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把欄杆拍遍——《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把欄杆拍遍——《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本文為海貝寫作訓練營第一期成員作品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他一生抱負遠大,以抗金為己志,現實卻讓他壯志成灰、報國無門。他的思想感情在當時統治集團里既不容易得到理解,在面對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時,就不能不激發他的豪情狀態。因此他特別擅長登臨懷古之作,這首《水龍吟》可見他這方面的成就一斑。

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此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卻仍投閑置散,只能作一個通判,難遂報國之願。

上闕重在寫景抒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登上賞心亭之後所見到的景色,氣象雄渾而開闊,有大開大合之勢。南方本是多雨多霧,唯有秋季天高氣爽之時,方能極目遠眺,看見大江向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詞人滿目所見,千里楚天、無邊秋色,心裡自是一番感慨;加上那江水滾滾、奔流不息,不知其始、亦不知其終。眼前的磅礴之勢,便自然地化作詞人筆下的遒勁之句。

接著,詞人目光一轉,由水轉向山。「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便是畫山之作。舉目遠眺,山巒壯美層層疊疊,宛若美人頭上所戴的玉簪和髮髻,精巧而秀氣。這兩句乃是化用前人詩句所得,皮日休有詩曰:「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無奈,景色雖美,卻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真是景不愁人人自愁。

愁自引起,詞人心緒難平,再無心思賞景。詞的內容,便也由眼前的景,觸及心中的情。「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不是喻情。落日即將西沉、孤雁聲聲哀鳴、遊子漂泊他鄉,本是凄涼之景,惹人哀思;然而南宋國勢日漸衰退,自己空懷抱負、半生飄零、心情孤寂,不也正像那遊子一樣嗎?這種心境,又有誰能領會到呢?滿腔悲憤,也只能通過「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來宣洩了。李賀有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吳鉤本該在戰場上殺敵,但如今只能閑置身旁,無奈地看一眼,充分地表現了詞人有心殺敵,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苦悶至此,如何消除?唯有借拍打欄杆來發泄。

下闕旨在言志。短短十來句,卻運用了三個典故。第一個是張翰歸隱,第二個是許氾求田問舍,第三個是桓溫感嘆時光流逝,各有用意。深秋時節,大雁尚且知道飛回故地,何況漂泊江南的詞人呢?然而,家鄉尚在金人的統治之下,自己又如何回歸故里?詞人有家難歸的痛苦,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憤恨,又豈是「盡西風,季鷹歸未」所能描述?

辛棄疾既不願學為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就更不願學求田問舍的許汜了。身處亂世,他不願像許汜一樣忘懷國事,而是胸中藏有舊河山,希望回故鄉之日便是收復河山之時。然而,下句「可惜流年」一轉,又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憾事:時光流逝,國事飄搖,收復失地遙遙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卻遲遲不能實現。詞人不懼辛勞,不圖安逸,唯懼閑置多時,無法為國效力。至此,全詞的核心已現,詞人的情感也漸趨高潮。最後三句,是本詞的收尾。胸中抱負不能實現,又無人訴說,只能「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了。

全詞從登臨所見寫起,以山水起勢,把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接著由寫景轉到抒情,借用典故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抒發他的抗金壯志無人理解,不堪大好年華,在國勢風雨飄搖中虛度的悲憤心情;同時抨擊那些一味「求田問舍」,對國事漠不關心的人物。全詞沉痛悲壯,激昂慷慨,表現了辛棄疾獨特的詞風。

正如梁衡所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時隔千年,我們再讀此詞,仍能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遍地哭訴,一次次地表白。當他再也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

作者:言麗花,海貝讀書會元老,愛書人一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貝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TAG:海貝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