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秋風起,食腊味」,又到了吃腊味的好時節,你饞了嗎?

「秋風起,食腊味」,又到了吃腊味的好時節,你饞了嗎?

GIF

「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也是食物的死敵 」

為了保存食物,我們雖已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

然而腌臘、風乾和煙熏等古老的方法,

在保鮮之餘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

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

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製造出來的食物,

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飲食,

並且蘊藏著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相傳在上古夏朝時,人們於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而十二月叫臘月。

臘肉,就是在冬天將肉類以鹽漬經風乾或熏干製成而得名。

早在周朝的《周禮》、《周易》中也已有關於「肉甫」和「腊味」的記載。

腊味是中國民間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

很多地區都有製作腊味的習慣,比較為人所知的有廣式腊味、蘇式腊味、川式腊味、湖南腊味等等。

湖南臘肉,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相信沒有哪個吃貨願意放過這樣的美味。

作為湖南的招牌特色,臘肉色彩紅亮,煙熏咸香,肥而不膩,鮮美異常。

湖南人都偏愛吃腊味,每逢臘月,

外婆和媽媽都會在陽台上晾曬各種腊味,以備春節食用。

腊味究竟是個什麼味道?

不同的地方,人們對於腊味的認知是不一樣的,通俗的說,腊味就是肉腌乾的味道。

那麼,今天小編帶你一起回味那屬於湖南伢子的獨特記憶。

相傳湖南臘肉起源於梅山

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原是先人們為了延長豬肉保質期的無奈之舉

不曾想卻意外造就了別樣風味

湖南的臘肉以煙熏出名。

臘月里,人們將自家餵養的豬宰殺,挑選肥瘦相連的後腿肉和五花肉來製作臘肉。

他們將肉切成大概四五斤左右的小塊兒,抹上鹽,放進罈子里或木桶中腌制,

讓鹽分充分滲透至肉的各個部位,5至7天後取出肉,

用麻繩穿過肉的一端,掛在通風處風乾一周後,還要經過一個月的熏烤。

湖南的農家大多會在堂屋裡挖一火坑,用鐵鉤將臘肉懸掛在上方,一邊燒柴取暖做飯,一邊將肉熏制好。

記得小時候,我們蹲在火坑邊取暖,臘肉的油滲出流淌下來,稍不注意,就會滴落在衣服上。

在以前,殺年豬是發動全村人的盛大活動。

至今,在湘西都還保留著一道「殺豬菜」——殺豬時,用豬內臟雜燴招待前來幫忙的鄉鄰。

一部分鮮豬肉吃完後,剩下的會被做成臘肉。

灶台上掛的臘肉越多,就意味著這家人越殷實。

湘西人在女婿給丈母娘拜年、答謝媒人這樣的重要場合都會把臘肉作為禮品。

湖南臘肉雖其貌不揚,但味道好,煮熟切成片後透明發亮,嚼在口裡熏香濃郁,肥而不膩,瘦不塞牙。

臘肉油多,臘魚油較少,媽媽常常把臘肉和臘魚放在一起混蒸,竟然出奇地好吃。

在湘西山區,很多地方都還保留著燒柴火的灶台。

熏料里除了松樹柏樹的樹枝外,還會添加茶葉、炒的泛黃的米和剝去茶籽,過油炸過的茶果殼。

臘肉被掛在灶台之上熏烤,時間長的多達3 到 6 個月

等肉質變硬,肉色變深,臘肉就做好了。

煙火味嵌入肉中,它成了湘西臘肉的靈魂,熏乾的臘肉可以吃一整年。

曾有人記下:腊味,把漫長的光陰歲月中,人對故鄉、親情、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都混合在了一起,

一口吃下去,幾乎難以分清哪一塊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湖南 的精彩文章:

手藝關乎傳承與生存,他用影像記錄下來,珍貴!

TAG:新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