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總是外國人來紀念我們的大師?從周有光刷屏谷歌說起

為什麼總是外國人來紀念我們的大師?從周有光刷屏谷歌說起

(圖片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谷歌首頁紀念了周有光先生後

同樣的時間

國內媒體對這位中國的大師卻選擇了沉默

為何總是讓外國人來紀念我們的大師?

這後面或許是一段無奈的過往

GIF

1月13日,Google首頁將封面改成「GǔGē」以紀念「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誕辰112周年。

然而,看到這個封面後,很多人表示,「要不是谷歌還真不認識這個人,中國的媒體也沒報道,這算不算一種悲哀?

因為在同一時間,對於這位中國的語言學大師,國內媒體卻選擇了沉默。

Google通過創意LOGO來對名人大事或重大活動的紀念,一直是其企業文化傳統。

這樣的現象出現,也是Google對知識和科技的一種尊重 。

(Google紀念牛頓,2010年1月4日,牛頓誕辰367周年。圖源:Google)

(2004年3月14日,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24周年)

(2011年4月16日,紀念卓別林誕辰122周年)

(2011年5月1日,紀念首屆世界博覽會舉辦160周年)

儘管有觀點認為,拼音更大的意義是為漢語走向世界降低了門檻,在國內以漢字為主的學習體系下,沒有很在意拼音的價值,周有光先生沒有被主動紀念也是可以理解的。

周有光先生及其團隊的成果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習慣,就像「久入芝蘭之室不聞其香」,人們可能只是忽略了那個集體智慧時代下個人的功勛。

但在部分人看來,這位中國人的大師或許更應該由國內的主流平台來主動發起紀念。

然而他們的沉默和被動,讓這部分人感到了一絲失望。

他們失望於國人居然要通過一個外國網站的提示才能想起有周有光這樣的中國大師,也失望於更多的科學家和偉人們在國人心中,已經只剩下一些「奇聞軼事」和刻板印象。

而對他們的成就和貢獻,也從所知甚少變成了隻字不提。


(圖源:著名攝影家鄧偉 攝)

相比Google首頁隆重紀念周有光,很多人也發現國人對其他有著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其實所知甚少,有的甚至是曲解,還有謾罵。

比如楊振寧。

很多人喊著「將軍墳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喊完後用的卻還是對待娛樂圈的那套「好奇」去對待這種世界級優秀人才。

部分人對楊振寧的了解,基本停留在他娶了一個比自己小54歲妻子這件事上,即便他已經娶了十幾年了。

最讓人寒心的是——去年7月,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國人卻罵他「在祖國最困難的時候加入美國籍」,現在又「回國養老」、「對國家沒貢獻」。

在一片又一片的惡意揣測和罵聲中,罵楊振寧的人既失去了對別人私生活的尊重,也沒有了對科學最基本的尊重。

但在外國人眼中,楊振寧的成就卻遠比國人給他的罵名多得多。

有人問道:楊振寧幾乎大半輩子都在美國,那他對中國有什麼貢獻呢?

但他的貢獻,又豈是國界能夠限制的?

作為首屈一指的世界級科學大師,楊振寧幾乎拿到了一個科學家所能擁有的最高榮譽。

很多人以為,獲得諾貝爾獎是楊振寧的最大成就,其實楊振寧擁有13項 「諾獎級別」 的成果,1957年的獲獎只是他早期的一個「次等成就」。

他在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物理學4個領域的世界級貢獻,完全可以媲美「朗道十誡」。

楊振寧靠宇稱不守恆拿獎,但他最大的成就是「Yang-Mills規範場論」和「Yang-Baxter方程」。

在他獲取諾獎後60多年來,有7個諾獎得主是因為找到楊振寧的「Yang-Mills規範場論」預測的粒子而獲獎。楊振寧的「Yang-Mills方程」是現代規範場理論的基礎,被公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物理理論。

但部分國人對楊振寧的認識和評價,卻仍更多聚焦於他的私生活。

美國著名學者尼爾·波茲曼曾在其《娛樂至死》一書中說到:「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

我們的政治、宗教、體育、科學、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這樣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徹底枯萎。」

而這種「民族的文化精神徹底枯萎」,在今天也似乎得到了印證。

最近被炒得紅火的答題遊戲《頭腦王者》,在理工類題目中,有網友稱有一個問題是:楊振寧在82歲娶的28歲的老婆叫什麼名字?

(圖片來源:微博)


提到林徽因,很多國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還是那個情史迂迴曲折、與姐妹爭奇鬥豔的「瀟洒」女文青。

學界爭議至今的《我們太太的客廳》中,「我們太太」就是個受男人環繞、愛出風頭、工於心計的女人。對她身邊的男人,「我們太太」幾乎輕易地「玩弄」於股掌之間。

《我們太太的客廳》發表後,有好事者將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一一對號入座。

傳聞林徽因讀了作品後,還送給冰心一壇山西老陳醋。是不是真有其事已經無從考察,但現在當人們提及林徽因時,這段「趣事」幾乎每次都被重申。

而林徽因與徐志摩的交集,更是變成了「第三者插足」的飯後談資。

而林徽因對中國甚至是世界的貢獻,幾乎被部分人「選擇性忽視」了。

(圖片來源:中國圖庫)

林徽因可不只是個有故事的女同學那麼簡單。

「民國名媛、多情才女、風流俏佳人」,這些稱號都是不可考的。可考的是學者、建築家、設計師林徽因。

出身不凡的林徽因原本可以選擇安逸地過完一生,但她卻選擇了「建築」這條風雨兼程的道路。

與梁思成結婚後,夫妻倆攜手走遍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了2738處古建築。

趙州大石橋、武義延福寺、山西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最後才被國家與世界認可,並因此得到保護。

(圖片來源:中國圖庫)

考察古建築時風餐露宿,還患上了肺病。身邊有人勸她去美國定居療養,但她選擇留在了祖國。

建國後,林徽因受聘成為清華大學建築一級教授,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國徽,改造了傳統陶瓷工藝景泰藍。

如果說流言像風,那真相就是一池清水。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風停後,水面還是會恢復平靜。

流言無法被證實真偽,但林徽因所有的貢獻都有史料記載可查,而我們也不該只記得流言。她的每一個貢獻,更該後世的每一個人銘記。


有人曾開玩笑說,如果要讓人們記住楊振寧的科學貢獻,恐怕需要精心編造一個像牛頓被蘋果砸到腦袋隨即發現重力原理一樣的故事。

比如說楊振寧幼年曾和某某打賭將來必定名震世界,那今天的人們或許會對他的學術成就津津樂道。

玩笑歸玩笑,但現實是我們對那些在各個行業真正做出了貢獻的人,除了他們身上的奇聞軼事,又了解多少呢?

那些被Google和外國人隆重紀念的偉人,我們對他們畢生的努力了解又有多少呢?

2012年1月18日,為了紀念中國動畫創始人萬籟鳴、萬古蟾的112周年誕辰,Google首頁將封面改成由萬籟鳴聯合導演的《大鬧天宮》

(圖源:Google)

在Google首頁上,孫悟空拔出幾根毫毛,變出蟠桃、風火輪、帶尾巴廟宇、如意金箍棒......

我們後來看到的各種版本的孫悟空,就是在這個版本里奠定了經典形象。

今天,誰都知道孫悟空,但知道這個版本的《大鬧天宮》出自萬氏兄弟的人卻寥寥無幾。

那些本該由我們來主動紀念的作品和偉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當出現在國外的平台上時,才被我們記起。

周有光、楊振寧和萬氏兄弟等現象的背後,是中國科學家們一段無奈的過往。

縱觀偉人們的經歷後,不難發現中國頂尖科學家很多都是美國科學院院士。這事兒得從幾十年前說起。

當時的中國社會動蕩,對教育的關注度不夠。加之在學科上的建設不足,經費難批,不能滿足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因此當初的確錯失了很多培養和留住人才的機會。

而相比成立於1863年的美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則是在1949年才成立。

但在祖國具備科學研究發展實力後,我們也有幸看見科學家們都紛紛回國。

1955年10月1日,歷經波折的錢學森攜家人終於成功回到祖國。

1991年10月16日,錢學森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

這個稱號有史以來只給了一個人,就是錢學森。

從錢學森到黃大年,兩代科學家掀起了兩次歸國潮。

錢學森、李四光、華羅庚、鄧稼先等1000多名留美學生為了祖國的未來,不畏艱辛回到故鄉,成為建設新中國的中流砥柱。

後來我們也有幸見證了楊振寧、施一公等科學巨匠的回歸。


我們常說,藝術是無國界的,科學又何嘗不是呢?

其實,一切凝聚著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美好創造與勞動成果,都是沒有國界的。

比如物理化學,比如繪畫藝術,又比如漢語拼音。

正是由於周有光先生和其他專家在漢語拼音上作出的卓絕貢獻,才給了後世人和漢語邁向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而科學家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是為人類謀福利而奮鬥。

即便他們奮鬥終生,不是為了被後人銘記。

但享受著這些成果的我們,不應該通過他人的提醒,才將他們記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留學生日報 的精彩文章:

在吃雞中遭遇中國人的老外,內心是無比崩潰的

TAG:北美留學生日報 |