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壽昌與鼓角樓

朱壽昌與鼓角樓

原標題:朱壽昌與鼓角樓


微信版第215期



朱壽昌與鼓角樓


厚生


廣德縣老城中心有座鼓角樓,始建於900多年前,宋代以降,均以其為州、縣衙大門。鼓角樓與朱壽昌有什麼淵源?朱壽昌北宋年間任廣德軍知軍事,鼓角樓則是朱壽昌任上所建。歷史上,朱壽昌聞名之處,不僅在於修建了鼓角樓,請曾鞏為記,更重要的是棄官尋母,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講求孝道的人。


講求孝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元代郭居敬撰《二十四孝》,概述了古代著名二十四位孝子的孝行故亊,其中之一為「棄官尋母」,故事云:「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餘矣。七歲生母離,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⑴



二十四孝中的「棄官尋母」故事


關於朱壽昌「棄官尋母」,《廣德縣誌(1978—2005)》寫道:「北宋治平四年(1067)朱壽昌任廣德軍知軍事,熙寧初朱壽昌由廣德棄官入秦尋母,尋母后復官於廣德,為中國歷史上「二十四孝」人物之一。」⑵



朱壽昌像


朱壽昌何許人也?《宋史?朱壽昌傳》,云:「朱壽昌,字康叔,揚州天長人。以父朱巽蔭守將作監主簿,累調州縣,通判陝州、荊南,權知岳州。」⑶


《朱壽昌傳》記載了他從政的經歷與政績:

岳州河網湖泊多,水上強盜也多。朱壽昌編籍民船,在船上刻上姓名,使其相互觀察監督,每次出湖捕魚、返回,必定要報告。發生水盜搶掠,要查驗船之所向,窮盡追問討伐,這樣做的結果,水盜發生大為減少。其他的郡也學習以此辦法治理河網湖泊內水上強盜。⑶


北宋富弼、韓琦為宰相時,曾派遣使者出巡四方,行寬政撫恤百姓,選擇朱壽昌出使湖南。有人進言邵州可以置冶採金者,且有皇帝詔書,要求興辦。朱壽昌上書說,該州接近蠻荒之地,採金冶煉之事若大加開發,蠻荒之地邊民必與之爭奪,自此以後,邊境恐將多事,而且要廢良田數百頃,這不是敦本抑末之道。皇帝聽從了朱壽昌的奏告,下詔罷止。⑶


朱壽昌知閬州時,當地大姓雍子良屢次殺人,依仗財富與勢力,屢次得以不判死罪。朱壽昌到達是州,雍子良又殺人,而賄賂其地里民出來擔任當地官吏。查看獄犯情況,壽昌發覺獄犯藏了奸,調囚犯盤詰審問,說:「我聽說雍子良給你錢十萬,答許娶你女為婦,而且要你兒子為女婿,所以你代他來抵命,有此事嗎?」囚犯聽後臉色變而心有所動。朱壽昌則又揭發雍子良之奸,說:「你且為他抵死,簽的文書上然而是要你女兒為婢女,還說給的錢已足夠了,又不要你兒子為女婿,你有什麼辦法到他?」囚犯方醒悟過來,泣涕滿面,說:「囚犯幾乎誤為他替死。」因此將實際情況作了報告。朱壽昌立即抓取雍子良,將之正法。閬州人稱朱壽昌為神,蜀地百人至今仍然傳頌他的事績。⑶


《朱壽昌傳》對「棄官尋母」一事作了較詳細的記述:


「知廣德軍。壽昌母劉氏,巽妾也。巽守京兆,劉氏方娠而出。壽昌生數歲始歸父家,母子不相聞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用浮屠法灼背燒頂,刺血書佛經,力所可致,無不為者。熙寧初,與家人辭訣,棄官入秦,曰:『不見母,吾不反矣。』遂得之於同州。劉時年七十餘矣,嫁黨氏有數子,悉迎以歸。京兆錢明逸以其事聞,詔還就官,由是以孝聞天下。」⑶


對朱壽昌「棄官尋母」事,自王安石、蘇頌、蘇軾以下,官員、文士爭相寫詩、作文競相讚美。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朱壽昌,刑部朱侍郎巽之子。其母微,壽昌流落貧家,十餘歲方得歸,遂失母所在,壽昌哀慕不已。及長,乃解官訪母,遍走四方,備歷艱難,見者莫不憐之。聞佛書有水懺者,其說謂欲見父母者,誦之當獲所願,壽昌乃晝夜誦持,仍刺血書懺,摹版印施於人,唯願見母,歷年甚多。忽一日至河中府,遂得其母,相持慟絕,感動行路,乃迎以歸,事母至孝。復出從仕,今為司農少卿。士人為之傳者數人,丞相荊公而下皆有《朱孝子詩》數百篇。」⑷


朱壽昌還以奉養老母緣故,請求通判河中府。幾年後,母親去世,壽昌伏喪,哭泣至幾乎眼睛失明。葬老母后,有白烏集墓上。拍拊同母弟妹,比以往更加一往情深。⑶


《朱壽昌傳》記有:「又知鄂州,提舉崇禧觀,累官司農少卿,易朝議大夫,遷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壽昌勇於義,周人之急無所愛,嫁兄弟兩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餘喪,天性如此。」⑶


朱壽昌與文學家蘇軾交往甚密,朱壽昌知鄂州時,蘇軾寫下:《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猶自帶、岷涐雪浪,錦江春色。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⑸


《全宋文》中留有蘇軾《與朱康叔》書:


再辱手教,承起居清勝。今日風大,明日禁江,皆當走見。適會姪壻後日行,來日已約數客酌餞,呎尺不得一往,愧負深矣。所要重寫詩,已一依來命,則寫去,不知中用否?大字寫未及,乞恕察。⑹


朱壽昌「棄官尋母」,發生在宋代廣德軍,即今日之廣德縣。明?嘉靖十五年(1536)、萬曆四十年(1612)《廣德州志?朱壽昌傳》:「朱壽昌,字康叔,鳳陽天長縣人。治平四年,知廣德軍事,多善政。時壽昌二歲母出,母子不相聞者五十年。壽昌行四方求之,與人輒言,流涕泣,及知廣德軍,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還官,非我所樂也。行次同州,得焉。時母年七十餘矣。嫁黨氏,有數子悉迎以歸。京兆以其事聞。壽昌還就官。後母卒,壽昌居喪,哀情過甚,幾於喪明,天下稱其孝。」⑺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光緒七年(1881)《廣德州志?朱壽昌傳》書之更詳:


「朱壽昌,字康叔,天長縣人。以父巽蔭守將作監主簿,累調知閬州,尋知廣德軍。政成民安,郡中無事。壽昌母劉氏,巽妾也,巽守京兆,劉氏方娠而出。數歲始歸父家,母子不相聞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用浮屠法灼背燒項,刺血書佛經,力所可致,無不為者。熙寧初與家人辭訣,棄官入秦,曰:『不見母,吾不還矣。』遂得之於同州。劉時年七十餘矣。嫁黨氏,有數子,悉迎以歸。京兆錢明逸以其事聞,詔還就官。由是以孝聞天下。自王安石、蘇頌、蘇軾以下士大夫爭為詩美之。壽昌以養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數歲。母卒,壽昌居喪,幾喪明。既葬,有白鳥集墓上。後累官至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天下稱其孝。〔案〕舊志甚略。考壽昌以治平四年知軍事,至熙寧棄官尋母,後復官於此,孝子賢守,何忍不詳言之。」⑻


乾隆、光緒《廣德州志?軼聞》中,寫有下列故事:


司農少卿朱壽昌,父巽守京兆時,妾劉氏有娠,為嫡母妒害,出嫁民間,生壽昌數歲,乃還父家。母子相別不相聞者五十年。壽昌既仕,行四方求之不得,與人言輒流涕。熙寧初知廣德軍,與家人訣,棄官入秦,誓不見母不還。行次同州,避雨旅舍,見老婦冒雨抱薪而來,投舍嘆曰:吾兒壽昌安知母如此之苦乎!壽昌聞,愕然!近前問故,乃知為生母也。年已七十餘矣。壽昌因與同母所生弟妹皆歸,為買田宅居之,天下知其孝友。京兆尹錢明逸以聞。(見《程氏遺書》)


壽昌歷知潭、岳,及知廣德軍,與家人訣,棄官入秦,誓不見母不還。行次同州得焉。劉氏有數子,悉迎歸。事聞,詔壽昌還就官。以母老故,求通判河中。(見《南畿志》)

熙寧三年,同自蜀還,台宿臨潼道館。朱康叔引名見訪,問其所以西行之故。欿然曰:不肖不幸,少與母氏相失,及今五十年矣!去歲在廣德,一日若有所感,遂解官決欲走天下,冀萬一或遇之。當先出函谷上雍宜有得道其跡,彷彿可信。又言倘在金州者,明日且復如南矣。言罷涕泣嗚咽上馬而別。至京未幾,長安大尹錢明逸表於朝,曰:朱某向棄官訪母,今既得之馮翊矣。還舊秩,以激動天下。其秋,康叔侍太夫人入都,上特召見,復其官,封其毌長安縣太君。今為駕部郎中。(見《文與可朱郎中序》)


壽昌熙寧中知廣德軍,年五十三,乞身尋醫自訪母,得於同州,迎以歸養,奏授封邑。(見《〈司馬溫公集〉贈河中通判朱郎中詩序》)⑼


乾隆、光緒《廣德州志》:「〔案〕:康叔棄官訪母實在知廣德時,年已五十餘,《宋史》稱其行四方求之不置,及與文與可言,一日若有所感,則知積誠感應至是,若或促之行耳。吳氏《桐川樂府》乃云:孝子違親五十年,五十年中恩豈捐定省?或因堂有父,抑或嫡母甘旨棄牽。一朝行止可由己,視棄一官如敝屣。此妄以私意窺度古人也夫!康叔訪母之心一刻不能釋,豈捐棄至五十年始走訪耶!」


兩部清代《廣德州志》特別指出:「考壽昌以治平四年知軍事,至熙寧棄官尋母,後復官於此。」朱壽昌知廣德軍,「政成民安,郡中無事。」遂「棄官尋母」,尋母后,迎養以歸,「京兆錢明逸以其事聞,詔還就官。」由是以孝聞天下。「後復官於此」,「於此」者何地?復官於廣德軍。《廣德州志》編纂者在書寫其經歷後,嘆云:「孝子賢守,何忍不詳言之!」⑻


上列所述,皆孝子朱壽昌故事,至於治理廣德軍事迹,惜兩部《廣德州志》筆墨無多,僅「政成民安,郡中無事。」八個字,其實,還有一項重要功績也當書: 建鼓角樓。



廣德縣老百姓均知:至今城裡仍保留有兩座始建於宋代的古建築,一為天壽寺塔,「始於宋之崇寧」;另一即是鼓角樓,宋熙寧元年廣德軍知軍事朱壽昌建。明?天順五年《大明一統志》載:「鼓角樓,在州治前,宋熙寧初知軍朱壽昌建,曾鞏為記。」⑽


宋?曾鞏在《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中,對建鼓角樓的準備、建樓經過、樓之布飾、慶樓儀式及後續請名人作記等,均已記錄在案,云:「治平四年(1067),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誥錢公輔守是邦,始因豐年,聚財積土,將改而新之。會尚書駕部郎中朱公壽昌來繼其任,明年政成,封內無事,乃擇能吏,揆時庀徒,以畚以築,以繩以削,門阿是經,觀闕是營,不替不期,役者自勸。自冬十月甲子始事,至十二月卒功。崇墉崛興,複宇相瞰。壯不及僣,麗不及奢。憲度政理,於是出納;士吏賓客,於是馳走;尊拖一邦,不失宜稱。至於伐鼓鳴角,以警昏昕,下漏數刻,以節晝夜;則又新是四器,列而棲之。邦人士女,易其聽觀,莫不悅喜,推美誦勤。公於是兼而得之,宜刻金石,以書羙實,使是邦之人,百世之下,於二公之德尚有考也。……熙寧元年冬,廣德軍作新門鼓角樓成。太守合文武賓屬以落之,既而以書走京師,囑鞏曰: 為我記之。鞏辭不能,書反覆至五六,辭不獲,乃為其文。」⑾


鼓角樓為何而建?何人所建?答案很明確:治平四年(1067),「錢公輔守是邦,始因豐年,聚材積土,將改而新之」, 錢公輔打算建樓。朱壽昌繼任,「明年政成,封內無事,乃擇能吏,揆時庀徒,以畚以築,以繩以削,門阿是經,觀闕是營,不替不期,役者自勸。自冬十月甲子始事,至十二月卒功。」鼓角樓由朱壽昌於治平四年之明年——熙寧元年(1068)十月至十二月所建成。明?嘉靖十五年、萬曆四十年《廣德州志》均載:「譙樓,即州治之鼓角樓,宋熙寧初知軍事朱壽昌建。元知府偰文質範金為壺漏。宋曾鞏有記。」⑿


曾鞏所寫《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曾鞏為何加「重修」二字,文中已有解答:治平四年,錢公輔始有建樓打算,然樓未建成而調任。熙寧元年十月至十二月由朱壽昌建成,完成錢公輔建樓計劃,曰「重修」。

有人於1995年在廣德縣內部的一小冊子中說:「據考,鼓角樓初為鼓樓,始建北齊,為刺史李崇在交州任官時所建。」⒀「據考」,據誰之考?無人考之。《廣德州志》均載:「譙樓,即州治之鼓角樓。」鼓角樓從未稱過「鼓樓」,廣德也無「鼓樓」的記載。至於「始建北齊」之說,首先將北朝的北齊與南朝的齊搞混淆了,北朝北齊政權建立,南朝已進入蕭梁與陳朝時期(502—556、556—589),北齊政權存在的年代為550—577年。北齊統治的地區在北方,未跨過淮河。⒁三國吳囯至唐代的交州設在今「越南河內市東天德江北岸」⒂ 。李崇,史無記載,不知何許人也,很難想像南朝的梁國會讓北齊任命其屬地交州刺史,還讓其到廣德(其時稱廣梁郡)來建鼓角樓。這種說法顯然是一種無視史實的編造和天真的杜撰。


朱壽昌建成鼓角樓後,歷代存修狀況如何?明、清多部《廣德州志》載:元(1271—1368)知州偰文質重修,範金為壺漏。後歷代屢圮屢修。



1994年重修後的鼓角樓


明萬曆庚申年(四十八年,1620),知州段猷顯重建,夏思記。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恆豫修,五十六年(1791)知州胡文銓又修。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佔領廣德,將樓的上部付之一炬,樓座殘存。嘉慶三年(1797)知州明安泰重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大風傾圮,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州嘉惠重修。歷代為州署大門樓,又名鼓角樓。⒃


民國26年(1937)底,樓宇又為日本侵略軍縱火焚毀,僅存樓座。座高4.3米,券洞系花崗石砌就,高3.54米,寬3.9米。在其券門北牆東側,還鑲嵌有一塊明嘉靖六年(1527)知州龍大有所立《廣德州廣德鄉鄉約》碑,碑文清晰,僅破缺數字。1989年3月,廣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縣人民政府募捐48萬元重修樓宇。為縣黨政機關大門。現縣黨政機關辦公之地雖已搬遷至政務新區,但作為近千年的州署、縣署大門樓的歷史是會永存不滅的。⒄


朱壽昌「棄官尋母」,在提倡敬老愛幼、講求孝道的今天,當為人們銘記;走近鼓角樓,對一座延續九百多年的古建築,當今人們定應銘記朱壽昌的首建之功。


(2014-01-11草,2014-03-30改定稿)


註:


轉引自《聚寶樓?萬年曆》,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P.35

⑵《廣德縣誌(1978—2005)》,黃山書社2013年6月第1版,P.4


⑶《宋史?朱壽昌傳》,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版《二十五史》,P.6690


⑷《夢溪筆談》,嶽麓書社2002年9月新1版,P.75


⑸《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月第1版,P.7


⑹《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89冊卷1925,P.63


⑺明?嘉靖十五年《廣德州志?名宦傳》,廣德縣檔案局藏複印本,PP.212~213


明?萬曆四十年《廣德州志?名宦》,廣德縣檔案局藏複印本,P.255


⑻清?乾隆五十七年《廣德州志?卷二十七?宦績》,廣德縣檔案局藏複印本,PP.7~8


清?光緒七年《廣德州志?卷三十一?宦績》,廣德縣檔案局藏本,PP.7~8


⑼清?乾隆《廣德州志?卷五十?軼聞》,廣德縣檔案局藏複印本,PP.1~2

清?光緒《廣德州志?卷五十九?軼聞》,廣德縣檔案局藏本,PP.1~2


⑽明?天順五年《大明一統志?卷十七?廣德州》,三秦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P.264


⑾明?嘉靖《廣德州志?藝文》,廣德縣檔案局藏複印本,PP.457~460


⑿明?嘉靖《廣德州志?亭榭》,廣德縣檔案局藏複印本,PP.103~104


明?萬曆《廣德州志?古迹》,廣德縣檔案局藏複印本,P.421


⒀《廣德文史》,1995年第5期,P.152


⒁《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P.28


⒂《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P.70


⒃明?嘉靖《廣德州志?亭榭》,廣德縣檔案局藏複印本,PP.103~104


明?萬曆《廣德州志?古迹》,廣德縣檔案局藏複印本,P.421

清?乾隆《廣德州志》,廣德縣檔案局藏複印本,巻五名跡,P.10,巻六公署,PP.14~15


清?光緒《廣德州志》,廣德縣檔案局藏本,巻五名跡,P.10,巻六公署,P.12


⒄《廣德縣誌(1978—2005)》,黃山書社2013年6月第1版,P.1101

(作者系廣德中學退休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宣城歷史文化名人戴戟文獻資料拾遺(下)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