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最後一個帶「寒」字的節氣,春天的腳步近了
2018年1月20日,農曆臘月初四,迎來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俗話說「小寒大寒凍成一團」,此時正值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
- 大寒三候 -
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雞始乳丨意為大寒節氣雞提前感知到春天的陽氣,開始孵小雞。
征鳥厲疾丨征鳥指鷹隼之類的飛鳥,厲疾是厲猛、捷速之意。征鳥盤旋於空中獵食,以補充能量抵禦嚴寒。
水澤腹堅丨是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中央,厚而實。而寒至極處,物極必反,堅冰深處春水生。
- 大寒習俗 -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除干農活順應節氣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
與歲末時間相重,那重點必然是吃,表現於習俗中最明顯~
尾牙祭
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
八寶飯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為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製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後再澆上糖滷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消寒糕
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糯米飯
古語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於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加之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喝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曆四九前後,傳統的一九一隻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 大寒養生 -
大寒期間,天氣寒冷,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適宜多吃些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羊肉等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
除此之外,也應注意以下:
注意護心
將近年關,一些人會勞心操心。對於養生學來講,此時要特別注意養心。養心的意思,就是要注意不要太操勞,心上不要放太多事,尤其是老年人,不要操勞兒女之事。
注意暖腳
大寒的時候,天氣較冷,加上許多人會外出,因此,一定要注意,對腿部的保暖。只要腳部保暖工作做好了,全身都會暖和。
適宜慢動
近期天氣寒冷,大家盡量選擇慢運動,例如,打太極就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一天忙裡忙外多的話,運動可以自然省略,不必刻意去做。
減少進補
小寒時節我們推薦的是進補,但大寒時節卻不推薦了,且這個時間段,一定要記得適量開始減少你的進補量。因為春天將至,萬物復甦,我們要為春天做準備
- 大寒讀詩-
《苦寒吟》
唐 · 孟郊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
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壯陰正奪陽。
調苦竟何言,凍吟成此章。
詩人用冷的色調,著意描寫了一個陰冷死寂的境界和在這個境界中一個窮愁苦吟的形象,在陰冷死寂的意境中浮動著凄涼的情思。
《村居苦寒》
唐 ·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
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餘溫。
倖免飢凍苦,又無壟畝勤。
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此詩中把農民的窮苦與詩人自己的溫飽作對比的在古詩中極少見,尤其這種出自肺腑的「自問」,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難能可貴的。
《大寒出江陵西門》
宋 · 陸遊
平明羸馬出西門,淡日寒雲久吐吞。
醉面衝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
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
不為山川多感慨,歲窮遊子自消魂。
雲寒風冷,遊子駕馬出行,清冷蕭條,狐兔歸巢,歲末寒冬,遊子悵惘。
《冬行買酒炭自隨》
宋 · 曾豐
大寒已過臘來時,萬物那逃出入機。
木葉隨風無顧藉,溪流落石有依歸。
炎官後殿排霜氣,玉友前驅挫雪威。
寄與來鴻不須怨,離鄉作客未為非。
客居他鄉,寒天未歸,別是一番蕭寒景。


TAG:生活百事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