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家上海年輕建築事務所的2017年

9家上海年輕建築事務所的2017年

這是來自上海的聲音。

這是一份同題問答。不為比較,是為更清晰地呈現與展示。入選事務所須成立於2012年及之後,出品、大正、空格、空崆、L.I.N、目心、普泛、前及、tao+c西濤設計工作室......請回答2017,這是上海年輕設計力量的答卷。

展示順序依事務所首字音序排列

有方網將以單篇的形式

陸續發布本次徵集收回的2017回顧

進入有方官網查看更多

……

出品建築事務所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面是高速發展創造的機會;一面是速度帶來的社會亂象。建築師可以保持絕對的獨立性,做純粹的烏托邦主義者;也可以批判性地融入發展的洪流,落實建築的社會意義。建築生而凝固,卻也在自由流淌。動態建築觀思考如何激勵生動的場景及場景與環境的連續性。 在這個時代,建築師不再是豎起神廟立柱的英雄,而是澆灌建築的園丁,使之審情度勢,自發生長。建築也不再關山阻隔,而是流轉於人與環境間。」

——出品建築事務所

架景疊園

嘉定古城北郊,原為平坦開闊的鄉村田野。隨著城市化擴張,這裡被規劃為工業園區。原先的田園景象被規劃路網切割成不同屬性的地塊。被切割的不只是地貌,人的生活也被這高效的路網和功能地塊切成了不同的片斷。基地位於其中的一個方形地塊,我們不願在地塊內再將人們的生活切割成為辦公研發、餐飲住宿及休閑娛樂等功能片段,而是希望在整個基地里讓緊張高效和輕鬆舒適並置交融。憑藉對景觀園林的拾取掇疊來模糊功能的邊界,構築起一個互融互通的空間環境,為工業園區呈現一道層巒疊嶂的立體風景。這個暫時的呈現描繪著我們的期待,讓苗木在此靜靜生長,與建築相融共生,我們等候著它來充實豐盈這一片立體風景。

政能中心

我們提出「流動立面」這一概念,即,有意識地通過立面導向變化來誘導建築內外關聯性的自發產生,並以此帶來場所體驗的相關性和視覺感知的連續性,使得人、空間、運動與事件能和更大的環境產生關聯,以避免無意識的透明化。平面上,將南北兩面的邊界朝東側沂河方向折起,引導視線向濱水遠眺;每折角單元可容兩三人小憩。東西方向上分別正對河道與城市垂直折起,東側開窗尺寸為1.8米、有利於觀景,西側為1.2米,規避西晒,形成東南疏透西北密實,四周虛實漸變的流動立面。垂直方向上,鋁板構件形成從頂部至底部的貫穿,塔樓上下兩端做由線到面的規律轉換,裙房、腰部及頂部的立面收分處理塑造了大廈的整體性。在裙房近人的尺度上輔以幻彩鋁板作幾何面轉折的處理,變幻的鋁板與玻璃交替折射著自然光線和周邊場景。

大正建築事務所

「媒體時代,建築可以跳過學科的評價體系,直接面對公眾。而社會的認可度往往又和設計本身的類型貢獻有著巨大的偏差,同時也帶來了無比豐富的價值觀。這也可以理解成一件益事,就像當貨架的貨品琳琅滿目到無法消化時,反而會倒逼自己去尋找最初的那款。做出更具現實意義的事情。」

——大正建築事務所

南昌水城雲中心

我們試圖最大限度地打破原有場地矩陣的限制,基於突破立面、視覺等物質化層面的要求,以更為主動的姿態刺激辦公社區的人流聯動,在與環境的交互中實現新城社區氛圍的培養。路徑不僅是行為的通道,更是空間之間的聯繫體,是生活中必要與非必要活動碰撞的容器。從建築的外圍流線入手,將折板路徑包裹在建築立面之外。這種設計會在不經意之間對使用者的行為進行引導,配合屋頂設計的體驗性平台,形成完整的活動路徑,促進社區公共屬性的進一步形成。底層架空、掀起的地面形成地庫入口,開放而通透。

上海張江中區辦公園

設計師希望科技產業從業人員走出外在形象的玻璃堡壘。用「行走」來帶出辦公衍生的多種功能需求,會議、討論、展覽不會被局限在一種固定的空間形態中,更多的應該是「隨時隨地」的發生。而對於建築師而言,為「隨時隨地」提供可能便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項目本身在一個絕佳區位,園區的空間特質是介於自然和人造兩種屬性的融合物,好似古代文人對於山水園林的描繪。單體設計利用建築體量上下兩段的錯動,形成了屋頂露台和底層四米的懸挑空間,配合毗鄰建築單體的下沉庭院形成了立體的空間形態。人們可以在露台上茶敘,下沉庭院中辦公,懸挑下會議,真正把辦公行為帶入到景觀環境中,激發人們對工作的創造力和對生活的想像力。

空格建築

「2017年,事務所做了幾個公建項目,也努力在空間和材料上做了些不同的嘗試。空間的嘗試因為在方案的前期就已經確定下來,執行過程中還算順利,然後細節涉及到工期等原因,在建造的過程中,還是面臨了很多實際的阻力。如何平衡項目的工期和設計的細節完成程度,是我們一直以來面臨的難題。本來2017年會落成的兩個鄉建項目,因為鄰里的意見而遭到延遲。鄉建中鄰里關係的處理及政策的變化對建築影響很大,這也令我們強烈感受到建築設計工作在整個項目中的局限性。

2018年希望有更多時間思考建築,積累更多與施工方、業主和使用方交流的經驗。」

——空格建築

萊佛士幼兒園及早教中心

年輕的業主第一次與建築師見面,描繪了他心中理想幼兒園的場景——完全屬於當地的幼兒園。也就是我們建築師經常說的「在地性」或者「地域性」。夏天的懷來氣候是非常怡人的。其他三季的沙塵天氣,則對室內活動空間有很大的要求。根據這些先決場地和氣候等條件,我們採用一條連續的折線體量,將場地分成條狀肌理,用建築本身曲折的牆體形成各個層級的緩衝空間,從室外、半室內外到室內。我們在設計上放棄了傳統意義上的走廊空間,而是用一個多功能條形空間來串聯起15個班級及其他專業教室。這個「大走廊」不再是交通空間,而是交流空間,為北方大風環境中的幼兒園提供了大面積室內活動場地,也使得空間與功能更多樣地交織在一起。

二分一體育場

我們通過一個非連續性的環形建築將場地與功能匯總成單一且各自獨立的系統。風雨操場用統一語言和材料圍合,在需要的地方加上座椅和屋頂,留出靈活使用的空間,保留一些難以拆除的構建。穿插在建築里的高大樹木完成了從屏障到聯繫的本質性轉變;教學樓北側原本令人感到不適的陰影區里兩個模糊了室內外邊界的建築(包含臨時的食堂、廣播室、舞台及乒乓球桌)大大消解了陰影造成的不適感;乒乓球區域的牆面在阻擋西面吹來的寒風的同時,又為使用者提供了觀看的座位。這個被非連續環形建築圍合起來的風雨操場,與體育場十分相似。在城市校園內,除了進行體育運動之外它亦具有一些日常的、閑散的功能。草坪和座位為飯後的散步和午後的休閑聊天提供場所,這種功能和規模的趨向性以及使用方法的差異性,最終造就了這個「1/2體育場」。

空崆建築設計事務所

「2017年上半年有兩個項目建成,建成既是設計的結果,也是遺憾的開端。『最好的項目永遠是下一個』的聲音始終在建築師腦海里縈繞。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希望接下來的一年裡,在設計中的念想和在工地上的煎熬,能夠讓未來路上的每一個項目,都比之前一個更好一些吧。」

——空崆建築設計事務所

紹興六和藏院精品民宿

根據新的功能將內外空間進行再組織和重新串聯,將建築內部大空間化整為零,形成不同的單體功能空間,而根據其不同的位置和小氣候條件,將室外的多個天井打造為不同性格的院落;室內與室外的關係得到梳理,產生更為積極的交流。化整為零後的空間,簡單中蘊藏著變化,並通過線性的遊走路線將其串聯起來: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的過程中,通過尺度、光線、材質、動靜、對景的變化,創造出一種遊走「之間」(in-between)的空間體驗,令人置身其中、回味無窮。這種實與虛,靜與動,陰與陽的關係正是中國東方哲學和美學的體現。我們認為,這種簡約明了的,甚至是模數化的小空間組合雖然簡單,但是其中空間與景觀,空間與人,人與景觀之間的關係卻是千變萬化的,這也正是東方空間的迷人韻味所在,與紹興老城水街一脈相承。

上海臻庭

臻庭的庭院設計結合現有大樹,在樹下做了錯落的樹池,高高低低,類似大地起伏的意象;鋪上青苔,是為苔地,山石點綴,野蕨叢生。在人站立的水平視線所及之處,新補上五株半高小樹:羽毛楓,紅楓,白山茶,南天竹,萬兩,在恰當的位置種植,形成第二層次的植物配置。苔地的邊緣用竹筒和瓦片圍砌,形成線條流暢的曲線;最低一層鋪上灰白碎石片,隨著曲線邊緣的變化,像水,像溪流,像池塘,像大海,「水」中置有踏步石,以便人遊走其間。這樣,整個庭院便五行兼備,豐富生動起來。新的飄窗從室內探出來,半入庭院,將摺疊玻璃窗全部打開,陽光穿過樹影灑在榻榻米上,庭院的空氣,土壤和植物的氣息一起湧入室內。室內的人無論坐著,站著,卧著,視線都將被帶入庭院,呼吸起自然來。

L.I.N 建築設計事務所

「希望在實踐中不斷充實自己。年輕是優勢也是劣勢,揚長避短。希望能加入更多學科的思考,和不同學科的人互動學習,不斷成長。」

——LIN 建築設計事務所

Moochoos 甜品店設計

項目位於大連市市中心不老街,不老街是大連的中心商業街,原有街道立面設計混亂,店鋪原址店面情況糟糕。設計希望重新定義立面的作用,將展示、裝飾、視線交流以及就餐使用等結合在一起。迎街立面整體用白色勾勒,用大面積的通透玻璃鏈接室內外空間的交流。二層玻璃區域整體落地,儘可能將光線引入室內,也讓室內顧客有更好的視覺體驗。一層的玻璃區域分為展示功能、入口功能和半室外就餐功能。

Minde 世紀明德商業酒店設計

項目位於廣東普寧市,選址為狹長的長方形地帶。業主希望滿足酒店公寓、商業以及會所等功能。整體設計概念運用「錯動的盒子」,重新對高層立面做定義,強化立面與空間的關聯性。這一方面可以挑戰傳統高層立面整體平整的想法,探討一種新的立面語言;另一方面增加室內空間和環境的互動,錯動的盒子增加了室內與室外的視覺溝通面。

目心設計研究室

「在項目的實踐中,我們更關注人和人、人和空間的關係,是一種氛圍,而非空間本身的實體感。人和人的行為是我們設計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們力求體現人們可以在我們的空間中有怎樣的體驗,以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想法,而不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或者形狀。方案的推敲過程中我們盡量選擇有最多可能性的方向,設計的可能性對我們來說也意味著多樣性和靈活性的增加,希望新的一年能實踐更多的有趣項目!」

——目心設計研究室

隱於鋼筋混凝土的工作花園

此項目是將高層商務樓內的一處辦公空間進行改造。客戶希望在鋼筋混凝土中享受來自大自然的氣息。設計摒棄了傳統的格子間辦公風格,一改嚴肅的辦公氛圍,用曲線將天花、牆面、桌面、書架整合,並將森林搬進空間,使得新的內部空間開放且富於生機。客戶明確要求靠近入口的一側用於會議與洽談,從而使剩下的工作區變為一個不規則的三角空間,為了最大化地利用空間,順勢將此劣勢轉換為空間亮點。運用不規則曲線迎合異形空間,空間的三邊自然地圍繞核心的中島區域展開,使整個空間呈現出流線型結構,從而拒絕空間死角。靠窗區域充分利用向陽優勢,創造出更為自由與放鬆的交流共享空間,植物的引入,使空間更具節奏與韻律。

童心塑造玩趣空間

在空間的不同領域進行設置限定,可引導孩子們自發地探索自由與隱私的界限,促成其個性的發展。在這體驗式兒童悅讀空間中,我們希望創造出符合兒童特質的體驗場所,從而激發兒童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設計從空間形態本身的趣味性出發,將整個空間本身打造成一個巨大的玩具,讓孩子們毫無束縛、自發地去探索、發掘和創造屬於自己的趣味空間和生動體驗。空間的靈感源於兒童大多熟悉且熱衷的簡單遊戲:吹泡泡。我們將若干個功能空間,按照相應尺度,像肥皂泡泡般融合在一起。這些不同功能的空間能彼此融合互滲,既令各部分構合為空間形象的整體,也確保了各功能空間能在邊界處進行視線交流與身體互動。在小小的尺度里創造出多種形式和層級的空間形態,開放與獨立、共享與私密、室內與室外等不同的空間體驗在這裡結合。

普泛建築工作室

「2017年是普泛建築工作室正式運行的第二年,一切都還在摸索之中;我們相信理想的建築應該『身心合一』,就是設計概念與使用體驗的統一和整合;我們希望概念作為設計的出發點應該是基於使用需求或者身體經驗的,而建成後使用者的體驗又能夠激發他們對於概念的思考;我們把每一個項目設計都看作是一個試圖回答『建築是什麼』的追尋過程。

新的一年希望繼續做有用且有趣的設計。」

——普泛建築工作室

三環幼兒園

為了營造一個易於感知的較小尺度,我們設計了三個六邊形的庭院,分別對應小班、中班、大班3個年級,而六條邊中每條邊對應一個班級,剩下的一條邊用作共享空間。三個六邊形體塊分別從一層到三層,形成相互交錯疊落的整體形態。所有的日常教室單元都位於六邊形體塊的頂層,擁有最有利的日照和通風條件。從小班教室所在的一層,到中班所在的二層,再到大班所在的三層,樓層逐漸抬高,各自所處的六邊形庭院既獨立又互相連接。我們著迷於這樣形態下三組幼兒群體空間獨立性和親密性的共存。每個年級的小朋友們都有能讓自己產生歸屬感的庭院,但同時也可通過公共交通空間便捷地去探索他們還不熟悉的庭院。大班和中班的小朋友還可以分別來到中班和小班教室的屋面露台進行戶外活動。

橋上圖書館

新的綜合樓「橋上圖書館」跨河而建,既贏得了所需的建設空間,同時也增強了生活區和教學區之間的聯繫,重新組織了河兩岸的室外空間。橋上圖書館是廊橋原型的現代演繹,總平面布局成L形,主入口位於河南岸,朝向中心廣場;進入門廳後,拾級而上,如同爬上廊橋的台階,來到位於二層的圖書館。橋體由此從二層標高跨過河道,來到北岸,大部分的功能教室以及一個小型共享中庭都坐落於北岸。希望通過設計將橋上圖書館變成校園的中心,為校園空間帶來新的活力。

前及建築設計事務所

「Change一直堅持的設計理念:故事營造,行為敘述。我們堅持建築的空間起始都是從故事及其展開的行為開始,建築師需要做的就是使之發展成為相匹配的空間。2016年的上海的第七印刷廠建築群改造更新,change嫁接了摩洛哥的大染缸,講述了很有小說氣質的一個五彩斑斕的創意辦公空間的路演大擂台空間;緊接著,陝西宜君哭泉鎮上村的項目,通過對梯田與人類的關係的提煉,敘述了3種位於不同階段境界的人的故事,並將其發展成為了村落的三大組團;2017年,上海平望街百年建築復興改造,change敘述了從晚清到今天一個老城廂里弄的建築往事;後半年,change開始研究物理上植入空間的激發器的思索與試驗。

在已經到來的2018,CHANGE將空間敘述瞄準了租賃居地產領域,希望我們的實踐可以在租賃居住、辦公等領域做出更多的有社會意義的作品。」

——前及建築設計事務所

上海黃浦區平望街44號改造

到了宜君,一路走進村落、走出村落,我才發現,我第一次的進村,眼裡竟然基本沒有村子;有的,是那連綿不絕的梯田。當我走出上村的時候,我腦海里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構想:整個村落應該是配角,山體將成為我規劃的真正主角。因此整個規劃本身是圍繞著讓建築全部消失的初衷而做的,舊有的村落格局完全保留,改建的原地消失;新建的就圍繞在原有的村落結構外圍順著梯田繼續消失。對於這個新的村落而言,展品是原有的村落,體驗者居住在村落內外,體驗的不是建築,是梯田中的山,水,氣,霧。對於建築本體而言,也必須是從讓人感知梯田的角度出發。我們敘述了人和梯田相互共生的一個進階故事,從平原到梯田的原始耕種,到利用生產力的進步開拓了更大更大的梯田的豐衣足食,再到梯田變成不僅僅是衣食父母而是變成了對藝術、哲學的精神訴求階段的不同境界的人生。

陝西宜君上村村落改造

把各個年代的結構基本都保留並且顯露出來,在此基礎上營造一部分契合各個時間段的空間敘述。關於微居,老話講:螺螄殼裡做道場。比如用一個民國時期的縫紉機來取代酒店的辦公桌,用一個老的鐵桶來取代床頭櫃,用樟木箱或者老皮革箱子來取代茶几等,這些反差讓體驗者可以在一種新的視角里看待文化。我想說的是,文化通過一種新的視角,可以變成另一種文化。這也是我看待上海老城廂文化的視角。城市的文脈在每個時代都會有當時當刻的語境,作為建築師,我的態度是:尊重過去,展現當下,留白未來。

tao+c 西濤設計工作室

「我們的作品,尋求連接起建築內空間和外空間中常被忽視的斷層。設計不限於內與外,我們著力於突破界限,注重場所的間隙空間,重塑起適宜的尺度和恰當的聯繫,尋找作品與環境的情感聯繫,為使用者創建完整統一的空間。通過反思設計對於今日社會意味著什麼,我們也試圖在實踐中連接起公共活動與設計個人行為間的斷裂。」

——tao+c 西濤設計工作室

在市井中生長的工作室

在一幢無名的80年代居民樓的底層,tao+c 西濤設計的設計師租下了一間陳舊的小公寓。著手改造翻新成工作室,使其適用於新的功能;工作和休息在同一個地方,用最低的預算,開始一種作坊式的生產和生活。在第一個房間的北端,設計師置入了一個長3.6米、寬1.7米的密度板材料製作的居住箱體。把生活空間壓縮至極少後,留出更多靈活可變的工作空間。通過拆除後院之間的矮牆,經由戶外串聯起本來隔絕的房子,形成了一個長條的院子,兩個纖細的玻璃盒子,以及三個工作間的連續性空間。所有的固定傢具和裝置全部由施工方手工製作而成。用簡易經濟的材料做細微和精巧的調整,並沿著鄰里結構關係的紋理蔓延生長。忠實地表達材料特性,不加修飾並恰到好處地融入原有住宅,形成一個極少的坦誠的空間。

極小天井住宅

在一個1930年代聯立式花園裡弄洋房的改造中,西濤設計以一種精密微創手術般的處理方式,審視和發掘空間中被過去歷次改造所掩蓋的特質;通過精準的切割,引入傳統民居的天井意象,重整了里弄住宅中錯層的亭子間和前堂的關係。建築師通過從建築內部挖出一個天井而非加建面積的策略去疏通原本緊張的空間關係。在東側開間亭子間和主樓面的錯層的關節之處,切開一個細長的洞口,從自下而上貫穿三層到屋頂,4:1的長寬比讓人回憶起南方小民居中典型的極小而狹長的天井。洞口用透明的玻璃圍合,形成井形的具象界面,井深且虛,帶來住宅內部的向心性。以天井為空間中樞進行四合環繞的平面布局,使虛的天井成為具有交通性的內部空間。

編輯|原源、魏唐辰希(實習生)

視覺|吳寵茹

校對|張思琪(實習生)

版權聲明

本文由各事務所授權有方發布。如需轉載,請後台與有方新媒體中心取得聯繫。

投稿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方空間 的精彩文章:

14家北京年輕建築事務所的2017年

TAG:有方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