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孝教育思想的萌動——嚙指痛心:曾子的孝教育思想

孝教育思想的萌動——嚙指痛心:曾子的孝教育思想

曾子(前505~前436),名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著稱於世。曾子少年時家裡貧窮,經常入山打柴。一天,曾子進山打柴不在家的時候,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齒咬自己的手指。山中的曾子忽然覺得心口痛,知道是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趕回家中,跪在母親腳下詢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來家裡拜訪,我咬手指,盼你趕快回來。」曾子於是接見客人,並以禮相待。曾子的這一孝行被以「嚙指痛心」的故事名寫進了《二十四孝》,曾子也成為影響後世的孝子楷模。

曾子對後世的巨大影響,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孝行,還因為他有一套關於孝的教育思想。曾子重視仁德,提倡孝道,將孔子的思想,特別是孔子關於孝道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的發揮和提高,將孝抽象成具有普遍意義的至高準則。可以說,曾子是早期儒家孝觀念的理論集大成者。

在孔子的教誨之下,曾子對孝有特別的理解,《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的「曾參……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就是明證。曾子曾明確闡明孝道的重要性:「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言為可聞,所以說遠也;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附。」[注釋]這裡曾子意思是,發揚孝道就能使近者更親善,遠者來依附,進而使社會更加協調、和睦。因此在《孝經》一開始,曾子就開宗明義,直接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

在孝教育上,曾子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中記載了曾子有關教育的主張:「君子之於子也,愛而勿面也,使而無貌也,導之以道而勿強也。」意思是:君子對於自己的子女,喜愛他們而不表現在臉上,使喚他們而不優以辭色,用道理誘導他們而不強制壓服。因此曾子在孝教育時,特別重視身體力行,他經常以自己的孝親實踐來教育弟子們孝的道理。

對父母的飲食起居,曾子照顧得非常周到細心。《新語·慎微》上記載,曾子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向父母請安問好,噓寒問暖。奉養父親,每餐必有酒肉。曾子認為,安身處世應以奉養好雙親為人生價值的目標,基於此,曾子提出了「不擇官而仕」的入仕原則,反對只顧及自己理想的實現而不顧對父母的照顧。曾子自己曾經在莒國擔任過低級官吏,俸祿雖然少,但曾子卻「欣欣而喜」,因為足夠可以奉養雙親。父母去世後,齊國、楚國、晉國都競相聘他為官,俸祿優厚,曾子卻「北向而泣涕」,因為父母已經辭世。

曾子把孝分為三個層次: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從物質上奉養雙親,僅僅是孝的最低要求,不使父母因為自己而受辱,是第二個層次的孝,而最高層次的孝則是尊敬父母。曾子的學生單居離問曾子:「服侍父母有什麼方法嗎?」曾子回答道:「有,對父母又愛又敬。」《孟子·盡心》上記載了曾子「不食羊棗」的故事。曾子的父親非常喜歡吃羊棗,父親去世後,曾子睹物思人,傷心不已,於是決定再也不吃羊棗了。這種做法雖然極端,但是恰恰說明了曾子對父母的孝不僅只是「口體」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敬愛,而且幾十年如一日。

曾子對父母的孝除了養親、敬親外,還有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即如果父母不對或有過錯,子女該如何處置?曾子是這樣回答的:「對於父母,又愛又敬,父母的行為如果是正確的,子女就要服從,如果是不正確的,子女就應對父母進行勸諫。

如果父母固執己見,孝子應不厭其煩,用自己的孝行感化父母。如果父母仍舊剛愎自用,子女不能心生怨恨,還像以前一樣孝敬雙親。」曾子的諫親思想與孔子的諫親思想如出一轍。曾子還將諫親思想從情感上加以升華,上升成為「君子三樂」之一:「君子有三樂,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遣,此一樂也;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勸,此三樂也。」

曾子認為,孝子對父母不僅生前敬養,死後還要以禮送葬,以禮祭祀,並且常常緬懷、思念,這就是曾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曾子非常重視「禮」,認為子女的做法符合「禮」才算是孝。曾子臨死之前給兒子和弟子們的最後一堂課就是關於孝和禮的課。

曾子晚年卧病在床,病情危重。他的兩個兒子曾元、曾申和弟子樂正子春在床邊伺候,一個侍童舉著蠟燭站在角落裡。侍童看著曾子床上的席子說:「多麼光滑漂亮的席子啊,是大夫專用的席子吧?」曾子說:「是啊,是大夫季孫氏送給我的席子,我還沒來得及換下來呢!」然後叫曾元、曾申趕緊撤換席子。曾元說:「您現在重病在身,起卧不方便,等天亮後再換吧。」曾子生氣地批評他說:「你還不如那個侍童愛我啊!君子總是以德育人,只有小人才對別人的錯誤放縱姑息。我一生所求為何?只求正大光明地死去就夠了。」曾元等人只好抬起曾子,換掉了這個只有大夫身份才能用的席子。當他們再把曾子抬到床上時,曾子已經沒有了呼吸。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曾子還要教育兒子,死後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即是曾子所說的「慎終」,這也是曾子傳承孔子孝教育思想的明證。

除了「慎終」,曾子更強調「追遠」,即父母死後,對父母的懷念之情。《禮記》上記載,曾子在父親去世的時候十分悲傷,身體攀附在喪車上痛哭不已,久久不願離去。父親安葬後,曾子一連七天都是水米不進。每次讀《喪禮》這篇文章,淚水總會沾濕他的衣裳。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因為周禮的博大精深,而是念及雙親的哺育之恩,慨嘆不能一如從前地孝養雙親,心生悲戚。曾子對母親的思念也是如此。有一次曾子與弟子們一起吃生魚片,味道非常鮮美,他忽然放下了筷子。弟子們忙問:「難道不合您的胃口嗎?」曾子長嘆一聲說:「母親在世的時候,從來沒有吃過生魚片,我卻在這裡享受美味。」從此以後,曾子再也不吃生魚片了。

除了對孔子孝教育思想的繼承之外,曾子還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全體貴生」思想,即保持自己身體的健康和保全身體的完整。曾子認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在世上的遺體,子女對自己的身體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傷害自己的身體就是傷害父母的身體,自然是一種不孝的行為。《禮記》中記載,曾子的弟子樂正子春一次不小心扭傷了腳,養好了傷以後,連續好幾個月都閉門不出。他的弟子問他:「老師的腳不是已經好了嗎,為什麼還是閉門不出,看起來還是憂心忡忡的樣子呢?」樂正子春回答說:「我的腳是好了。

但是曾子說過,父母生下我們的時候都是健全的,子女死後要把身體完整的還給父母,這才是孝。所以,君子舉手投足都不敢忘記父母。」樂正子春因為扭傷了腳,違背了老師曾子所說的「全體貴生」的孝道思想,所以,在傷勢好了之後,仍舊閉門思過,反思自己的錯誤。

曾子病危之際,把弟子都召集到病床前,對他們說:「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以後,我就不用如此小心謹慎地生活了。」曾子一生「戰戰兢兢」地生活,是因為他活著的時候總是擔心自己的軀體受到損害,不能完整地歸還給父母,臨終之際終於做到了。經過曾子的教導和提倡,「全體貴生」成為孝子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之一。為此,還產生了一系列的禁忌和「養生」之道。例如:孝子不登高險的山峰,不走危險的路段,不靠近深淵之地;節制飲食,保持身體健康;面色和善,舉止有禮,等等。

養親、敬親、諫親、慎終追遠、「全體貴生」,構成了曾子孝教育思想的主要框架。這些思想來源於孔子,又在曾子發揚光大下趨向成熟。但是,曾子的孝教育思想中也存在著不足之處,這就是曾子孝道思想的「愚孝」化傾向。

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子「耘瓜受杖」的故事。有一次,曾子與父親在瓜田裡除草,曾子不小心斬斷了瓜的根莖。曾子的父親十分生氣,拿起木棍子就打在曾子的後背上,曾子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久久沒有爬起來。好不容易醒來後,曾子趕緊跑到父親面前問道:「兒子剛才做錯了事情,向父親大人賠罪了。父親大人用力教育兒子,不知道有沒有累著?」回到房間後,曾子又故意彈琴唱歌,好讓父親知道自己身體很好,以免父親擔心。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情後,很是生氣,對弟子們說:「如果曾子來了,不要讓他進來見我!」曾子自認為沒有做錯事情,於是派人來請教孔子。孔子用舜的故事來教育曾子,舜的父親打他較輕的時候,舜就承受著,打他較重的時候,舜趕緊就跑掉。這叫「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原因是,害怕父親打死自己,從而陷父親於不義。曾子這種毫無原則立場的逆來順受,似乎是大孝之行,實際上是讓父親背負了不好的名聲,恰恰是一種不孝之舉。曾子聽後,很是後悔自己的做法。

曾子的這種「愚孝」行為在歷史上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在此影響下產生了更多的所謂「大孝之行」,例如,郭巨埋兒、恣蚊飽血、卧冰求鯉等以傷害自己或他人為代價,毫無原則地順從父母的行為。這些違背常理違反人性的「孝行」甚至被寫進了《二十四孝》,成為歷代孝子的楷模。這些不理性的孝子故事,不論真假,能夠穿越幾百年、幾千年的時間長河,躍然浮現於現代人面前,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反思的歷史現象。不管原因為何,毫無疑問的是,兩千多年前聖人們的諄諄教誨,早已經讓孝的觀念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血液里、基因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點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截拳道是誰創建的?百萬英雄帖居然有人回答是李連杰

TAG:讀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