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萬餘件文物「身份證」公開 三峽博物館首度亮家底

9萬餘件文物「身份證」公開 三峽博物館首度亮家底

1月18日,小編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獲悉,該館首度面向社會公布館藏文物信息。從即日起,市民只需登陸該館的官網,就可查閱館藏文物的有關信息。

查詢界面截圖

據了解,此次三峽博物館公布的館藏文物信息包含文具、甲骨、傢具、錢幣、漆器、武器、銅器、陶器等34類共91209件/套,公布的數量占館藏品總數的80.35%,文物所屬年代上起200多萬年前,下至新中國成立後,涵蓋了中華文化的各個歷史時期,可供查閱內容則包括文物名稱、年代、類別、級別、質地、來源、尺寸等詳細信息。

「我們早在2016年就利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機會,全面掌握了館藏可移動文物的數量、特徵、保存狀況等情況,為館內的每一件文物都建立了獨有的『身份證』,此次把這些信息公佈於眾,不僅希望能與市民共享館內資源,也希望能為文物愛好者及有關專家進行文物研究提供方便。」三峽博物館有關負責人說。

如何查看到這些文物信息呢?據這位負責人介紹,從即日起,公眾只需在網上點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官網,進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專欄,就能對文物的有關信息進行檢索。

此次推出的文物中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呢?小編從中選取了一部分,以饗讀者。

何朝宗制觀音像

該文物高19.1厘米,系重慶市博物館舊藏,目前陳列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歷代瓷器」展廳。

據了解,該觀音像是由明代德化窯瓷雕大師何朝宗所雕。據了解,何朝宗在雕塑過程中,刻意追求瓷的質地美與雕塑美。

小編看到,觀音臉型飽滿大方,雙目微閉,右手撫膝趺座,左手執如意,胸部飾瓔珞。脊背處有「何朝宗」葫蘆印紋。立像通體施象牙白釉,釉面溫潤如凝脂,雕塑手法細膩,線條流暢,衣紋處理似有隨風飄拂之感。該文物曾參加全國精品文物展。

東漢

景雲碑

該文物出土於雲陽縣舊縣城遺址,碑文記述了景雲的祖先由楚國遷入漢中、廣漢等地,景云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愛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峽地區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實,是目前三峽地區唯一出土的漢碑,具有極大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碑為淺灰色細砂岩,造型古樸。碑額正中雕刻婦人倚門像,左右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側浮雕青龍、白虎。碑面打磨光滑,中間為隸書碑文,共13行367字,書法美,雕刻精,保存好,是漢碑中的精品,極具藝術價值。

據了解,該碑在南北朝時期即已入土,近年發掘獲得,品相極佳,在存世的漢碑中十分罕見。該碑目前陳列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壯麗三峽」展廳。

「巫山人」

左側下頜骨化石

「巫山龍骨坡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初期的古人類遺址,於1984年發現,1998年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先後經歷了1985—1988年 、1997—1998年、2003—2004 年等多次發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巫山人」一段左側下頜骨化石。與「巫山人」化石同一層位出土的還有步氏巨猿牙齒和120種脊椎動物化石。龍骨坡遺址的石製品數量超過百件。經古地磁和鈾系等多種方法測定,為距今200萬年。

龍骨坡遺址是迄今中國乃至東亞早更新世早期的相同時序中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地點,為探索東亞人屬興起的年代不是幾十萬年而是200萬年提供了佐證。

戰國

青銅鳥形尊

該文物2002年出土於涪陵小田溪墓地。通體長28CM、寬16.8CM、高29CM,整體呈鳥形,具有魚嘴、鷹喙鼻、獸耳、鳳冠、鴿身、鴨腳。通體飾細密的羽紋,在羽紋上有規律的鑲嵌綠松石。造型、紋飾及裝飾極其精美。

據三峽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青銅器中的尊本是酒器,這件尊通體上下除魚形嘴外,了無一孔,不具備容器的實用性,應系學習中原地區的鳥獸尊而作。其體輕、壁薄、中空,鑄造難度極高。出土於巴人的貴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審美情趣,工藝水平和鑄造技術難得的藝術精品。

偏將軍印章

該印章系市民劉定全捐贈,為龜紐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紐高1.2厘米,邊長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將軍印章」五字三行,是一方漢代官印。

據文獻記載,偏將軍系將軍的輔佐,此官制始設於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將軍拜授的。偏將軍印沿襲了兩漢官印製度,即官高者用龜紐,中下級官吏用鼻紐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於漢晉時期,目前全國共發現26枚,兩漢金印僅存15枚。為希罕之物,至為珍貴。

戰國

青銅虎鈕錞於

該文物高68cm,上徑36cm,底徑28cm,重30公斤,原藏於萬州博物館,2005年由三峽博物館收藏。

這件錞於屬戰國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體完整,音質優良,造型厚重,形體特大,有「錞於王」之譽。其上部的鈕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紋勾畫出神物特徵,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證。虎鈕的周圍,分布著五組「圖語」:椎髻人面、羽人擊鼓與獨木舟、魚與勾連雲紋、手心紋、神鳥與四蒂紋,為研究巴渝古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青銅三羊尊

1980年出土於重慶市巫山縣大昌鎮大寧河畔的李家灘,通高42.8厘米,原由巫山縣文管所收藏,2005年6月調集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目前陳列在「遠古巴渝」展廳。

該器造型呈喇叭口、束頸、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雲雷紋為地,上飾夔紋和饕餮紋;造型與紋飾總體呈中原文化商末時期的特徵,而模糊的地紋,粗獷的鑄造風格,又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三羊尊應該是巴人在商文化強烈影響下的一件自製重器,是迄今所見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銅容器。該器對於研究古代巴人的礦冶技術、文化進程以及商文化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撰稿:黃琪奧

圖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供圖

編輯:匡麗娜 黃琪奧

審核:牛瑞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慶日報 的精彩文章:

9萬餘件文物「身份證」公開 三峽博物館首度亮家底

TAG:重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