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待臘盡,又是好春時候

待臘盡,又是好春時候

寒氣逆極

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云:「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花信風

高節亭邊竹已空▊山礬獨自倚春風

花信風,也叫二十四番花信風,是應花期而來,所以稱為花信。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有:「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根據農曆節氣,從小寒到穀雨,共八氣……八氣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

花信自小寒開始,為梅花、山茶、水仙,大寒時一候為瑞香、二候為蘭花、三候為山礬。山礬也作留春樹、山桂花、玉蕊花,《本草綱目》載:「山礬生江、淮、湖、蜀山野中,樹高大者高丈許。葉似梔子,光澤堅強,略有齒,凌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齣黃蕊,甚芬香。」

黃庭堅《山礬花二首》序云:「江湖南野中,有一小白花,木高數尺,春開極香,野人號為鄭花。王荊公嘗欲求此花栽,欲作詩而漏其名,予請名山礬。野人采鄭花以染黃,不借礬而成色,故名山礬。」其詩為:「高節亭邊竹已空,山礬獨自倚春風。二三名士開顏笑,把斷花光水不通。」

雪意帖

▊雪意殊濃

蔡卞《雪意帖》,橫29.3cm,縱34.1cm,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蔡卞(1048-1117),字元度,蔡京之弟。

全文為:卞拜覆,雪意殊濃,甿畝大洽,殊為可慶,蒙賜答,誨尤以感慰,適行首司呈賀雪笏記,似未穩,試為更定,如可用即乞令寫上也,不備,卞拜覆,四兄相公坐前。

蔡卞書法圓健遒美。《宣和書譜》稱其:「自少喜學書,初為顏行,筆勢飄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長於大字。晚年高位,不倦書寫,稍親厚者,必自書簡牘。」

臘八節

▊過了臘八就是年

進入臘月,年節就開始了。俗話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臘八之後,就要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了。老北京有這樣的民謠: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八日要喝臘八粥,臘八粥最早為供奉佛祖的鹹粥,後經過宋元明清的世俗化發展,逐漸形成我們今天常喝的多種雜糧果類加上冰糖熬制的甜粥。南方一些地區,仍然會以臘肉、海帶做成鹹味的臘八飯。

尾牙祭

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煙謝土神

每月的初二、十六,是閩南人傳統祭拜土地的日子。二月初二為一年中最初的做牙,十二月十六則是最後的尾牙。所謂「牙」,為「牙旗」之簡稱,因古時荒地滿目,未經開墾之地,時有相爭開拓,致有格鬥、毆打等事發生。為識別起見,各地區(或軍旗)之西邊,均畫有獸牙之形狀,如牛角、羊角等,以代表各地區之人員,或族人,或者軍隊的標誌。古代商業活動買賣介紹人,往往被稱為「牙郎」或「牙儈」,故商人向牙郎們請客致謝等方式,拜祭土地公,稱為做牙。

金橘

碧葉金丸▊扶疏長榮

金橘又稱金桔、金柑,芸香科植物。皮金黃、汁香甜(小澀),金橘含有特殊的揮髮油金橘甙物質,香氣可使人愉悅。

《本草綱目》載:「金橘,名金柑、盧橘、夏橘、給客橙,味甘、酸,性溫。主下氣快膈,止渴解醒。辟臭。皮尤佳。」

金橘也可盆栽觀賞,枝葉繁茂,夏季開玉白色花,香氣遠溢。冬季果食成熟,橙黃或橙紅,綴於綠葉間,謂之「碧葉金丸,扶疏長榮」。

冬日清供

▊歲朝樂事

汪曾祺寫道:「歲朝清供」是中國畫家愛畫的畫題。明清以後畫這個題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畫過不少幅。畫里畫的、實際生活里供的,無非是這幾樣:天竹果、臘梅花、水仙。有時為了填補空白,畫里加兩個香櫞。「櫞」諧音圓,取其吉利。水仙、臘梅、天竹,是取其顏色鮮麗。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任伯年 歲朝清供圖 立軸 紙本設色

寒冬時節,了無顏色,無非家中擺上一些供盆,得馨香一樂。供盆多清雅別緻,玫瑰、康乃馨也美,總是不及水仙、蠟梅的清幽韻味。

腌泡菜

▊酸甜脆爽

每年進入臘月,家裡就會腌泡菜。此泡菜並非韓國泡菜,而是由白醋、炸紅椒、白糖腌制的「四川泡菜」。是不是四川有這樣的泡菜我不知道,但是家裡腌制的這種泡菜口感酸酸甜甜,白菜蘿蔔「骨脆」,在春節前後肥甘厚膩的食物中,著實清新脫俗。

冰 嬉

文/王晶

自從看過《甄嬛傳》之後,每到冰天雪地的時節,總是能想起冰嬉大典里一身紅妝在冰上起舞的的安嬪。明光如鏡的冰上,一群衣著華彩的八旗女子手捧紅梅,做出開合轉圜的冰舞姿勢,樂曲中斷,忽四散,中間紅襖鑲著白色毛邊的安嬪脫穎而出,輕盈舞冰,纖腰婀娜,飄帶翩翩,光彩照人。皇帝親自走下觀禮台,為其披上貂裘,憐香惜玉。

比起影視劇中的冰嬉大典,史料中所記載可謂洋洋大觀,可不是幾位宮女,幾隊八旗士兵呼號一番就可了事的。

冰嬉又稱為冰戲,是清代對冰上活動的稱謂,包括了冰上競技、表演和遊樂等。清代之前,冰嬉不僅指冰上運動,滑雪等雪上活動也包括其中。

冰上活動古已有之,南北朝時期的《北史》中就有民間「騎木而行」的記載,但是並不是娛樂性的,而是為了適應北方冰季生產生活的需要:

「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韋……氣候最寒,雪深沒馬。冬則入山居土穴,牛畜多凍死。饒獐鹿,射獵為務,食肉衣皮,鑿冰沒水中而網取魚鱉。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

直讓人聯想起《權力的遊戲》中的北境,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甚至冰雪惡白的深處,棲居著野人也不一定。雖然有了「騎木而行」對付冰雪天氣,但似乎也沒有心思藉此玩樂,不像我們現在等雪等得望眼欲穿,看到了冰雪自然一番消遣。

唐宋時期,人們用於冰上活動的工具逐漸豐富起來,在射獵的同時也開始享受冰上「乘木逐鹿」的樂趣,並追求「勢迅激」的速滑快感。

宋代有冰床,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謂之凌床。」床應該是作馬扎等椅子來理解,類似李白床前明月光,清代稱凌床為琿楚。冰車用於在冰上行走,載人載物,官員也常常坐:「雄霸間塘泊,冬月載蒲葦,皆用凌床,雖官員亦乘之。今京師之俗猶然。」明代皇城內外的貧民,以擺渡冰車來維持生計,「冰床往來如織」。這時候也有冰上的娛樂,但不是很普及。

元帝國本就始自北寒,有乘坐爬犁的習慣。《新元史》:「女真舊府有水達達萬戶府……夏行舟,冬以犬駕杷駛冰上。」杷即爬犁。《元史》中還記載,「吉利吉思者……冬日乘木馬出獵。」木馬即類似今天的滑雪板。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還寫道了元代的雪橇:「(韃靼人)為了能夠在結冰的路面上行進,製造了一種交通工具,與我國山區的土著人用來在崇山峻岭中使用的車子差不多,稱作拽軲拉或雪橇。這種交通工具沒有車輪,底部平直,前端翹起呈半弧形,這種結構特別適合在冰上輕鬆行駛……他們用來拉雪橇的狗,有毛驢般大小,非常強壯,並且習慣於拉雪橇。」

到了明代,冰戲在民間已十分盛行,人們在飽足富裕的同時,開始享受冰戲樂趣。並且,冰戲開始成為皇家娛樂項目。明代宮詞中有「琉璃彩結御河水,一片光明鏡面棱。西蒼雪晴來往便,胡床穩坐快雲騰」的描寫。劉若愚記敘明代宮闈之事的《酌中志》載:「是河也,由北安門外藥王廟西橋下……至冬冰凍,可拖床,以木板加交床或藁薦,一人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飛,積雪殘雲,點綴如畫。」《明實錄》也有皇家冰戲的記載:「西華門空口……冬則冰床作戲,春夏荷柳供觀,率為尋嘗游豫之場。」

然而,哪一個朝代也不如有清一代喜愛冰嬉,從努爾哈赤開始,就十分重視,因為冰嬉曾經被應用于軍事,相傳當年努爾哈赤被困墨根城,城池即將陷落的時候,一支「皆著烏喇滑子(冰鞋)」的滑冰部隊,「善冰行,日行七百里」,如從天降,解了墨根城之圍,成為冰嬉與戰爭的完美結合。此後,一年一度的冰嬉大典便成為了清代宮廷的重要慶典。

到乾嘉時期,冰嬉大典越來越隆重,作為法定國家清典載入《大清會典》。「每歲冬月,閱八旗於太液池」,幾日不息,包括了搶等(速滑)、搶球(類似於冰上橄欖球)、轉龍射球(冰上射箭,多人排成長龍,射天、地二球)、擺山子(集體完成擺字、擺陣等動作,如燕子戲水、鳳凰展翅、白虎擺尾等)、花樣滑冰(高難度動作如鷂子翻身、仙猴獻桃、金雞獨立、洞賓背劍、青龍回頭、哪吒探海、童子拜觀音、雙飛舞跑等)、打滑撻(冰滑梯,以到地不撲者為勝)等項目,說成古時冬奧會也不為過。

如此重要的慶典,安嬪藉此爭寵付出,自然合情合理。就像我們一天天平凡地工作,年會時突然大獻才藝,歌如陳奕迅,舞似傑克遜,加上氣氛放鬆得恰到好處,傾倒眾生不在話下。史料中就記載了一位苗族的青年喜桂,憑藉自創的「燕子三點水」的高難度動作,被乾隆賜名「冰上燕兒」,並特准加入旗籍,可見殊榮。安小主被皇后譽為「冰上飛燕」,必也是極好的。而且,八旗子弟平日無事,憑藉訓練、比賽冰嬉,可以獲得賞銀,清帝又能以此團結八旗人心,上有嘉獎、下有勇夫,冰嬉發展十分迅速。以至於道光時期,西藏首領多仁噶倫在一次觀看冰嬉大典之後,驚呼「真是不可思議,猶如魔術師便戲法一般……大飽了眼福」。

《御製冰嬉賦》

乾隆皇帝喜歡運動,尤喜冰嬉,自己寫了《御製冰嬉賦》,序中稱冰嬉為國俗,全文一千三百多字描繪冰嬉場面和細節。他還名畫師繪製了《冰嬉圖卷》、《冰嬉圖》和《紫光閣賜宴圖》,這些畫卷不僅描繪了冰嬉大典的場面,還紀錄了各種娛樂性冰上表演,如「雙飛燕」、「金雞獨立」、「鷂子翻身」等。

其中,冰嬉大典的重頭戲「轉龍射球」在故宮藏的兩幅《冰嬉圖》中都有表現:冰場上立起三座插有彩旗的大門,門上掛有綵球,兩隊隊員各自列成縱隊,在冰場上滑出兩個捲雲形的大圈。號令下,溜冰人各拉弓搭箭,爭相而出,疾速滑向旗門:有的躬身施射,有的滑過旗門而「犀牛望月」回首疾射;有的單腳點冰,如金雞獨立,弓響箭出。

清代民間的冰嬉也很相當普及。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有:「捷足行看健步紛,寒流趁凍雪花春。鐵鞋踏破賓士甚,悔作銀河冰上人。」注有:「足看鐵底鞋,一步恆數丈,行冰上,兼有能格鬥跳舞者,都門入冬,城河最多。」《帝京歲時紀勝》中「滑擦」條亦稱:寒冬之時,「都人於各城外護城河上,群聚滑擦(即滑冰)」。《帝京歲時紀勝補箋》中說:「什剎海、護城河冰上蹴鞠,則皆民人練習者。」

現在再去看看,還是無數「民人練習者」,真是鐵打的冰場,流水的「冰鞋」。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歲闌思飲酒 風雪見桃夭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