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肖萱安「60分鐘行為」說·朱鴻

肖萱安「60分鐘行為」說·朱鴻

1997年《60分鐘行為》

看著肖萱安打開電腦,魔術般地翻過一個個文件夾,「60分鐘行為」就跳了出來。

雖說跟肖萱安很熟,看到過他的很多東西,但我沒看到的似乎要更多——看來,對肖萱安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他那裡藏著的寶貝還多著呢。

《60分鐘行為》由十幾張照片組成,是對他的一個行為藝術的拍攝記錄。在一條牆壁斑駁的小巷裡,站立著一個用布從頭到腳包裹的人體,人體頭頂正好有一條晾曬著的窗帘一樣的布組成一個M形狀,人體站立其下,就像剛從一扇門(或一個窗里)走出來。幽深的小巷是行人的必經之路,過往的行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無不用怪異的神色打量著這具木乃伊般的人體,就連一隻路過的白貓也只因瞟了一眼這人體而驚恐地逃竄而去。「行為」持續了60分鐘,被包裹的人體一直站立不動,變動的只有過往的行人和那隻貓。十幾張照片應該是60分鐘內記錄下的過往行人中最有表情狀態的那些。

這個行為,在今天看來似乎沒有什麼要命的東西,顯得有些無驚無奇。但是,肖萱安這個行為是做在20年前的1997年!那個年代的攝影人基本都只知道攝影是記錄的工具或採集優美風光的手段,而肖萱安卻把攝影同行為嫁接起來,似乎是有話要說,這與那些純粹為記錄而攝影的攝影師一下就區別開來。

美國攝影杜安《偶遇》

按肖萱安副標題「模仿杜安·邁克爾斯作品」提示,這個作品或許可以算是肖萱安受名家神啟的一個習作。在那個互聯網尚未普及、資訊很不發達的年代,不肯屈從身邊眾人一個模樣,模仿一些大家見所未見的新奇作品,整出點新樣來,這在當時不能不算一種新追求。而對慣於怪誕風格和象徵意味的美國攝影家杜安·邁克爾斯,肖萱安一直很著迷。邁克爾斯喜歡追求一種「無中生有」創作方式,不經意地創造出攝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影像表達手法——「攝影串連」:他將自己導入一個敘事的文本,憑藉多幅照片,敘述一個完整的意念。在這些作品中經常充滿神秘的、模糊的和半透明的物體運動,美麗卻又充滿矛盾。多幅照片串連起來表達一個個人意念,這種玩法讓一直只知道單攻單幅照片的肖萱安既新奇又興奮。也難怪,作為一名不僅僅靠攝取現實世界印象而更關注內心世界的表現主義作者,杜安·邁克爾斯在美國就曾啟發過包括從吉姆·戈德堡(Jim Goldberg)到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等一代又一代攝影師。在邁克爾斯的眾多作品中,20年前肖萱安拿來作範本的是他的《ChanceMeeting》(偶遇)。這個作品拍攝的是兩個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在一條小巷相向而過,之後雙方又幾乎同時回頭互望一眼的情形。用記錄這個過程的七、八張照片合成一個GIF,兩個男人看似小巷「偶遇」的種種曖昧不明就都包含其中。據說,這個GIF指向的是同性戀。但我相信,肖萱安用幾乎同樣的場景,借這個洋老瓶子要裝的肯定不是有關同性戀的話題。肖萱安雖然喜歡模仿名家的某些樣式,但他的作品自有他自己的意向,雖然他一直強調自己是「觀念藝術家」,很多時候作品做出來自己也無法表述究竟是什麼「觀念」,但他不入流俗,追求藝術的異質特性一直是很令人佩服的。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肖萱安獲得1988年全國「艱巨歷程」公開賽最佳構思獎的那幅《束縛與運動》,就被顏長江稱讚為「在那個哲學思潮年代,肖萱安站到了先鋒攝影的前列,而此作的圓熟成度超過當時或現在那些將觀念和感受很生硬地符號性外化的同儕」。但藝術家要時時保持創新的活力是非常困難的,九十年代肖萱安進入沉寂期。這與他個人的境遇有關——一直不安於現狀的肖萱安在這個時候也曾脫開體制隨潮流南下加入闖特區的行列,做慣藝術家的肖萱安,在深圳用藝術的思維去經商,結果自然是筋疲力盡、心力交瘁,得不償失。到九十年代中期在飽嘗世間冷暖之後不得不縮回家鄉開影樓。雖說天天在人和相機間擺弄來擺弄去,但始終弄不明白自己究竟是靠相機為生的攝影師還是自由藝術家。這種個人身份不明確的焦慮以及人生何去何從的搖擺所帶來的沉重壓力,讓他感到迷茫,感到很不安全,又無法訴說……或許只有將自己嚴嚴實實封閉來才能得到些許安寧,於是便幻化成那個被包裹的身體。「60分鐘行為」或許就是對這種意念的一個演繹。所以在我看來,肖萱安的《60分鐘行為》既是對當時境遇的一種陳情,也是一種希望尋得慰藉的期許,甚至還有幾分無奈的抗爭。而他30年前親自參與其中的那個帶點「演繹」或「行為」意識的《束縛與運動》,似乎就已經預示了肖萱安後來的藝術之路一直是在「束縛」和「運動」中掙扎。可以說,30年前《束縛與運動》閃現出肖萱安後來一系列行為藝術創作的靈光。而20年前「60分鐘行為」之於肖萱安,是在其藝術創作短暫沉寂之後,由多年前讀到的杜安的「演繹攝影」催化而出的一次小小的藝術嘗試。它懸置起攝影直接記錄現實生活的功能,把鏡頭對準自導自演的個人行為,從而表達出某種意念。演繹,從《束縛與運動》的無意識,到「60分鐘行為」有意識的初次綻放,讓肖萱安漸漸明晰了一種屬於自己的全新創作方式:行為+攝影=觀念。這或許就是「60分鐘行為」之於肖萱安最重要的意義所在。而這樣的攝影創作理念,在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恐怕都具有開創性意義。

《束縛與運動》1987(右二男為肖萱安參與行為中)

肖萱安很執著,不是一個能束縛得住的人,從80年代開始到如今近40年,在攝影的求新、求異上他一直探索不止。他的眼光一直是在向世界大師看齊,因此確保了他的創作水準沒能入俗流,前些年和顏長江合作的《歸山》獲連州國際攝影年展評委會大獎以及《哀嚎的羅漢》、《消失的佛像》等相繼獲大理國際影像展「亞洲先鋒十佳」和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最佳攝影師稱號即為例證。「束縛」常常是因為沒有放眼遠望、自我滿足、自我沉醉而作繭自縛。而「自縛」之後,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掙斷繩索衝破布幔獲得新生。這一點,肖萱安不斷地用他的創作證明,他做到了。

肖萱安簡介

現為宜昌市群眾藝術 館研究館員,198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畢業,先後被三峽大學藝術學院聘客座教授、雲南大學文化旅遊學院外聘教授.

2016年>西雙版納國際攝影展獲最佳攝影作品提名獎

2014年>20幅作品在西雙版納國際攝影展獲最佳攝影師提名獎

2012年《消失的佛像》在西雙版納國際攝影節,獲最佳攝影師大獎。

2012年《誰的房間》(與顏長江合作)參加連州國際攝影節展

2012年在大理國際攝影節展,獲十佳先鋒攝影師獎。

2011年《歸山》(與顏長江合作),連州國際攝影節展,獲評委會特別獎

2009年《讀報》參加連洲國際攝影節展出。

2008年在湖北省美術館參>攝影藝術系列展共30幅被藝術館收藏

2006作品《紆夫》《遠祖》 《束縛與運動》參加""攝影中國""--中國攝影50年展覽

2006年第二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三峽移民檔案》,《祭》(現場裝置攝影)群展

2004年作品《湖北秭歸舊屋靖拆現場的工人午餐飯盒》、《重慶奉節三峽工程蓄水前最大一次清庫行動》參加了《中國人本》攝影展,並都被中國廣東美術館收藏

2003年作品《彝族最後一個奴隸主的葬禮》系列攝影作品獲第四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傳統禮儀類文獻獎

1988年全國「艱巨歷程」公開賽作品《束縛與運動》獲最佳構思獎

1988年中國現代攝影88展作品《生命之火》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1986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作品《遠祖》獲最佳構思獎,

1986年.《紆夫》作為新中國建國後第一幅人體作品發表.參展「十年一舜間」影展

1986年.《紆夫》參展「上海第一屆國際攝影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攝影知識 的精彩文章:

宋世鈞三亞風光攝影作品展

TAG:攝影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