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冷兵器的發展都靠它?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簡述

古代冷兵器的發展都靠它?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簡述

原標題:古代冷兵器的發展都靠它?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簡述



複合劍的創製:


這種複合見的製造技術很巧妙,劍的脊部和刃部是用含錫量不同的青銅,分兩次鑄成、其方法是先鑄造劍柄和劍脊的榫部結合成劍體。經過考古部門用科學方法對這種劍的測定,其脊部含錫量為10%,刃部含錫量為20%。含錫量低的脊部韌性較大,不易折斷,利於長久使用。含錫量較高的刃部堅而利,便於刺殺。這種脊部堅韌、刃部鋒利剛柔並濟的複合劍,是青銅兵器鑄造技術的重要標誌。



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青銅和錫,還含有少量的鉛、鐵、鎳和硫等,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靜謐技藝水平可銅現在的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想媲美,充分顯示了當時越過鑄劍工匠的高潮技藝。


鋼的柔化術:


白口生鐵又脆又硬,雖然堅固耐磨,單不適於製造需要強度和韌性的工具。我國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有在春秋戰國之際創造了鋼鐵柔化術,將白口生鐵進行適當的退貨處理,是曇花鐵分解出石墨能變成可鍛鑄鐵。



早期鍊鋼法

將含碳量接近書鐵的塊煉鐵,放在炭火中加熱滲碳,並反覆摺疊鍛打,擠出雜質,得到塊煉滲碳鋼。這是最原始的鋼。有的選用優質塊煉鐵。配合定量的滲碳劑和催化劑,密封加熱滲碳,練出優質的快鍊鋼。幹將、莫邪、太阿等名劍就是用這種優質快鍊鋼製成。



鑄鐵脫碳鋼(西漢)將生鐵鑄件進行退火脫碳,是起含碳量降低到鋼的成分範圍,而有不析出或很少析出石墨,從而變成鋼劍。(北京大葆台西漢閻王墓出土的刀和劍,是運用這種工藝的最早實例)


草鋼/炒鋼(西漢)將生鐵加熱熔化成液態或半液態,撒入礦石粉,並不斷進行攪拌,是指脫碳成鋼。


百鍊鋼(西漢)但取精鐵(高碳鋼材)鍛之百餘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則百鍊不耗矣。——沈括《夢溪筆談》


中國生鐵制鋼技術自戰國初期到漢代經過幾百年的歷程,從塊煉鐵、滲碳鍊鋼發展到生鐵固體脫碳鍊鋼、炒鋼、煉製熟鐵,以及重新滲碳硬化或淬火硬化。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了利用液態生鐵對熟鐵進行擴散滲碳鍊鋼的方法,這一方法最早記載於《北齊書?綦目懷文傳》,成其為「宿鐵」。後世稱為灌鋼,又稱為「團鋼」



後來灌鋼法有不斷發展,宋代將生鐵片嵌在盤繞的熟鐵條重劍,用泥把鍊鋼爐密封后進行燒煉,效果更好。明代有獎生鐵片改在捆緊的若干熟鐵薄片上,使生鐵液可以均勻的滲入熟鐵之中,用塗泥的草鞋遮蓋住爐口,使生鐵可以從空氣中得到氧氣而更易熔化,提高了冶煉效率。


明中期以後,灌鋼法有進一步發展為蘇鋼法。以熟鐵為料鐵置於爐中,而將生鐵置於爐口,生鐵板開始熔化後用火鉗夾住左右移動,並不斷翻動料鐵,使料鐵均勻的淋到滴下的生鐵液,既可以產生很好的滲碳作用,有可以產生劇烈的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生產出含渣量少而成分均勻的鋼材。




灌鋼法優點:


灌鋼法是中國古代鍊鋼技術上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同百鍊法或炒煉法比較,其優點


(1)生鐵作為1種滲碳劑,因熔化後溫度高,加速向熟鐵中滲碳的速度,縮短冶煉時間,提高生產率。


(2)熟鐵因為碳的滲入而成為鋼,生鐵由於脫碳也可以變成鋼,增加了鋼的產量。


(3)在高溫下,液態生鐵中的碳、硅、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生反應,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品質。


(4)灌鋼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只要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煉,就可獲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探觀 的精彩文章:

武士刀生鏽了怎麼辦?

TAG:冷兵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