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大寒:養生防「五寒」,春天馬上來!

今天大寒:養生防「五寒」,春天馬上來!

1月20日11時9分,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李白《北風行》

大寒,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

真正的嚴冬時節。

這時寒潮南下頻繁,

是中國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

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

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下周開始,新一輪的雨雪天氣又要來了!

切切實實體會到嚴冬的透心涼了吧?

但過了大寒,嫩綠嫩綠的春天還會遠嗎?

這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期,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

民諺有云:「大寒到頂點,日後天漸暖。」冬天就快過去,春天還會遠嗎?

大寒三候

中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

一候雞始乳: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

二候征鳥厲疾: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

三候水澤腹堅: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農曆),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大寒到年尾,養生需「轉軌」

大寒是農曆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也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大寒是一個由冬到春的過渡時期,養生也應隨之「轉軌」。

如何在這一年的轉折之機,達到養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首先牢記四要點:

睡宜早——養精蓄銳藏陽氣

大寒時節,天氣寒冷,動植物多處於冬眠狀態來養精蓄銳,為來年的生長做準備。為了順應冬藏,人們在起居上也應注意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的潛藏。

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冬天不妨「偷點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之,則容易耗損陰精,傷及腎臟,甚至有折損壽命之虞。

動宜慢——微汗即可

冬藏時節,萬物蟄伏,人體也應順應自然界特點而適當減少活動,做事「慢半拍」,以免擾動陽氣。

此時的鍛煉要有節制,微微出汗就好。所謂「小寒慢跑跳踢毽,暢達樂觀防腎寒」,建議大家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導致陽氣外泄。

此外,運動盡量選擇在白天、陽光充足時進行,並應做好準備活動,防止運動損傷。

頭宜暖——胸背足忌寒涼

大寒節氣,易使人體氣血流行不暢,血脈筋脈拘急,所以冬季是腦血栓、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關節痛、感冒等疾病的多發季節,保暖也就變得異常重要。

中醫認為,頭是各條陽經會聚之處,心為陽臟貫通胸背,寒易從腳而生,因此,頭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點保暖的部位,年老陽氣弱者更應注意。

出門應戴好帽子,避免濕發出門,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選擇舒適保暖性能好的鞋子,並經常用熱水泡腳。

心宜平——節制喜怒曬太陽

冬季白天短而夜間長,寒冷的天氣、呼嘯的北風、頻發的霧霾,常會讓人們的心情受到影響,引發失落、沮喪等情緒,甚至患上抑鬱症。

因此,此節氣中要注意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節制喜怒,多聽音樂,參加娛樂活動,積極樂觀地面對寒冷的天氣變化。還要多曬太陽,接受「光合作用」,靜心等待寒冷過後的春色。

大寒防「五寒」

雖說大寒過後天漸暖,但是大寒期間防寒一樣重要,同樣牢記防「五寒」。

防頸寒——戴圍巾穿立領裝

戴圍巾穿立領裝,冬天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風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

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天冷後「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此時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

防肺寒——喝熱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頭痛……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癥狀較輕的,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經驗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錯。

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

防腰寒——雙手搓腰暖腎陽

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腰部為「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防腳寒——常做足浴

足浴跟熱水洗腳不一樣,足浴要注意三點:第一是溫度,水溫最好40℃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第二是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

大寒時節吃「三冬」

大寒天氣寒冷,人體的血管遇冷收縮後容易導致血壓升高。此時人們的飲食,也偏於高熱量、高脂肪,容易導致血糖和血脂偏高。

這時,千萬別忘了冬日的「看家三冬」——冬瓜,冬棗和冬甘蔗。

冬瓜:可幫助降低血糖

冬瓜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低,膳食纖維很多,可幫助降低血糖,還能降低體內膽固醇,降血脂。對高血壓患者而言,是不錯的食療佳品。

冬棗:可提高人體免疫力

冬棗營養非常豐富,含有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等1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C含量尤其豐富,可提高人體抵抗力,預防感冒。

冬甘蔗:能益胃補血潤燥

甘蔗補血潤燥,提神清熱下氣,補肺益胃,含有大量的鐵鈣磷猛鋅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其中鐵含量特別多,素有「補血果」的美稱。

注意:「三冬」性涼,一次不要吃太多哦!

大寒多按「三穴位」

百會穴——能降血壓

百會為督脈之要穴,是諸陽集會之處,與各臟腑經絡相通,故有調整陰陽整體治療之用。對於神經系統疾病如神經性頭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循環系統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低血壓等,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氣管炎、反覆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期門穴——疏心解郁

大寒養生的重點在於調節肝膽經,這樣不僅能升發陽氣防風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鬱悶、壓抑的情緒。

期門穴為肝經的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特定穴位。相當於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煩了,它就會站出來幫「將軍之官」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中醫古籍《傷寒論》里認為,此穴為疏泄肝膽的首選穴位,對調理肝臟有很好的效果。

太溪穴——滋潤補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鐘。大寒天氣乾燥的時候,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既可補陰,又可防燥傷陰。按摩太溪穴有滋補腎陰的作用,適用於陰虛體質偏於腎陰虛的人。

最後給大家送上一首大寒養生小口訣,祝大家安暖度冬日,來年身體棒!

大寒陰盡生萌陽,

關節臟腑腳寒涼。

寡慾多睡沐陽光,

戶外鍛煉要養藏。

保陰潛陽高熱量,

切忌生冷黏膩腸。

閱讀是一種修養,分享是一種美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興典藏 的精彩文章:

TAG:中興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