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湘博推出新年特展 「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

湘博推出新年特展 「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

最好的相遇就是久別重逢,闊別五年的湘博連連推出精彩的展覽。接下來要為大家獻上2018年新年賀禮,重磅推出開館以來的第一個國際特展「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下面就跟著小編,將展覽內容一睹為快吧。

亮點一:原創性文化藝術展

以空間的方式講述文化交融的故事

中意展特邀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的李軍教授為主策展人,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陳建明,副館長陳敘良為策展人。主題內容主要基於李軍教授長年美術史和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具有深厚的學術根基,反映了國際對於文藝復興研究的前沿內容。

展覽的策劃思路更是別出心裁,用空間講述一個文化交融的故事。除了五大部分連貫的敘事線索以外,每一部分又包含若干分支故事,觀眾將會在現場感受一場情節生動、內容豐富、回味悠遠的視覺盛典。

亮點二:國際性大展

來自國內外48家博物館的250餘件展品

中意展精心挑選了國內來自湖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22家博物館的展品,和國外來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羅馬國家博物館、錫耶納國立美術館等在內的26家博物館的250餘件(組)精品。

高規格、國際范兒

這些展品包含羅馬女神鵰塑、龐貝壁畫、喬托畫作、馬可·波羅遺囑原件、馬可·波羅遊記的中世紀抄本、安布羅喬·洛倫采蒂風景畫、14世紀威尼斯著名畫家保羅·委內吉亞諾畫作、楓丹白露畫派《沐浴中的女人》以及14世紀義大利模仿中國生產的絲綢和陶瓷器等。這些展品大部分首次來到中國,絕對!

新會木美人 明代木板油畫 新會博物館藏

《沐浴中的女人》 16世紀末 木板油畫 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藏

看到展覽海報上一東一西相似面孔的美人,大家一眼就能明白這是一個講述中國和義大利之間交流的故事,展覽關注的時代也恰好介於這兩件作品創作的時間前後:13-16世紀。

當時蒙元的世界征服將歐亞大陸連接起來,使得兩端的旅行者得以暢行無阻。在此過程中,中國和義大利之間發生了錯綜複雜的溝通故事,其影響持續到今後的幾個世紀。那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故事一

中國絲綢和羅馬時尚

素紗單衣 西漢 湖南省博物館藏

《花神芙羅拉》 龐貝壁畫 公元1世紀 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我們知道中國漢代的絲綢織物的製作水平就達到極高水平,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素紗單衣僅重49克。中國的絲綢很早以前就以「文化大使」的形象出現在義大利。有多早呢?據說在公元前53年的卡雷之戰中,作戰的一方安息軍隊打著五顏六色用絲綢製成的軍旗向入侵的羅馬軍隊進攻,這些色彩斑斕的綉金絲綢軍旗使羅馬軍隊眼花繚亂,那是羅馬人看到的第一批絲綢。

此後中國絲綢馳名羅馬帝國,中國也被稱作賽里斯國(Serica),即絲之國度。不過當時的義大利人並不知道絲是怎麼產生的,還以為是森林裡產的羊毛,只要將樹葉浸泡於水,就能得到附著在上面的白色絨毛。

但這不影響羅馬上層社會對於絲綢的偏愛,中國絲綢引發上層貴族的奢靡之風,導致黃金大量外流(有歷史學家認為羅馬帝國滅亡就是因為羅馬人喜歡奢侈品絲綢,導致國庫枯竭,逐漸走向滅亡)。羅馬皇帝因此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著絲綢服裝,但這似乎沒有影響到那些愛美的羅馬女性穿著透明的衣服來展現她們的魅力。大家在展廳即可欣賞穿著輕薄的中國絲綢的花神芙羅拉側身顧盼的身姿和輕舞曼妙的體態。

這便是中國與義大利相遇的「前世」故事。

故事二

遠海航行三大法寶

顯然,中國和義大利都不滿足於這種隔空傳物、擊鼓傳花式的間接交流,在經過幾個世紀的漫長準備後,雙方都摩拳擦掌,開始了尋找對方的旅程,那麼在旅行開始前又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指南針

針碗 元代 旅順博物館藏

看著這隻其貌不揚的碗,有誰能想到它和中國引以為傲的古代發明——指南針有關呢?指南針在遠海旅行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沒,中意展中多個中西羅盤將為大家講述「指南針誕生」的故事。

海船

鄭和「二千料」福船模型 現代 中國航海博物館藏

海上航行先進結實的船隻必不可少,當年的鄭和船隊就乘著這樣的「福船」遠洋航行,甚至到達非洲東海岸。但也有很多不幸的船隻,因為不可預料的原因安眠海底,唐代的「黑石號」殘骸如今靜靜地躺在展廳,訴說當年海上千鈞一髮的危難時刻。

海圖

亞伯拉罕·克萊斯克斯繪製 《加泰羅尼亞地圖》 1375年獸皮紙彩繪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加泰羅尼亞地圖》(局部)歐亞大陸商隊向東行走

能在google上看到世界全景地圖的今天,很難想像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海圖是被爭奪和珍藏起來的秘密,有了海圖就擁有了向東方尋找寶藏的機會。中意展中的《加泰羅尼亞地圖》由法國國王查理五世訂製,是中世紀最早的一幅世界地圖。它參考了《馬可·波羅遊記》中的描述,以航海者的目光將東方描繪成富庶的黃金之都,那是他們旅行的目的地。

有了這三件法寶,歐洲人終於踏上了前往東方的旅程。

故事三

馬可·波羅的行囊-來自中國的禮物

13-14世紀,絡繹不絕的歐洲旅行者來到他們垂涎已久的中國。遍覽了東方盛景的「馬可·波羅們」回鄉前,必然要帶些中國的旅行紀念品,作為商品、個人財產、贈送親友的禮物或者炫耀的資本。那「馬可·波羅們」都會帶些什麼回去呢?

加萬尼·列昂納多 《馬可·波羅歸來》 1848年 義大利威尼斯科雷爾博物館藏

據說,馬可·波羅的叔叔馬菲奧曾經衣衫襤褸地從中國回到威尼斯,在他洗澡期間,他的妻子隨手將破衣爛衫扔給了乞丐。馬菲奧得知後氣急敗壞,一周後才從乞丐手中奪回。隨後馬可·波羅家族召開會議,在眾人注目下,馬可·波羅撕開棉襖,奪人眼目的東方珠寶震驚了所有人……

但這個故事只是傳說,這次展覽為大家帶來了馬可·波羅去世前的遺囑原件,為我們提供了真實的與中國有關的信息,裡面提到了馬可·波羅的韃靼僕人; 1324年馬可·波羅去世的遺產清單中還列有:罟罟(gū)冠、金牌、韃靼絲綢等。

牽馬陶俑 元代 內蒙古博物院藏

罟罟冠 元代 內蒙古博物院藏

不止是馬可·波羅,幾乎所有到達中國的義大利商人、傳教士等等都會攜帶「韃靼」(韃靼是當時歐洲人對於蒙古人的統稱)牌絲綢回義大利。物美價高的絲綢再次在歐洲引起風潮,擁有和穿著絲綢服裝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但這時候的義大利不再以為絲綢是從樹上長出的白色絨毛了。數世紀的時間內,他們掌握了養蠶、繅絲、染織的一系列過程,儘管還不那麼成熟。他們拿到中國高質量的絲綢後,開始模仿中國絲綢圖案和設計,並推陳出新。

這次展覽將首次展出13-16世紀從蒙古帝國到義大利的系列絲綢,以及出現在繪畫中的絲綢圖案。通過觀察圖案的相似性和演變過程,大家就會發現14世紀的中國絲綢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義大利對於服裝和圖案設計的品味。

喬托 《聖史蒂芬》 1320—1325 木板蛋彩畫 義大利佛羅倫薩霍恩基金會藏

如這件喬托的《聖史蒂芬》中,史蒂芬身穿鑲邊法衣,胸前的方形裝飾與中國古代服飾上的「補子」相似。

薩諾·皮埃特羅 《聖母加冕》 1450—1460 義大利錫耶納國家美術館藏

以及這件由15世紀錫耶納畫家薩諾·皮埃特羅創作的祭壇三聯畫《聖母加冕》,畫中最重要的人物聖母、耶穌和聖奧古斯丁都穿著絲綢服裝。值得一提的是,畫面背景的帷幔上似乎還有類似中國鳳凰的鳥,這類變形的中國鳳凰在14世紀義大利織物和繪畫中極為普遍。

歐洲的旅行者除了帶些中國紀念品以外,也會在中國留下一些痕迹,他們在中國都留下了什麼,以及對今天產生了什麼影響呢?帶著這些問題,大家可以去展廳一探究竟了。

觀展指南

中意展的信息量極大,上面的介紹不過是這弱水三千中的一瓢,如果將展覽從前言看到結語,閱讀量約五萬字(希望沒有嚇到大家),為了幫助大家「多快好省」地get展覽精髓,小編要告訴大家幾個觀看展覽的小竅門:

①牢記「展覽劇本」,仔細閱讀每一部分的單元說明和組說明,這樣才能知道整個故事如何串聯起來的,不至於被不同媒介和中西混搭的展品弄得暈頭轉向;

②每件展品都精心配有展品說明,大家可以結合展品說明了解其來源、功能、審美價值等等;部分展品還有拓展說明,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多方位了解展品的背景知識;

③信任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每個細節。目光與展品的每一寸相接,都將賦予它新的生命。

有時候遠方喚起的渴望

並非是引向陌生之地

而是一種回家的召喚

——瓦爾特·本雅明《駝背小人》

成人票:30元/人

優惠票:15元/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在校學生、現役軍人、低保戶憑有效證件)

免票對象:65歲以上老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由家長陪同的1.3米以下兒童

展出日期:2018年1月27日—4月30日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售票),每周一為閉館日,逢法定節假日順延,除夕閉館一天。

展出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 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一廳

諮詢熱線:0731—84415833、84475933

更多資訊敬請訪問湖南省博物館官方網站:www.hnmusuem.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網 的精彩文章:

常德一警車翻滾下幾十米深谷 警民生死大救援

TAG: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