談話說得非常露骨,他們幾乎一致認為,辛亥革命「對日、俄兩國的特殊利益實是一場很大的危險。迄今為止,日、俄兩國所獲得的特殊利益,全系取自現存的滿清朝廷。與其坐視事變自然消長,何如援助現存的滿清朝廷,或將有利於維護日、俄兩國的利益」。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
英國不同意日本大規模武裝干涉的主張。它看到清政府「似已沒有希望」,「一切用武力來挽救這個國家的企圖失去了可能性」(朱爾典11月6日的報告)。而它的經濟利益又主要在長江流域一帶,因此它一方面不敢公開得罪革命政府,怕損害自己的利益;另方面又反對日本等國的單獨行動,以免影響它的勢力範圍。因此,它三番五次地警告日本不得對中國採取單獨的干涉行動。
英國國會
美國也不同意日本的主張,因為它在遠東的兵力不僅不及英國,也不及日本。大規模的武裝干涉,有利於日本勢力範圍的擴大,卻不利於實現自己的野心。因此,它在德國支持下,提出列強在華「一致行動」的原則來牽制日本。
美國國會
德法兩國因忙於歐洲事務,也都希望不破壞原來在遠東的「均勢」。 西方列強都不同意日本的主張,而唯一同意的俄國,也處於矛盾狀態。俄國駐華公使在寄往彼得堡的報告書中說:「一系列頭等重要的政治問題將我們同法國和美國聯繫在一起,我們不可能與這兩個友好國家的願望背道而馳。」
朱爾典(John Newell Jordan, 1852―1925),英國外交家
在上述情況下,帝國主義破壞辛亥革命的手段,就不是按照日本的主張,而是按照英國的主張進行,即從中國內部找尋代理人,竊奪革命戰果,埋葬革命。擁有軍事實力的袁世凱就成為這一角色的唯一人選。此後,正是在帝國主義者,尤其是英國公使朱爾典的支持下,袁世凱加緊搞「南北議和」的騙局,藉以絞殺革命。


※袁世凱為了拒絕去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不惜對北京老百姓做出這種事
TAG:民國歷史研究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