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少不得低於19.9元,最高不得多於50萬張,票補「雙限令」背後的那些事……

最少不得低於19.9元,最高不得多於50萬張,票補「雙限令」背後的那些事……

近日,不少媒體爆料:春節檔期間,中國電影市場對於「票補」實行雙限。具體內容大致為:

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2.15-3.2)期間,全國影院票價(普通觀眾實際支付部分)不低於19.9元,在補貼的票數方面也有限制,單部影片不得超過50萬張。

所謂「票補」,本是電子購票平台的營銷手段。在每部電影上映之前,發行方(片方)和影院會商定最低票價,一般在30元到40元之間,而此前影迷能從電子購票平台買到低至9.9元的電影票。這其中的差價多數是由電商售票平台及片方在補貼,簡單地講,也就是它們「掏錢請觀眾看電影」。

此舉目的是為了避免資本層面的惡意競爭,讓電影市場回歸到「內容為王」「品質為王」的良性發展軌道上。在國內電影市場,「票補」現象對於業內人士來說已經司空見慣。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國產電影利潤90%-95%來自票房。

「票補」相當於一支槓桿,觀眾的口碑相當於支點。片方想利用「票補」產生的口碑撬動整個票房市場,獲取利益最大化。

不少人把「票補」比喻為超市的「開業酬賓」,吸引人氣在電影業內。對片方來說,通過預售、超低價的形式,可以提前鎖定一定票房、吸引部分觀眾,然後利用口碑效應帶動話題,擴大聲勢。

一般而言,片方和在線票務平台的「票補」主要用在電影上映前3天的預售中,前3天的票房表現對後續排片率和影片整體走勢至關重要,因此在線票務平台成為電影交鋒的主戰場。其屢試不爽的手段是以漂亮的預售票房成績增加與影院談判的底氣,促使其增加排片場次。基於現實利益考量,後者基本不會拒絕。

而北美電影則很少有此類現象發生,則是因為其生產一部電影獲取的利潤當中,只有30%左右來自票房,剩餘七成則是來自衍生品與IP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洞察 的精彩文章:

TAG:電影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