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富與窮有多遠?知足之間

富與窮有多遠?知足之間

知足並非不思進取,而是一種安定的心態。有了這種心態,總會很坦然、很快樂;否則,就總是感到不滿足,那麼擁有再多的錢財,也是窮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窮因潦倒的連床也買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張長凳,他每天就在長凳上睡覺。但這個人很吝嗇,他也知道自己的這個毛病,但就是改不掉。

他向佛祖祈禱:「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裡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裡面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當你想花錢的時候,只有把這個錢袋扔掉才能花錢。」

那個窮人就不斷的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沒有合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這一輩子就是什麼都不做,這些錢已經足夠他花的了。每次當他想扔掉那個錢袋的時候,都捨不得。於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金幣,屋子裡面裝滿了金幣。

可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還是讓錢更多的時候,再把錢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後,他虛弱的沒有把錢從口袋裡拿出來的力氣,但是他還是不肯把錢袋子扔了,終於死在了錢袋的旁邊。屋子裡裝的都是金幣。

知足是一種處事態度,常樂是一種幽幽釋然的情懷。知足常樂是一種人生底色,當我們在忙於追求,拼搏而迷失方向的時候,知足常樂帶來的寧靜與溫馨便是一個避風的港口。真正做到知足,人生便會多一些從容,多一些達觀,從而常樂。

金錢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取之有道時,落入你口袋的金錢是天使;取之無道時,落入你口袋的金錢是魔鬼。

金錢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滿足你正常需要的金錢是天使,滿足你慾念膨脹的金錢是魔鬼。

金錢有時是天使,有時是魔鬼。當你靠勤勞聚起金錢時,金錢是天使;當這些金錢成為明日培養庸人的溫床時,它便成了魔鬼。

金錢適度里是天使,失度時是魔鬼。金錢正好夠用,使你心滿意足時,金錢是天使;金錢讓你感到是一堆麻煩時,便成了魔鬼。

金錢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當金錢能夠拯救人的生命時,金錢站在那兒成了天使;當金錢葬送了人的靈魂和生命時,金錢就化作了魔鬼。

金錢此時是天使,彼時是魔鬼。金錢使你的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時,金錢便是天使;當金錢給你消除一項貧困又給你帶來另一項貧困時,金錢便成了魔鬼。

金錢是偶爾落入我們手中的一件暫時的禮物。有人掙了它不捨得花,有人弄了它不敢花;有人賺了它不會花,有人一有它就亂花,這裡面應有魔鬼的成分。

金錢是流動著的財富。有的人掙了錢對朋友不吝嗇,有的人錢多了對自己不慷慨,這裡面都有天使的點化。

人若不能克己行事,持清定之心,那勢必早晚都會成為盲心人。行存於世悲哀度日卻全然不知。知足,知愛,才能知生命的樸質本源。人心都滿是破洞,洞外是暖膩的浮光,洞內是人生的真相。

有的東西如同雞肋,放棄了心靈反而輕鬆些;有些人似嚼蠟,放手了幸福反而自由些。有時到最後才發覺,勒住你的脖項,讓你窒息的,原來只是你自己。只有善待自我,那麼你才能和自己的靈魂合二為一。

有許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滿足,甚至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對生前身後的功名也期待頗多。對於前世,我們會埋怨父母沒有把我們生養在富貴之家;對於後世,總是抱怨子孫們不能個個如龍似鳳,但我們更多的不滿足還是來自於自身。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不知足呢?這其實是慾望的驅使,是幻想的衝動,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歸結為人類後天的變異,這又失公允。其實,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後的達觀與開脫。

知足使人平靜、安祥、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知足者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者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是一個「度」的問題。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適溫度的條件下,樹木才會發芽,而不至於把鋼材煉成生鐵。

在知足和不知足之間,更多地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我們心地坦然。無所取,無所需,就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坦然,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俗望和要求呢?

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會微笑著面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裡,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蹚不過去的河,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

知足是一種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裡,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

知足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社會寬容,對自己寬容,這樣才會得到一個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這樣難道不值得慶賀嗎?知足常樂,此之謂也。

文章內容來自書刊,版權屬於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盼君 的精彩文章:

人生沒有「假如」

TAG:盼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